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需求來源分析


一般情況 下:

  • 各種渠道來源的用戶反饋
    • 客服電話反饋
    • App端戶的用戶評價、意見與建議
    • 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各種渠道的反饋
  • 各種業務渠道的需求
    • 領導建議
    • 業務建議
    • 運營建議
    • 技術建議
    • 。。。
  • 主動調研得來的需求
    • 用戶調研
    • 用戶問卷
  • 通過自主分析得到的:
    • 競品分析:
    • 本品分析:
    • 業務分析
    • 市場分析
  • 公司戰略目標所得來的需求

基本是能想到的就這麼多。


主要有這些來源:

  1. 老闆的要求;
  2. 公司高管的要求(CEO,VP和各部門的總監);
  3. 甲方的要求;
  4. 用戶反饋的意見;
  5. 產品經理自己的意見(發現了產品的問題,或者按計劃升級增加功能等等);
  6. 產品經理揣摩出來的用戶的意見(不用調查,產品經理自己推測出來的);
  7. 競品的壓力(別人都有這個功能,我們也要有);
  8. 產品經理工作績效的壓力(做點事情,也算是幹活了)。

主要就這幾個吧。

其實,大部分的需求,都是來自於別人,而並非產品經理自己。

所以,產品經理提出來的需求,程序員一般都要做。因為,這不是產品經理的意見,而是公司里某些大人物的意見。


其實這個問題要看你是做哪一方面的產品經理。

為什麼這麼提?有些產品是面向內部運營的,有些是面向C端用戶的,有些是負責財務的,有些是做小程序的,不同緯度的產品經理存在著一些差異性。

幾個共性的來源,這些我理解無論是做啥的產品都會遇到。

1、業務方,根據自己的理解或者觀察覺得應該要怎麼做,這個叫做「業務需求」

2、上級領導,老闆們根據自己的信息源和對市場的判斷或者自身管理的需要,要求要怎麼做,這個叫做「老闆需求」。比如做報表系統

3 、產品經理,通過體驗產品,數據觀察,場景觀察等方式找到不足之處,制定迭代計劃,這個叫做「產品需求」

幾個特性的來源,有些產品會遇不到

4、 用戶留言或者意見反饋,用戶會通過公開的微博發帖,系統自帶的社區或留言模塊,或者通過電話或文字客服表達不滿,這叫做「用戶需求」

5、法律或者行政策要求,有些行業處於政策監管之下,需要根據政策調整變更需求,叫做「法律政策需求」。比如平台電商需要披露賣家資質,財務需要合規不能搞「二清」等

6、系統方的政策、性能或者其他變化,比如IOS新款手機屏幕變大了需要做適配,比如小程序總包上限調整到了12M,產品經理需要根據這些做對應的產品方案調整,這些叫做「系統需求」

7 、競爭對手的臨時變化,比如競爭對手領先推出一款功能,市場反饋很好,那麼可能需要及時跟進,這個叫做「競對需求」


其實產品經理的需求池像是哆啦A夢的口袋,可以把你接收到的所有需求放進去,以便需要的時候隨時找出來用,以免發生轉身就忘的烏龍。甚至需求池有時候就是產品經理的擋箭牌,當需求過多沒有時間處理時可以通過合理規劃對緊張工作進行緩衝,所以管理好需求池是產品經理的入門功課了。

01

需求基本屬性

當你接收到一個需求,首先要對需求的信息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

需求來源

需求來源一般分為外部臨時需求,常規需求和運營需求

外部臨時需求:用戶反饋需求、老闆/甲方爸爸業務需求

常規需求:業務實際需求(如通過競品分析或用戶挖掘出的需求),第三方合作需求,項目版本需求,產品自身優化需求

運營需求:運營活動需求,運營推廣拉新需求等

根據需求提出方判斷需求來源的類型,可以寫的盡量直接簡單

需求描述

用戶在什麼樣的場景需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就是需求的描述,是需求評審的重要依據,不需要太詳細,說清楚要解決的問題,以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

