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3里,白居易排第五。


大家了解白居易,基礎是「草」,對,不是罵人的話,是「離離原上草」這首古詩,但是……他老人家可遠遠不是這麼簡單哦。

1

異於常人的天賦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此君天賦甚高,但高到什麼程度呢?傳說他在襁褓之中,他六個月的時候,就能認字了。

他媽也是雞娃大師,剛出生就給他念書認字,讀到「之」,隨口問了一句,你認識么?他就一指,還真指對了,他娘又問,那「無」你認得么?他又一指,又指對了。瞅瞅,這是什麼神仙操作?

我們成語裡面有句「略識之無」,對,念的慢點,不要念成「略識豬」,或者念成「略識竹」。這個成語是指人認字不多,文化程度不高。一般是用來自謙的。這個成語的出處就是從白居易同學這裡來的,人家六七個月就認識「之」和「無」了。

白居易,這個從出生就開始開掛的人。從「之無」這兩個字開始,一路飛奔。

貞元三年,十七歲的白居易去京城參加科舉,帶著自己的詩作,去拜見當時的著名詩人顧況,老顧看了看這毛頭小子,調侃了一句「長安米貴,居大不易」,意思就是,咱這北上廣,跟你八線小城市的消費水平比,可高出一截子呢,你有啥能耐呢?

白居易也不含糊,直接把顧況家裡當成了「唐詩的夏天」的現場,來了一首「莫欺少年窮」……呃,不對,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要說老顧,就是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沒有,老顧一看這詩,連忙說,「可以可以,這個可以,有這個詩,別說居長安了,可以直接上清北了。」

後來,果然如顧況所說,「賦得古原草送別」成功入駐部編版小學二年級教材,後面還大大跟一個「背誦」,此詩與李白的「靜夜思」、駱賓王的「詠鵝」、李紳的「憫農」也並稱都成為新時代幼兒逢年過節,餐桌客廳表演系列啟蒙古詩的必選四首之一。

2超於常人的勤奮

十七歲的開掛少年被顧況肯定後,在當時詩壇的地位,就立住腳了。但是,有詩名沒功名不行滴,想當年,李白同學就是吃了這個虧。

於是白同學刻苦鑽研科舉課程,雖然天賦過人,但是白同學也從不不懈怠,詩詞歌賦,經史策論都好好學,認真學。學得入腦入心,學得自己口舌長瘡,手臂磨出了繭。連頭髮都提前白了。

這一直學一直學,終於,在26歲那年,順利通過鄉試、隔年又通過了貢試,隔年又通過了進士,按照進士慣例,這要拜師門,去慈恩寺題名……就相當於現在合影留念啥的。29歲的白居易寫下平生不多寫的「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這樣豪氣詩句。

啥意思?就是跟我考試這一波,我最年輕,我最小鮮肉。

說到這,得多解釋一下,唐朝的幹部年輕化工作做得很一般。

唐朝的科舉考試,分兩類,一類是明經科,這個主要就是考背的功夫,為啥叫明經呢,具體做法就是,把一些經書、釋義中間的一些字給糊上,你給補全了就行,就相當於現在的填空題。

另一類叫進士科,這個就要考詩賦,就得看人的創作能力了,沒有一定的積累,考不成的。明顯,進士科難。難度大約就是明經科的二倍。但是,明經科出來被重視的程度就不如進士科。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就是說您要是三十歲還過不了明經這關,那……就有可能不是讀書這塊料,太老了,別考了,趕緊干點別的吧。而進士科呢,五十歲考上了,也不不算老。因為積累不夠,有可能潛力還沒有發揮出來嘛。

我們熟知的寫《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那位,孟郊,四十六歲才中進士,一中進士,高興地寫「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

跟孟郊比,白居易29歲中進士,這就算是少年得志了……那是相當厲害了。

29歲中進士的白居易,還得繼續努力,因為,還有一個考試,很重要,就是吏部的考試,就是公務員考試,白同學也比較順利滴通過了,授秘書省校書郎,也就是國家圖書館管理員這麼個角色,跟他一塊考進來的還有一位,叫元稹,這倆個好夥伴,號稱「元白」,倆人組了個cp,還得一起努力,為了另一個考試,策試,也就是殿試,日夜苦讀,整理學習資料,居然就寫出了一本《策林》。

打個比方吧,普通人要高考、考研,是找紅寶書、找5+3天天練,踅摸題,刷題。可是「元白」人家這學霸二人組,直接自己編了個教輔材料。當然了,倆人考得都不錯,元稹考了殿試第一名,白居易因為「出言太直」,列入第四等,給了一個周至縣尉(京城附近小縣城)的官。

