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梁启超称之为「明代历史上唯一一位政治家」,张居正改革之后,超越杨廷和、高拱等名相,成为明朝历史上首屈一指的首辅,是明朝历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张居正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明朝自朱祁镇以来,酒池豹房、道观仙丹,多任皇帝花样作死,党争不断,宦官夺权,顶层系统逐渐失衡,加上天灾人祸,财政入不敷出,历朝历代,大明朝算独树一帜。

明朝所处的特殊社会阶段,即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同时期西方英国、法国正在酝酿文艺复兴,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作准备。明朝虽然也有商品经济萌芽,但国家税种却局限在传统的农业税,忽视了对新兴的工商业征税,虽然在征收比例上一再做文章,却在源头上落后了,这是国家税收制度与社会经济现实的脱节,进一步加剧了国库亏空。

历史上不乏拿了一手烂牌,却打出王炸的人物。面对这样的残局,改革者张居正开启了万历新政。

一、考成法

针对吏的弊病,张居正开启了考成法

所谓考成法,即考核成效,类似于今天的绩效考核,中央六部把官员的工作分解,一条条登记在账簿上,考核内容非常明确具体,并确定明确的完成期限,完成一件,核销一件,每月进行考核,事事有落地,件件有回音。

考成法的结果又与淘汰机制结合,考成不合格的,予以淘汰,又间接解决了明朝的冗官冗员问题。

为政的态度,往大了说,是一个人的追求,往了小说,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工作作风。这就是张居正,一个对下属非常严格的领导,容不得官场有半点懈怠与推卸,容不得事情有任何拖沓与敷衍。张居正自己也非常勤勉,作为帝国最敬业的CEO,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到他生命最后的两年,经常累得晕倒,甚至吐血,张居正年仅57岁就去世,他是活活累死的!

二、一条鞭法

1. 清丈土地

朱元璋虽然能征善战,但本质上不像成吉思汗,对外扩展的野心那么大,他想建立的是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为此,他建立了「黄册」和「鱼鳞册」,类似今天的户口本和土地证,用以登记全国人口与土地档案,登记的数据作为税收的基础,是国家税收制度的基础。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大量的土地隐匿,官僚地主利用特权侵占了国家的税收收入。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可交纳粮税的田地有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顷。经过一百多年,到了弘治十五年,可用交粮税的田地只有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顷,全国的土地减少了一半多

张居正土地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清点全国的土地数量先盘算家底,再考虑如何提高收入,类似于打击财务造假,先核查一遍财务报表

2. 合并征收

明朝税收制度令人诟病的一点,税种混乱、复杂,征收困难。一条鞭法以前,交的是实物税,交的不是钱,而是实物,例如米、麦、粟等。一个农民一年要交多少斤大米、多少斤棉花、多少斤麦子等等,都是规定好的,最初的制度设想,肯定是最大化符合国家利益,最大化符合时令气节,计算十分精细且复杂。

这种形式上精细到完美的制度,落到实操层面,都会失之可操作性,制度越复杂,钻空子的空间越大,寻租的空间越大,还不好复核,因为复杂啊!

这样的结果就是,国家声势浩大的征税,征上来却少得可怜。张居正一改以往的弊病,合并征收,将种类繁多的徭役和其他费用,摊入到田赋,不用计算了,也不用多个衙门办事,一个窗口对外,提高行政效率。

3. 折算银两

一条鞭法被后世史学家称赞最多的,不是取消徭役,不是清丈土地,恰恰是折算银两。古代赋税,主要是实物税,不仅储存困难,还容易发生霉变等损耗,一条鞭法将实物折算成银两,解决了储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一条鞭法以前是实物——实物的逻辑,现在是实物——货币——实物的逻辑,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符合明朝商品经济萌芽的社会现实,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对农民而言,仅需要交纳白银,如果种田比较挣钱,可以选择种田,如果手工业比较挣钱,可以从事手工业,如果做生意比较挣钱,可以选择做生意,从而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解放了农村自有劳动力,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从唐朝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封建社会的税制改革的总体趋势,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逐步放松,财富分配的形式从实物形式逐渐转向货币形式,反映了在封建经济的制度框架下,小农经济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

一条鞭法以后,明朝从财政入不敷出,到积富可用十余年,后来万历几十年不上朝,国家还可以正常运转,不是没有前期财富积累的


我想特别说一下张居正的后代

万历十年,张居正终于病倒在工作岗位,仅8个月后,万历就开始清算张居正。张居正倒是死了,一了百了,但他的一家人还在。长子张敬修不堪受辱,上吊自杀。二子张嗣修,发配到边境充军。三儿子张懋修,投井自杀没有成功,发配边境充军。四儿子、五儿子、六儿子,沦为平民。

张居正被清算后,他的后代依然秉承张居正的遗志或者说信仰,世代为忠。

张居正的三儿子张懋修曾高中状元,清算中被贬为平民,直到崇祯年间才被平反,此时的他已经八十岁高龄,这辈子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了。但是他搜集了张居正全集的大部分,算是对历史有贡献,崇祯七年,张懋修去世。

崇祯十五年,张居正的曾孙张同敞带领军队抗清,但此时明朝已经是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清军要张同敞投降,张同敞坚决不肯,也不肯向清军下跪,因此臂骨被打折,一只眼睛被打瞎。临死前,张同敞衣冠整齐,昂首站立著接受行刑,据说头被砍下来后,身体向前走了三步,方才倒下,至死都不愿意下跪