02

需求評估信息

梳理完以上需求的基本信息,就可以對需求進行簡單評估了,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需求類型

需求類型分為:新增功能,優化體驗,bug修復,內部需求等

需求優先順序

需求類型分為:新增功能,優化體驗,bug修復,內部需求等

優先順序可以按照緊急重要的四象限法則或者kano模型來區分,將緊急重要或用戶期望度高列為高優先順序,優先順序從p1-p8(我參考職級,hiahia)排序

緊急重要四象限法則是時間管理的工具,按照重要和緊急程度分為四個象限:

緊急又重要:包括一些突發性的但必須解決的事件,比如客戶投訴,危機事件,例如重大系統漏洞等等

重要不緊急:比如關於運營的活動規劃,提高用戶體驗的一些需求

緊急不重要:計劃之外的工作,如老闆要求必須滿足的奇思妙想等等

不緊急不重要:就是一些對用戶來說無關痛癢的需求,或者做了對目前版本沒有實質性幫助的需求

對於緊急又重要的事情當然是優先順序最高去做的,那麼我們關注的是到底應該先做緊急不重要的,還是重要不緊急的呢?管理學泰斗德魯克說「我們需要記錄時間,然後分析時間,最後才是安排時間」,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把有限的時間用來做重要的事,「要事優先」原則,做產品也一樣,好的產品不在於你做了多少功能,而是把用戶真正需要的,對於用戶來說重要的事專註做,用心做,做到極致。

kano模型

與四象限法則不同,kano模型是按用戶的滿意度和功能完善程度劃分:

必備型需求:當優化此需求,用戶滿意度不會提升,當不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會大幅降低

期望型需求:當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會提升,當不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會降低

興奮型需求:用戶意想不到的,如果不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不會降低,但當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會有很大提升

無差異型需求:無論提供或不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都不會有改變,用戶根本不在意

反向型需求:用戶根本都沒有此需求,提供後用戶滿意度反而會下降

前三種需求根據績效指標分類就是基本因素、績效因素和激勵因素。我們做產品設計時,需要盡量避免無差異屬性、反向屬性的需求,至少做好必要屬性、期望屬性,努力做魅力屬性的需求。

需求優先順序

根據需求描述和場景初步判斷該需求所屬的產品模塊,優化現有模塊或增加新模塊

版本節點

該需求是否需要對當前產品的現有功能進行版本迭代,小需求只涉及簡單頁面交互的可能不需要,如果需要版本變更則記錄新版本號

需求負責人

指定產品團隊的某一個人負責的需求,需要負責從記錄需求到產品上線的一系列工作和責任

需求添加時間

記錄添加到需求池的時間,也就是確認需求的時間,可以知道需求從確認到上線的生命周期

03

如何維護需求池

整理完所有信息就可以對需求池進行更新了,對新需求要及時補充和維護才能發揮需求池的作用,那麼如何維護需求池呢

誰來維護需求池

這也就是為什麼上邊說到一定要指定需求負責人了,通常產品團隊每個人負責的模塊都不一樣,那麼每個人接收到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需求的接收者也就是記錄者,需要先把接收到的需求來源和描述簡單記錄下來,由產品團隊商議由誰來負責這個需求,那麼負責需求的人就要負責該條需求整個流程的更新和維護

需求池維護和更新流程

需求的更新

需求是變化的,需求的內容會變,有可能甲方爸爸上午說的需求下午就會改變;需求的狀態也會隨著工作的進行改變

待確定:新接收的需求,基本信息已經整理完成

需求評審中:正在準備需求評審的需求

待開發:需求已經評審完畢,但還沒有開發

開發中:需求已經進入開發階段的

已上線:開發完成已經上線的需求

任何需求的變化都要及時更新。

在管理需求池時,把同一模塊的需求進行歸類整理,這樣在處理該模塊時可以一次性解決,提高工作效率。需求池的信息可以根據實際業務擴充或刪減,我的需求池還包括很多跟蹤信息是需要研發和測試更新的,方便我及時了解項目進度和重要里程碑情況

