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第二年生化PhD...还没qualify...加入实验室开始做了一段时间有了一些些结果,正好去年末有journal call for paper,导师答应了说把我的内容放进去,但是四月底截稿,本身前面的结果不是很solid,后面需要生化实验支持,说白了纯蛋白谁也不知道要多久,何况还是好几个...每次想导师提出需要帮助,导师均表示时间问题不大,现在自己抓头发想找帮助……平时也是想法特别多觉得什么都能做...听很多小伙伴表示也有类似的情况。导师也是PhD读过来的,为什么这么不实际呢?还是说这背后有什么说法


多跟老师汇报


纯数第三年在读,可能和实验室学科不是太一样。

我老板也是对我一万个放心,每次都是我火急火燎的去push他。大概原因是他有几个项目,学生不是重点。其次美国人找工作压力比国际生小太多,他们根本不理解为什么国际生那么有危机感,一个个要上房一样。再其次我老板性子慢,我即使学了数学也是个有耐性的急脾气orz……

总之老美确实会有种骨子里的盲目乐观优越感作祟。虽然反观我自己,有时也确实焦虑过度(博二每去一个conference我都想死),两方都有责任吧。解决办法就是把导师作为帮助资源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类似warcraft你要开个二矿;第二个就是他只是提建议,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决定,你就只做你觉得靠谱的,如果你相信那个人,可以做他觉得靠谱但是你还看不出来靠不靠谱的,但我觉得去做自己觉得不靠谱的就没必要了。

Anyway,一家之言,选择性参考。谢邀


我们的态度好相似,也是发生在我读博士前两年,就是对导师做的决定不理解;现在以过来人眼光从三个角度提供一些看法给你:

1. 先从整体上回答你,你纠结的实验结果和时间安排不是科研的全部,只是一部分。科研还包括项目的申请和结题;院校合作任务和分配和预期文章成果产出等等。这些都会有几个检测点,几个截止日期。导师对项目的把控这一块不会和你讲,也没的必要和你讲。如果你有机会接触你课题的申请书,可能你会明确你的实验目的。

2. 现在回答你操作方面的第二个疑问,没有永远令人满意的结果,只有让大多数人都接受的说辞,所以建议如果一旦可以满足开展下一步的条件,就不要纠结上一步是否还需要优化;如果下一步进展不通了,可以再从上一步的优化上找原因。

3. 第三个是我走的弯路,我的导师也是一样,他有时会说一些我当时完全理解不了的方向。然而他下达那些命令是不解释原因的,你这样做了,等到有一天,你才理解,哦原来几个月前做的东西在这里用上了。当时纠结的地方,后面都证明是他对了。这种理解能力因人而异,答主天赋较低,这方面吃了不少亏。

PS:具体做法是,有时不理解老师的做法,不妨不问原因去做,有时我们坚持的东西真的不一定是对的。


作为老师,我觉得,很多情况下,是为了给学生打气。

如果你告诉学生,这个工作要搞一年,然后投稿可能还要打三四个月,那学生本来压力就大,那肯定更加受不了了。

反过来,你告诉学生,这工作,大概两个月就能搞好,一切都会很顺利,大概年底文章可能就发表了。学生,自然知道是假的,但心理也会好受不少。

不信的话,下次你试试,自己跟自己说:这个东西要搞一年,很难,按时毕业无望 VS 这个东西很容易,两个月搞出来,按时毕业没啥大问题。

看看哪个,对自己的科研更有帮助。


一句话。老师会画大饼。

虽然我是硕士,我做的东西我都怀疑老师到底懂不懂了。

画大饼的结果就是,实验没几个简单的,我这个也不例外,以至于我在愁毕业。


1.保持对未知的乐观

2.情绪的乐观给了未知一种繁荣假象

3.繁荣假象促使对未知的探索

hope for the best, prepare for the worst.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