崇祯十七年,农民起义军攻陷江陵,请五儿子张允修出来做官,张允修忠贞拒绝,留下绝命诗一首,以死殉国

这是张居正以及张居正家族的精神高度。


老实说张居正应该比现在刷知乎的任何一个人都要强,不信你22岁考中进士试一试。所以,没有绝对的客观,毕竟现在大家看手机的环境和张江陵所处的环境大不相同。只能说人无完人,在肯定其万历新政的积极影响外,也要知道张居正内心也存在著私欲,诸如50岁后靠著权利服人,与冯宝为代表的内官联盟,对皇权的重视不足等等。


嘉靖四年五月出生

嘉靖十五年考中秀才,时年12岁,相当于初一,人比人得死;

嘉靖十六年乡试考举人,被爱其才欲加磨砺的湖广巡抚顾璘摆了一道,回家复读三年;

下一届也就是嘉靖十九年秋闱,没悬念的过关,时年15未到16岁(@范进)

按这个速度,隔年(嘉靖二十年)的春闱如果能榜上有名,那可就是不到16岁的进士,是自打科举以来都没出过的怪物;也许是小张想刷记录紧张了,也许是膨胀了,也许是被人黑了,也有说法说是小张觉得自己太年轻,还很不够,所以把隔年的春闱给鸽了;反正结果是,这届没他;

而且下一届(嘉靖二十三年)的会试,也没有中,这回据说是因为小张同学经世治国的课外书看的太多,把八股文落下了,这时候,小张都已经19岁了;

似乎让这样一个少年神通就这样仲永化了实在天理难容,嘉靖二十六年的春闱,未满22岁的小张同学以二甲9名的成绩授庶吉士,进入大学士培训班进修,师从徐阶;

两次名落孙山(原因未见正史,上面的说法很可能是后人美颜)的少年天才,22岁的庶吉士,老师是老狐狸徐阁老,前路简直是一片亮瞎狗眼的光明!

一年后(嘉靖二十七年),严嵩成功干掉首辅夏言,取而代之成为首辅,开启了近十五年的一言堂,而小张同学的老师徐阶,则在隐忍不发,做他的龟仙人;

又过了一年(嘉靖二十八年),小张同学上了一封《论时事疏》,显露出改革的意向,然而嘉靖要修仙,严嵩要固权,只能石沉大海;小张意识到,只要有这两尊大神在,自己甭想干事儿;

又又过了一年(嘉靖二十九年),估计是被内阁的乌烟瘴气恶心到了,小张同学开始请病假游学,期间了解土地兼并,民生多艰,可以说是收集到了一手的真实情况;

游学七年后(嘉靖三十六年),中第十年之后,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张叔叔回到翰林院,发现老严还是很坚挺,于是跟他老师一样,苟起来;

又苟了七年(嘉靖四十三年),39岁的张大叔快要不惑了,眼瞅著嘉靖也快修仙完成了,老师徐阶安排张大叔给裕王当试讲官,摆明了政治投资;

两年后(嘉靖四十五年),嘉靖皇帝羽化登仙,裕王登基,鸡犬升天,41岁的张大叔以潜邸旧人身份入阁;

从嘉靖二十六年到二十九年,是小张充满血性想要大干特干的四年;

从嘉靖二十九年到三十六年,是张叔叔深入基层体察民情的七年;

从嘉靖三十六年到四十三年,是张大叔冷眼旁观并学习政争厚黑的七年;

从嘉靖四十三年到四十五年,是张大叔结交诸多潜力股壮大自己势利的三年;

这二十年,张居正有理论+有实践+学手段+结势力,已经完完全全为厚积薄发做好了准备;

隆庆二年,徐阶老师完成了传帮带的历史使命,致仕肥家养老,代替他的是直男高拱;

张大叔旁观了整个严嵩搞夏言,徐阶搞严嵩的过程,对苟学可谓精通,何况高拱干的又都是张大叔也想干,但又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张大叔乐得拿他当靶子;

按说要是隆庆活的和他爹一样久,那张大叔估计得苟成张大爷,或者把比他大一轮的高拱给熬退休了,才有希望出头,但是隆庆很配合,只干了6年就崩了;

老子刚崩,直男高拱就欺负起人家孤儿寡母来,就算不是欺负,直男总是不讨女人喜欢的,所以当年老高就下岗了,这一年,张大叔顺利登顶首辅,48岁,本命年呢!

没有嘉靖那样的老神仙,也没有严嵩徐阶高拱那样的老皮条,张大叔简直寂寞如雪;

身临绝顶,臣强主弱,还不膨胀的,那么多年也就出了个诸葛孔明;

我估计张大叔的潜台词是,老子为大明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吃点喝点用点怎么了?

我觉著,真没怎么,吃点喝点都无所谓,只要能干实事儿干好事儿,哪怕贪点儿呢?

最后的最后,由于历史局限性,万历的每一天长大,都是张相公终结的倒数计时;

好在他死于积劳成疾,没有让我们看到那出功高盖主兔死狗烹的剧情;

客观总结:

毋庸置疑的天才儿童

理论结合实际的实干型人才

甘于寂寞超有耐心的苟学大家

未能克己的非主流名相

以其为大明续命一甲子的功绩而言,些许腌臜实不足一提。


张居正,他有理想,有能力,有手段,敢于承担。他排除异己,独断朝纲,独断专行。

明史对他的评价很到位。赞曰: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赞曰: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说到客观,每个人的经历想法不一样,仅说说自己的愚见。且不说历朝历代有多少的宰相权臣,仅大明朝又有多少首辅弄臣,又有几个人能像张太岳一样为不相识的百姓和打工的王朝倾尽所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又有谁敢说自己权倾天下时可以一清二白呢?酒色财气迷人眼,可又有多少人可以离得开酒色财气呢?就改革的勇气和改革的成就来说,张居正是当之无愧的大明首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