04

需求從需求池中取出的規則

指定需求取出

需求提出方指定要做的,需要在當前版本實施的內容,比如針對某些需要配合目前公司運營活動的需求

按優先順序取出

由產品經理按既定優先順序取出,將緊急重要的需求或用戶期望值較高的需求取出實施需求評審

小需求取出

通常是一些修復型,細節性的需求,成本較低的 用來在各個版本的研發空餘時間 植入進去,就像搭順風車,比如一些提升用戶體驗和性能的小功能

05

如何排出廢棄需求

當一個階段內需求池的內容到達一定容量時,需要定時對產品需求池進行整理和篩選,重新將需求分門別類,將沒有實際應用場景的需求,用戶無關痛癢的需求,反人類的需求,明顯不符合公司戰略方向的需求,定時展開需求評審會議,進一步去明確真實需求,刪除沒有必要的需求

以上便是我對需求池管理的一些想法,一個完整的產品是由一個又一個需求組成的,做好需求池管理,對產品之路收益良多。

對了,想要了解更多項目管理解決方案可前往CORNERSTONE。


1、業務方

2、運營人員反饋的需求

3、領導:很多公司大多數情況下,領導是需求的最大來源了

4、競品對標


主要的是業務,大家對業務理解的不同,造就了需求的多元性,但核心的卻很少,需要不斷確定。

其他的都是基於業務產生的,或者說是衍生的需求點。

如果你覺得有幫助的話,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hellojikuair】,在這裡我依舊會耐心的幫你解答問題。這裡還有150G產品經理相關的學習資料,可各取所需!


用戶反饋,業務方需求,數據分析後的優化需求,老闆需求


一:公司內部需求:

頭腦風暴——團隊成員,老闆,市場經理以及一些有深刻見解的人,最好有著不同經歷和學科背景,這樣更容易產生更多的創新點。一群人圍繞一個特定的興趣領域產生新觀點。

用戶場景分析——確認主要用戶群體,模擬不同場景用戶使用情況,發現一些需求。

從公司業務方向挖掘需求——從公司業務方向,老闆,市場客服等渠道獲取需求。

二:用戶提出的需求

實地調研——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大多數的場景分析與頭腦風暴的出來的需求點,都是無中生有,不切實際的。當我們在某個需求拿捏不住時,不妨去實地看看。

問卷調查——在調查問卷之前,必須先弄明白調查的目的,再根據目的發到相關文員手中。一般都是線上線下問卷同時進行。

用戶訪談——用戶訪談並不是說每一個用戶都需要去交流溝通,一般都是社區找到自己目標用戶,也可以找競品用戶來經行溝通交流。訪談對象最好選擇高質量,善於表達溝通或者在某領域資深,對產品要求高,有話語權,領導權的。除了線上訪談,我們也可以約一些目標用戶線下溝通,不局限於辦公司,可以咖啡廳,這樣交流更輕鬆。

三:競品需求

競品分析是需求挖掘最常用的方法。競品也是經過重重升級換代得出產品,,我們可以從產品的市場定位,盈利模式,核心功能以及競品的用戶反饋來經行分析。正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四:網路信息

一個產品經理不可能閉關鎖國,應該實時關注信息技術的更新。網路產品信息資源有許多。例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微博,知乎,百度等社交軟體平台。都是」百家爭鳴「之地,各種潛在用戶在社區發表自己的想法。

五:產品自身需求

用戶反饋需求——用戶反饋是用戶使用產品進行反饋的信息,是用戶直觀的對產品的評價與建議。產品經理可以通過用戶反饋了解用戶的想法和期望。每個問題都有可能隱藏著相應的需求。


用戶或監管。

老闆給的需求,競品抄的需求,用戶反饋的需求,團隊內提供的建議需求,迭代產生的優化需求,都屬於用戶需求,要讓這些最終變成用戶需求。

監管是另外一條重要的需求來源,簡稱甲方。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