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梁啟超稱之為「明代歷史上唯一一位政治家」,張居正改革之後,超越楊廷和、高拱等名相,成為明朝歷史上首屈一指的首輔,是明朝歷史上劃時代的人物。

張居正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明朝自朱祁鎮以來,酒池豹房、道觀仙丹,多任皇帝花樣作死,黨爭不斷,宦官奪權,頂層系統逐漸失衡,加上天災人禍,財政入不敷出,歷朝歷代,大明朝算獨樹一幟。

明朝所處的特殊社會階段,即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同時期西方英國、法國正在醞釀文藝復興,為即將到來的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作準備。明朝雖然也有商品經濟萌芽,但國家稅種卻局限在傳統的農業稅,忽視了對新興的工商業徵稅,雖然在徵收比例上一再做文章,卻在源頭上落後了,這是國家稅收制度與社會經濟現實的脫節,進一步加劇了國庫虧空。

歷史上不乏拿了一手爛牌,卻打出王炸的人物。面對這樣的殘局,改革者張居正開啟了萬曆新政。

一、考成法

針對吏的弊病,張居正開啟了考成法

所謂考成法,即考核成效,類似於今天的績效考核,中央六部把官員的工作分解,一條條登記在賬簿上,考核內容非常明確具體,並確定明確的完成期限,完成一件,核銷一件,每月進行考核,事事有落地,件件有迴音。

考成法的結果又與淘汰機制結合,考成不合格的,予以淘汰,又間接解決了明朝的冗官冗員問題。

為政的態度,往大了說,是一個人的追求,往了小說,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工作作風。這就是張居正,一個對下屬非常嚴格的領導,容不得官場有半點懈怠與推卸,容不得事情有任何拖沓與敷衍。張居正自己也非常勤勉,作為帝國最敬業的CEO,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點,到他生命最後的兩年,經常累得暈倒,甚至吐血,張居正年僅57歲就去世,他是活活累死的!

二、一條鞭法

1. 清丈土地

朱元璋雖然能征善戰,但本質上不像成吉思汗,對外擴展的野心那麼大,他想建立的是一個封閉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為此,他建立了「黃冊」和「魚鱗冊」,類似今天的戶口本和土地證,用以登記全國人口與土地檔案,登記的數據作為稅收的基礎,是國家稅收制度的基礎。

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大量的土地隱匿,官僚地主利用特權侵佔了國家的稅收收入。洪武二十六年,全國可交納糧稅的田地有八百五十萬七千六百頃。經過一百多年,到了弘治十五年,可用交糧稅的田地只有四百二十二萬八千頃,全國的土地減少了一半多

張居正土地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清點全國的土地數量先盤算家底,再考慮如何提高收入,類似於打擊財務造假,先核查一遍財務報表

2. 合併徵收

明朝稅收制度令人詬病的一點,稅種混亂、複雜,徵收困難。一條鞭法以前,交的是實物稅,交的不是錢,而是實物,例如米、麥、粟等。一個農民一年要交多少斤大米、多少斤棉花、多少斤麥子等等,都是規定好的,最初的制度設想,肯定是最大化符合國家利益,最大化符合時令氣節,計算十分精細且複雜。

這種形式上精細到完美的制度,落到實操層面,都會失之可操作性,制度越複雜,鑽空子的空間越大,尋租的空間越大,還不好複核,因為複雜啊!

這樣的結果就是,國家聲勢浩大的徵稅,征上來卻少得可憐。張居正一改以往的弊病,合併徵收,將種類繁多的徭役和其他費用,攤入到田賦,不用計算了,也不用多個衙門辦事,一個窗口對外,提高行政效率。

3. 折算銀兩

一條鞭法被後世史學家稱讚最多的,不是取消徭役,不是清丈土地,恰恰是折算銀兩。古代賦稅,主要是實物稅,不僅儲存困難,還容易發生霉變等損耗,一條鞭法將實物折算成銀兩,解決了儲存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

一條鞭法以前是實物——實物的邏輯,現在是實物——貨幣——實物的邏輯,有利於促進農產品的商品化,符合明朝商品經濟萌芽的社會現實,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對農民而言,僅需要交納白銀,如果種田比較掙錢,可以選擇種田,如果手工業比較掙錢,可以從事手工業,如果做生意比較掙錢,可以選擇做生意,從而將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解放了農村自有勞動力,有利於促進商品經濟等先進生產力的發展。