所以,白居易若是活在現代,開培訓機構,融資融個ABCDEFG輪、上市、財富自由,人生贏家妥妥的事。可惜他是在唐代啊。光天賦與勤奮不夠,沒市場啊。

另一個側面再證實一下白居易的勤奮,那就是他作為一個詩人,寫詩,寫了3800首,就算一天只寫一首,也得寫十年多,全唐詩,也就收錄了五萬首。他一人創作的比李白和杜甫倆人加起來還多。這個勤奮的勁頭,一般人,不能比的。

3.經常爆棚的正義感

白同學因為「出言過直」,當了小縣官,但這並不妨礙他積極努力地為百姓發聲,他與元稹積極推動「新樂府運動」,這個運動,簡單地說,就是寫詩諷刺時政,這可不一般,我們學的《紅線毯》,「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這就是典型地為老百姓發聲的優秀作品,還有《賣炭翁》,還有《秦中吟》,還有……很多很多。

現在人們都說憤青,鍵盤俠,要是擱唐代,白居易就是一「毛筆俠」,但他不是簡單地憤,他是有技術地憤,他不光懟賣炭翁裡面的「黃衣使者白衫兒」這種宮廷狗仗人勢的人,還懟「宣城太守」這種基層幹部,也懟「朱紱皆大夫,紫綬或將軍」這種高階領導,甚至懟「漢皇重色思傾國」,詩句直接就是說唐明皇「重色」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啊。

而且他一寫就是幾百字幾百字這種長詩,駕馭詩詞的能力與常人不同,與一般口頭髮發牢騷的人的力度是不同的,他能一直憤,一直認認真真地寫諷喻詩,沒當官前寫,當了官也寫,被貶了官還寫……這就不能說是一個簡單的憤青,簡單的「毛筆俠」,他是用毛筆和宣紙戰鬥的一生。

3800首詩裡面,也有兒女情長、也有深閨怨詞,甚至他後期的詩歌也逐步有平靜地趨向,但是,後世教科書給他的一個名頭「現實主義詩人」,絕對是有原因的。

但是他並沒有因為寫這些詩,因言獲罪,甚至死後,還被皇帝褒獎一番,唐宣宗李忱,就寫了一首《吊白居易》,帝王給臣子寫詩,這在古代是絕無僅有的,我們欣賞一下: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4.好喝酒,重友情

白同學跟元稹的關係好,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元稹雖然比白居易小七歲,但是卻比白居易早去世,這倆人互贈的詩,以及寫倆人感情的詩,大概有幾百首吧,都能攢一本詩集,最感人的詩,就是數白居易寫的悼亡詩,《夢微之》

夜來攜手夢同游,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草樹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當然,元稹也寫了不少跟白居易關係好的詩,譬如,白同學被貶的時候,元同學也寫了《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殘燈無焰影幢幢,

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

暗風吹雨入寒窗。

元稹去世後,白居易與劉禹錫關係也好,互相也是寫詩,不過呢……這位跟白居易同歲的劉禹錫,去世的也比白居易早四年,白居易又寫了篇悼文詩《哭劉尚書夢得二首》:

四海齊名白與劉,百年交分兩綢繆。

同貧同病退閑日,一死一生臨老頭。

杯酒英雄君與操,文章微婉我知丘。

賢豪雖歿精靈在,應共微之地下游。

感情之深,可見一斑。

白老爺子寫的《問劉十九》,對,這劉十九就是劉禹錫的堂兄,這句詩寫出來點小味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這事放現在就是,有人送了老白一瓶陳年好酒,白老爺子趕緊一邊熱酒一邊給朋友發微信:快下雪了,天涼了,來,整兩口?

就碰到這種詩,都用俗語,但不顯俗,一個好客又好喝的可愛老頭躍然紙上,真是讓人忍俊不禁。

5.不光打嘴炮,還做實事

白居易此人一生信奉的信條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做言官的時候,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受了貶。後來任杭州刺史時,曾在錢塘門外的石涵橋附近修築了一條堤,稱為白公堤,現在已經無跡可尋了。但百姓為了紀念他,就把另一條堤,命名為「白堤」來紀念這位杭州老市長。

他還在組織老百姓,重新修葺整理了唐朝大曆年間杭州刺史李泌在錢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條件。總之,沉到基層的白居易同志,還是一位做實事的好官的。

