外国畅销的通俗小说系列普遍年均一本以下(含),假设一本平均18万字,换算成日更也不到500字

(话说,要是乔治.R.R.马丁日更万字,那冰与火之歌从二十多年前写到现在,将会有足足七千多万字/近四百本小说,光是布兰从塔上掉下来的两秒钟就可以写他个五千字了吧?)

;即使是网文,以我所知的英文圈(wattpad, RoyalRoadl, etc)和日文圈(小说家になろう)来说,普遍都是数日、十数日一更,从没看过每日更新的,且换算成日更也不超过千字,但外国读者却觉得很正常,且大多讨厌灌水

(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我和老外的讨论:https://forum.novelupdates.com/threads/how-many-words-should-an-english-web-fiction-writer-update-per-day.69266/)。

然而许多中国网文读者,却觉得日更五千至万字是天经地义,做不到还会骂作者,宁可天天看万字中有八千字是灌水的文,也不愿看数日一更且仅数千字、但却不灌水且还经过反复打磨改进的文。请问这是为什么?

(杠精请注意:我没说任意日更万字的作品皆为灌水文,不用拿你心中的某些大神、神作来打我的稻草人脸,谢谢)


网文本来是周更的……

一周双更都是勤奋的作者。

但是有个笔名叫血红的牲口,他不但日更,还特么日更万字,生生改了网文的更新规律啊。

如果没有血红,男频不一定会有日更这种规矩。

比如女频的晋江,就没有日更的说法。


这是一个好问题,如果你冷静下来研究这些,这原本可以是一个涉及范围极广的课题,它会包括心理学、行为模式、认知结构等大量知识点。

譬如说我们知道,真正「好」的文学作品要追求结构和表述的严谨,尽量的不「灌水」,为什么?这样更专业更有艺术感、更加不会浪费他人的时间……理由可以例举很多。但是在现在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没有经过一定阅读训练的人,他们对于紧凑的看点输送反而是排斥的,一部分人们的阅读舒适区,反而需要一定「灌水」,令得他们的阅读感受没那么紧张——这是现实。

这中间涉及多少东西呢?我们创造文字的根本目的在于输送我们的生活经验给其他人,人类因此获得了比其他动物更多的优势。基于这一根本目的,也因为最初竹简载字的不方便啊……很多理由和延续性的推演下,我们形成了一定的阅读规矩,一些固定的模式。例如在过去的时代里,阅读者都经历了相当有仪式感的阅读训练,包括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有文化的人,他们也都经历了长期的阅读训练,他们从书中获取知识,在生活中因这些知识获得好处,他们追求获取知识的效率,他们习惯了这种阅读体验。但是——就说大部分网文读者吧——他们追求的不是知识的输入,而是脑部的放松和娱乐,于是针对他们,存在另一种模式。

一百个字里给人设置四个关键点?让人反复看十分钟?如果一个点没看到,后头的就无法理解。这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舒服的——当你抛弃一定之规来思考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中间存在无比客观的现实规律在:这社会上存在很多这样的人,我们没有在学习阶段给他们建立一种以高效吸收知识点为目的的阅读习惯,那么他们就无法体验到各种「不灌水」的书带来的快感,社会没做到,社会就得承认这个结果。

即便是接受了阅读训练的读者,他们的「阅读舒适区」,也往往不在紧凑的知识点上,他们阅读相对舒缓放松不那么紧凑的小说时,其实也能获得快感。

在这里我要举个关于漫画的例子。我一直很喜欢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的漫画,日本漫画这种表述形式是由他奠定的,长久以来,我一直以为漫画书的那种形式是非常合理一成不变的。

但是最近几年,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漫画的创作从出版的四开本渐渐变成适合手机宽度的模式,我们打开手机已经能够看到很多专为手机宽度而存在的格式了。

而前不久又有人给我介绍了另一种模式,它介于动漫与漫画之间,将定格漫画画出来之后,加上了配音,在播放一张画的时候选取不同焦点。这种低配「半动漫」的出现,一是成本低,二是因手机而诞生。

我们的社会上,没有太多东西是一定的,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有过去、有延续性的社会上。竹简承载不了太多字,我们才发明的简短有力的文言文,纸张出现后,最初比较厚,可能一本书也印不了几十万字,等到纸张变薄,我们见到的一套书几十上百万字的作品渐渐存在和流行起来。手机出现了,载体的桎梏不再有,人们尝试著挑战了几百上千万字的小说,需求者也仍旧存在。这就是时代的变革,只不过每一次变革间的时间,都可能横跨一代人、几代人、十几代人,当时生存的人们,就开始定下了不少的「规矩」,认为某种「格式」最为合理。