從唐朝的兩稅法——明朝的一條鞭法——清朝的攤丁入畝,封建社會的稅制改革的總體趨勢,國家對人民的人身控制逐步放鬆,財富分配的形式從實物形式逐漸轉向貨幣形式,反映了在封建經濟的制度框架下,小農經濟逐步退出歷史舞台,商品經濟的逐步發展。

一條鞭法以後,明朝從財政入不敷出,到積富可用十餘年,後來萬曆幾十年不上朝,國家還可以正常運轉,不是沒有前期財富積累的


我想特別說一下張居正的後代

萬曆十年,張居正終於病倒在工作崗位,僅8個月後,萬曆就開始清算張居正。張居正倒是死了,一了百了,但他的一家人還在。長子張敬修不堪受辱,上吊自殺。二子張嗣修,發配到邊境充軍。三兒子張懋修,投井自殺沒有成功,發配邊境充軍。四兒子、五兒子、六兒子,淪為平民。

張居正被清算後,他的後代依然秉承張居正的遺志或者說信仰,世代為忠。

張居正的三兒子張懋修曾高中狀元,清算中被貶為平民,直到崇禎年間才被平反,此時的他已經八十歲高齡,這輩子不可能有什麼作為了。但是他搜集了張居正全集的大部分,算是對歷史有貢獻,崇禎七年,張懋修去世。

崇禎十五年,張居正的曾孫張同敞帶領軍隊抗清,但此時明朝已經是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清軍要張同敞投降,張同敞堅決不肯,也不肯向清軍下跪,因此臂骨被打折,一隻眼睛被打瞎。臨死前,張同敞衣冠整齊,昂首站立著接受行刑,據說頭被砍下來後,身體向前走了三步,方才倒下,至死都不願意下跪

崇禎十七年,農民起義軍攻陷江陵,請五兒子張允修出來做官,張允修忠貞拒絕,留下絕命詩一首,以死殉國

這是張居正以及張居正家族的精神高度。


老實說張居正應該比現在刷知乎的任何一個人都要強,不信你22歲考中進士試一試。所以,沒有絕對的客觀,畢竟現在大家看手機的環境和張江陵所處的環境大不相同。只能說人無完人,在肯定其萬曆新政的積極影響外,也要知道張居正內心也存在著私慾,諸如50歲後靠著權利服人,與馮寶為代表的內官聯盟,對皇權的重視不足等等。


嘉靖四年五月出生

嘉靖十五年考中秀才,時年12歲,相當於初一,人比人得死;

嘉靖十六年鄉試考舉人,被愛其才欲加磨礪的湖廣巡撫顧璘擺了一道,回家復讀三年;

下一屆也就是嘉靖十九年秋闈,沒懸念的過關,時年15未到16歲(@范進)

按這個速度,隔年(嘉靖二十年)的春闈如果能榜上有名,那可就是不到16歲的進士,是自打科舉以來都沒出過的怪物;也許是小張想刷記錄緊張了,也許是膨脹了,也許是被人黑了,也有說法說是小張覺得自己太年輕,還很不夠,所以把隔年的春闈給鴿了;反正結果是,這屆沒他;

而且下一屆(嘉靖二十三年)的會試,也沒有中,這回據說是因為小張同學經世治國的課外書看的太多,把八股文落下了,這時候,小張都已經19歲了;

似乎讓這樣一個少年神通就這樣仲永化了實在天理難容,嘉靖二十六年的春闈,未滿22歲的小張同學以二甲9名的成績授庶吉士,進入大學士培訓班進修,師從徐階;

兩次名落孫山(原因未見正史,上面的說法很可能是後人美顏)的少年天才,22歲的庶吉士,老師是老狐狸徐閣老,前路簡直是一片亮瞎狗眼的光明!