6.總結

天賦高

人勤奮

正義感爆棚

重友情

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

好喝酒

還長壽

這就是白居易,我覺得名氣挺大。不輸李杜。


謝邀。

看完了別人的回答,我覺得問主連著的兩問很有意思,先問名氣大小的問題,再接著問誰的詩詞好,這種問法,將大部分答主導入了一個誤區:名氣大小與詩詞好壞成正比關係,似乎白居易名氣沒有那幾個人大,主要原因是他的詩詞沒有哪幾個人寫的好。

這是個誤區,但誤的不明顯,因為寫詩寫詞的人,名氣的大小的確與詩詞的好壞有關,好像寫的越好的人名氣就越大,但是這兒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個人性格、際遇、人格魅力等方面的加成。

李白能在當時及後世享有大名,當然與他那些高質量的詩詞文章有關,但除此之外,還與他的個性密切相關。「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試問,在中國詩歌史上,有那個人像李白這樣子狂放自傲?

李白這種性格以及因此而派生出的故事,如醉寫嚇蠻書,如高力士脫靴楊貴妃捧硯,以及捕捉明月落江而死,這些都對名氣有加成效應。李白的愛酒貪杯,李白的藐視權貴,總以謫仙人自居,這也有加成效果。

一個藐視權貴、狂放、張揚、極度自信的李白,再加上他那些恍若天成的詩篇,他名氣不大也不行呀,這種性格對讀書人及很多普通人都是有吸引力的,人們傳頌他詩歌的同時,忍不住對其狂放張揚的個性讚歎、膜拜。

反觀白居易,除了詩寫的不錯,他的個性很突出嗎?他如李白一樣是奇人嗎?白居易的一生,言行操守與絕大多數讀書人一樣,沒有特別引人注目的地方,這方面他沒有可加成的。

再說杜甫。

杜甫的性格也沒有特別引人注目之處,他既不狂,也不怪,循規蹈矩,是個老實巴交的詩人。他的詩寫的好,但在當時也引不起注目。與杜甫差不多同時或稍後的殷璠編輯唐詩選本,叫《河嶽英靈集》,收有李白、王維、孟浩然、王昌齡、高適、岑參、李頎、崔顥、崔國輔、祖詠、儲光羲、常建等幾乎所有有點名氣的詩人的作品,但是就是沒有杜甫的,連一首也沒有。

杜甫的名氣,是在韓愈極力追捧的情況下,逐漸為當時及後人接受,並不斷攀升,與李白並列,李稱詩仙,杜稱詩聖。

杜甫的名聲之所以能攀升到這個高度,當然與其詩歌的成就關聯,杜詩浩淵如海、格律禁嚴。但杜甫得享大名,還有另外的加成項目。

加成之一是杜甫的一生太苦,、太悲催,苦不堪言,悲涼無比。生在最重詩歌的唐代,成長於詩歌如日中天的開元天寶盛世,詩又寫的那麼好,但不受重用,不只是在官場混的悲,在文人圈子裡也混的不好,當時的詩人沒幾個推崇重視他。他對李白使勁的巴結,想他念他寫詩吹捧他,但李白似乎從沒將這個崇拜者提攜一下,替他楊揚名聲。

官場混的不好詩友們無人重視倒也罷了,做個普通人活著也行。可杜甫似乎連這一點也做不到,後半生經常缺吃少穿,得靠人接濟才行,搭個茅屋住也比群童欺負,最後在江上饑寒交迫,吃了友人送來的變質牛肉而死。

詩寫得這樣好,一生卻這樣悲涼,形成了巨大反差,讓後世唏噓同情,這對杜甫的名聲有所加成。

加成之二是另一個巨大反差:悲涼的一生與持續一生的憂國憂民情懷。

老杜自己活得可憐,但很少自怨自艾,卻將大量筆觸伸向比他更可憐的百姓,三吏三別便是此類作品的代表,同時還有很多憂患之作,替大唐前途憂患,替勞苦大眾嘆息。

這種反差給老杜加分極多,」詩聖「的」聖「字不是白叫的,老杜自身不保,卻憐憫同情那些比自己更凄慘的人,這就是聖人情懷,這種情懷是道德上的勝出,讓杜甫頭頂罩上了一圈道德光環。以這個光環給名聲加分,自然加成較多。

反觀白居易,他的一生談不上苦,官比杜甫做的大,詩名當時就得到承認,雖說一輩子也有曲折,但總體來說衣食無憂,悠哉悠哉的享著福,一生沒有什麼大的反差,很平穩。

白詩雖也有反映民間疾苦的篇章,但多是諷刺之作,深度無法與杜甫比。老杜寫百姓疾苦,是感同身受的泣血之作,白居易做不到這一點,他沒有感同身受。所以他無法在這方面加分。

