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沒有水泥地的年代,農民怎樣把稻穀晒乾?小時候也問過我爺爺,依稀記得他說用牛糞做一個曬穀場曬穀的。 求真相~


作為小時候經過無數次的流程,不請自來回答一下以前打麥場的構造過程,當然地域限制,我們那地兒種小麥,不種水稻。

作為18線農村長大的80後,由於地形是梯田的原因,大型農業機械進不了,一直到高中畢業這個過程都是存在的,現在村裡有小型農業機械了,加上人少了,小地塊進不去機械的就不種了,所以沒人用打麥場了。

在農村人頭地有很多種類,我村舉例,每家每戶都有園地,耕地,林地以及場地。這個場地就是我所要介紹的主角了。

場地不是用來種莊稼的。每年小麥起桿綉穗兒後,要是有雨,雨後大家都要忙活起來,趁著雨後泥土濕潤把場地碾出來。

首先要把場地翻一遍,不用翻太深,淺淺的就行。然後用石磙子碾過去,由於雨後泥土粘性高,為了防止石磙黏上泥,要撒上草木灰。碾子一遍遍的碾過濕潤的土地,土地就會又平又堅實,像極了一張大餅。只是撒了草木灰,顏色是青灰色的。雨後初夏的朝陽輕輕的炙烤著這張大餅,最終完全乾燥後場地就會又平整又光滑又結實。可以承受一年夏收的忙碌了。更早些年的時候翻地和碾場用牛,後來用拖拉機。

等小麥收割了,拉到場地上堆起來,湊夠一定量後,攤開來均勻的一層,這叫一個場。曬上一上午,麥秸乾脆。或用牛的或用拖拉機的,套上場神爺--石磙子開始繞著圈圈從小麥上碾過去,一圈又一圈,套石磙子的木框吱呀吱呀的響。石磙子後還要拖上一個小小的木滾子,木滾子的作用我一直不太了解。木滾子後還要掛上一個石頭片,石頭片被滾子們拖著可以翻動小麥,碾的更碎,更均勻。碾到小麥秸瓷實了,全家人拿上木叉,麥秸翻個個兒,繼續碾。這裡是不能用鐵叉的,因為鐵叉很容易破壞碾好的打麥場地面。幾遍後,用木叉把麥秸翻挑走,麥粒就會留在場上。用木推板,木楸把小麥粒兒收攏。這時候麥粒兒堆中是有很多秸稈和麥糠的。要等晚風來了,把麥子用木楸高高揚起,風會把麥糠吹遠一些,麥粒兒比較重,落得近一些這樣小麥就經過風選乾淨了,這個步驟我們那裡叫做揚場。碾場和揚場合起來算打了一個場,一般一年我家要打三四個場。打場這個過程後來也有用打麥機--小麥脫粒機的。

打場過後,小麥粒要在場上均勻攤開,充分享受日光的洗禮,曬到咬起來嘎嘣脆不帶韌勁的時候就可以收倉了。一年的夏收也就完成了。這時候質量不好的場地有的地方已經不平整了,土塊開始脫落。辛勤的人家會在雨後翻上一遍種上蔬菜。


土路掃靜直接曬

雨後農用車牽引路錐把地面壓到心滿意足晾曬

很苦逼

有時候不下雨,還得拿臉盆 桶去水庫取水撒入地面,然後再壓,壓後曬糧

小時候干過這個活。水取幹了,我就捉魚、蝦、螃蟹!

最苦的不是曬糧…………

土地翻耕,成塊的大土塊密密麻麻平鋪在土地里……我拿著鐵掀挨個打碎再打碎(父母還問,好好上學不?)。現在農業熬出頭了


找一塊土地,用石碾子反覆碾壓整平,在上面晾曬。最怕下雨,下雨就完蛋了


一看就是城市人,沒打過場!


道場上墊三色帆

就是這種的

如果是更早的,那就是直接曬道場上,如果摻雜了石頭灰塵,在把糧食變成米之前會用那種手動鼓風機把雜物吹走。


直接在土地上曬唄


夯實後的泥土地經過長年累月的石磙子滾壓也是又平整又堅硬,和水泥地無二。


我小的時候,大約40年前在農村生活過,收穫的季節都是把糧食放場里,進行晾曬,地面也是土質的,但是地面用碾輥壓實,光滑平整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