一年後(嘉靖二十七年),嚴嵩成功幹掉首輔夏言,取而代之成為首輔,開啟了近十五年的一言堂,而小張同學的老師徐階,則在隱忍不發,做他的龜仙人;

又過了一年(嘉靖二十八年),小張同學上了一封《論時事疏》,顯露出改革的意向,然而嘉靖要修仙,嚴嵩要固權,只能石沉大海;小張意識到,只要有這兩尊大神在,自己甭想幹事兒;

又又過了一年(嘉靖二十九年),估計是被內閣的烏煙瘴氣噁心到了,小張同學開始請病假遊學,期間了解土地兼并,民生多艱,可以說是收集到了一手的真實情況;

遊學七年後(嘉靖三十六年),中第十年之後,已經過了而立之年的張叔叔回到翰林院,發現老嚴還是很堅挺,於是跟他老師一樣,苟起來;

又苟了七年(嘉靖四十三年),39歲的張大叔快要不惑了,眼瞅著嘉靖也快修仙完成了,老師徐階安排張大叔給裕王當試講官,擺明了政治投資;

兩年後(嘉靖四十五年),嘉靖皇帝羽化登仙,裕王登基,雞犬升天,41歲的張大叔以潛邸舊人身份入閣;

從嘉靖二十六年到二十九年,是小張充滿血性想要大幹特乾的四年;

從嘉靖二十九年到三十六年,是張叔叔深入基層體察民情的七年;

從嘉靖三十六年到四十三年,是張大叔冷眼旁觀並學習政爭厚黑的七年;

從嘉靖四十三年到四十五年,是張大叔結交諸多潛力股壯大自己勢利的三年;

這二十年,張居正有理論+有實踐+學手段+結勢力,已經完完全全為厚積薄發做好了準備;

隆慶二年,徐階老師完成了傳幫帶的歷史使命,致仕肥家養老,代替他的是直男高拱;

張大叔旁觀了整個嚴嵩搞夏言,徐階搞嚴嵩的過程,對苟學可謂精通,何況高拱乾的又都是張大叔也想干,但又吃力不討好的事兒,張大叔樂得拿他當靶子;

按說要是隆慶活的和他爹一樣久,那張大叔估計得苟成張大爺,或者把比他大一輪的高拱給熬退休了,才有希望出頭,但是隆慶很配合,只幹了6年就崩了;

老子剛崩,直男高拱就欺負起人家孤兒寡母來,就算不是欺負,直男總是不討女人喜歡的,所以當年老高就下崗了,這一年,張大叔順利登頂首輔,48歲,本命年呢!

沒有嘉靖那樣的老神仙,也沒有嚴嵩徐階高拱那樣的老皮條,張大叔簡直寂寞如雪;

身臨絕頂,臣強主弱,還不膨脹的,那麼多年也就出了個諸葛孔明;

我估計張大叔的潛台詞是,老子為大明夙興夜寐殫精竭慮,吃點喝點用點怎麼了?

我覺著,真沒怎麼,吃點喝點都無所謂,只要能幹實事兒干好事兒,哪怕貪點兒呢?

最後的最後,由於歷史局限性,萬曆的每一天長大,都是張相公終結的倒數計時;

好在他死於積勞成疾,沒有讓我們看到那出功高蓋主兔死狗烹的劇情;

客觀總結:

毋庸置疑的天才兒童

理論結合實際的實幹型人才

甘於寂寞超有耐心的苟學大家

未能克己的非主流名相

以其為大明續命一甲子的功績而言,些許腌臢實不足一提。


張居正,他有理想,有能力,有手段,敢於承擔。他排除異己,獨斷朝綱,獨斷專行。

明史對他的評價很到位。贊曰:張居正通識時變,勇於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謂非幹濟才。而威柄之操,幾于震主,卒致禍發身後。贊曰:張居正通識時變,勇於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謂非幹濟才。而威柄之操,幾于震主,卒致禍發身後。書曰「臣罔以寵利居成功」,可弗戒哉!曰「臣罔以寵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說到客觀,每個人的經歷想法不一樣,僅說說自己的愚見。且不說歷朝歷代有多少的宰相權臣,僅大明朝又有多少首輔弄臣,又有幾個人能像張太岳一樣為不相識的百姓和打工的王朝傾盡所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又有誰敢說自己權傾天下時可以一清二白呢?酒色財氣迷人眼,可又有多少人可以離得開酒色財氣呢?就改革的勇氣和改革的成就來說,張居正是當之無愧的大明首輔。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