再說蘇軾。

蘇軾在名聲上的加成更多,在性格、人生際遇、多才多藝等方面幾乎都有加成。

蘇軾沒有李白那樣子張揚、狂傲,但他有另外的奇處。王安石變法,他認為新法有缺陷,強制推行不妥,所以反對,因此受打擊,被流放外地。王安石倒了台,反變法勢力認為蘇軾是同夥,請他回京官復原職,他又反對這些人全盤否定新法,說新法還有可取之處,不宜全盤否定,於是他被認為是贊同新法的人,又被流放。

流放黃州、流放瓊州,日子過得好苦。但蘇軾達觀、樂天,窮困中依然笑呵呵的,以一個名滿天下的大文豪,自己種地,與那些不識一字的黎族百姓談笑,將貶謫艱難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這種樂天派精神,在古今文人中的確難得一見。他是可與皇上坐而論政可與父老捫虱笑談的第一人。這種性格情懷給他的名聲加成不少。

人生際遇上,蘇軾雖不如老杜那麼可憐,但人生的反差也極大,早期名滿天下,後期流浪天涯,被貶謫迫害,始終不肯低頭。這也是他的加分項。

蘇軾另一個加分較多的項就是他的多才多藝。他不只詩詞寫的好,散文也寫的孤寡叫,畫畫也很在行,書法更是大家。詩、詞、文章、畫畫、書法,任何一個單獨拿出來,都是宗師級別的。這也是加分項。

白居易就沒這些個加分項了,白的詞也寫的不錯,傳世的幾首都是名篇,但數量少,無法與蘇軾類比,白的文章幾乎沒有傳世的,畫畫書法也沒聽說過,無法在多才多藝上加分。

下來再說誰的詩詞更好的問題。


白居易名氣不如李杜很正常,李白集前人之大成,文學水平登上了詩歌的頂峰,而杜甫開萬世之辭宗。後人學詩必學杜,韓愈,黃庭堅,陸遊到李夢陽,對杜甫推崇之至。

而白居易的確算一世大家,但這種大家每個時代都有,有王維,有白居易,有韓愈,有歐陽修,有黃庭堅。論地位和影響,遜於李白杜甫很多,論水平,和李杜也不是一個檔次。

很多人說「文無第一」,但文是有明顯檔次的,差一個檔次,其差別是非常明顯的,就好比我們說清北兩個學校不相上下,但是你說清北和中國top3的七所學校不相上下,就非常不合適了,更不要說top10的三十多所學校。

至於蘇軾,勉強超過了一代大家的檔次,說能比肩和李杜,雖然有點說不過去(蘇軾的功底明顯差李杜很多),但問題也不大。

所以水平應當是李白≈杜甫≥蘇軾>>白居易

論名氣的話,目前李白名氣最大。

而某回答認為杜甫的名氣是宋代才興起的,這絕對不合適。

事實上,杜甫名氣達到與李白同等,是韓愈的時代。

韓愈常以李杜並稱「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石鼓歌》。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

-《調張籍》

韓愈是一世的文學領袖,他的文學觀點,就是那個時代的主流文學觀點。

如果讓我對唐朝文人影響力排個序,應該是李白>杜甫>韓愈>王維>柳宗元>白居易>元稹。


這個問題,其實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相對來說不是一個時代的詩人。

李白杜甫屬於盛唐,而白居易屬於中晚唐,而蘇軾屬於宋朝。

要說白居易名氣,其實是相對的,在現在可能一定程度上稍遜於李白杜甫蘇軾(只是稍遜,其實也很難評斷),但在白居易所在的時代,他和元稹兩人的名氣應當是要高於李白杜甫(至少肯定高於杜甫)

有詩為證,

《吊白居易》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從詩中可見白居易的詩,在當時「 」到什麼程度,

而這首吊念白居易的詩是誰寫的呢?

李忱

李忱何許人也?

正是當時的大唐一把手——唐宣宗

【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漢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

連堂堂皇帝都對白居易的詩推崇有加,說白居易名氣不響,誰信啊?

此外,李白先不談(從二三十歲一直 到後世幾千年,就沒不 的時候)玉真公主和賀知章對李白的詩文口稱讚,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也對其十分仰慕,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

但杜甫的詩受到廣泛重視,時間則是在宋及以後,在唐朝遠不及李白和白居易出名。

所以說,名氣是受不同時代影響的,唐、宋、明清、當代,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之間的名氣高低都不是固定的,不能一概而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