这中间只有一点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思维在人与人之间的传递,我们找到新的载体,抛弃以前的载体。顶多因为怀旧或者其它一些韵味保留了一部分的东西。在科幻题材里,人们形容高等生物可以直接传送脑电波,那个时候,可能其它的载体与存在形式,都会变成一种怀旧的游戏。

不要被现实遮住眼睛,你所见的一切,都只是被人类这种不完美的生物,基于「将就著用」的目的创造出来的权且之物而已。


最早的网文是随意更新

然后是受繁体市场影响,按一个月六万字来算,每天2K。

但实际上受繁体影响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2004左右一旦出繁体便会被出版社要求停更网路版,而繁体版和网路版内容不见得一致。

蛤蟆说血红改变了网文更新规律差不多是对的

因为之前在翻历史的时候,可以看到蛤蟆作为第一批起点VIP作者,一个月收入一千多,圣者晨雷则只有几百,

原因按晨雷自己说是因为更新量远不如蛤蟆。

可见在2003年年底起点初次尝试VIP时,也远未形成日更几千上万的制度。

而同时,唐家三少在05年左右收入也基本来自繁体市场,但他可以同时写好几本,于是月收入可以从一万上升到两万,五万

注意,一开始三本一万二,就是按千字70左右的六万字,四千左右一本书。

到两万的时候,就是每月五本书,30W字。

(至于五万怎么回事不要问我23333)

达到日更一万的作者在2005年左右有那么几个,然后其他人纷纷效仿的时候,日更一万甚至更高的潜规则就出现了。

对于读者来说,每天看的当然越多越好,至于水什么的,在2005年的时候反感并不是很强烈

毕竟2002年底起点总共也没多少本书

距离2005年也就两年时间。

习惯只是慢慢养成的,而不是一开始就这样。

另外,现在起点全勤标准是4000字,其他网站也会向这里靠拢,以前一万,6K的不同的月全勤奖都不复存在,扑街写多了也没用,所以日更也是必然会降下来的。

现在的读者也等于重新开始挑剔起情节来了

这也正常的很


说个道听途说来的故事。

古龙小说的风格 都知道吧 一句一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据说,古龙的稿费

是按行算的。

现在你懂得为什么网文写手那么看重字数了吧?

什么?问的是读者?

来,请看我这篇回答

基本也是一句一行

为什么呢?

因为实际上没啥内容

但看上去就是比较多,能看比较久

就这样。


你们忽视当年的孩子对于故事的饥渴。

那时候除了租书店里面的金古温梁黄之外,连金庸新柳残阳李凉我们都啃啊,当然,只是有点难以下咽而已。那时候萌芽的新概念作文都能当课外书读呢,有了手机和网路文字之后,这么渴望多读点真的是情理之中了。

那时候今古传奇是月刊,我们都是提前一个星期去报刊亭外面逡巡的,可是买回来,只够读两三天。还是那种珍惜著读的。

所以日更作为一开始网文的硬指标,可以理解。就像是饿久了,速食面有多少要多少。

但那是十年前的事了。

时移世易,现在想看小白文的话,十年来攒下来的网文不要太多,即便不想看十年前的网文,新的写手的套路也和十年前没太多区别(我知道硬体形式上创新了,可是内核上甚至还是金庸时代的cpu),而这些套路在电视剧里面都烂大街了。

现在对字数的需求,无非是一种惯性而已。

就像你去一趟烧烤店,烤得慢了你依旧会觉得这家店不行。但其实你并不饿,甚至因为平时吃得好你已经开始选择性接受食物了,你不再喜欢吃油腻不健康会反胃拉肚子太辣太甜的食物了,你只是单纯的觉得,「快」是烧烤店的核心指标。

现在,就连孩子看网文都少了,他们有时间都是去吃鸡荣耀抖音快手了,他们看的套路比起年轻时代的我们可多太多了,很多网文的拥趸就别一厢情愿地觉得他们还是唐三理论里面的「十七八岁滔滔不绝的少年」了。

他们没见过的,不是平原上繁华的都市,他们没见过的,是真正少有人去的高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