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也不是于谦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朝中共识。

大概有三点考虑:

1、「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当时明军大败,皇帝被俘,社稷动摇,立幼主为帝恐怕「主少国疑」,引发权力争斗,不能集中力量抵御外敌。

2、朝臣对英宗宠信王振早有不满,败讯传来立即清算了阉党,客观上是剪除英宗、太子一系羽翼,倘若立太子为帝,难道就不怕新帝亲政之后反攻倒算?拥立郕王可以搏一个擎天保驾的从龙之功。

3、儒家以孝治天下。倘若立太子为帝,不顾亲父生死有违孝道。


于谦的名望达到顶点是在北京保卫战之后,而在此之前,他并没有那么高的地位能左右皇帝的归属。再者,像这种定帝位的天下第一大事儿,他又如何敢为天下先,别忘记于谦也是个沉浮官场十余年的人,深知为官之道,说话做事儿都要给自己留后路。

于公闻言,泣奏太后曰:「今士庶慌惶,莫知有主。倘有不测,其如宗庙何?乞太后念社稷为重,早定大计、以安社稷,以慰群黎,天下幸甚。」太后不允所奏。

于谦只说「早定大计」,这皇家的事儿,当然还得皇家来定夺。

明日,阁下陈循、高谷,尚书王直、于谦、胡潆,又率百官伏阙启奏。太后垂帘,群臣奏曰:「今皇上实为生民亲征,不意蒙尘。臣等虽奋死前驱,必欲救君父返国。奈路遥兵战,率难以顷刻回鸾。而国家岂可久虚君位。乞太后圣虑思之,或立太子以临群庶,或命郕王以辅嗣君。伏乞早建大计,早慰生民。」太后见群臣如此,乃遣太监金英传太后旨云:「皇太子幼冲,未能遽理万机。郕王年长,是宣宗皇帝亲子,宜嗣大统,以安家国。」旨下,众官见时方多事,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于是群臣交章劝进,宜早登大宝。郕王固辞再三不出,太后复降旨让王。郕王不得已,乃尊太后旨,遂即位。遥尊正统为太上皇帝,尊皇太后孙氏为上圣皇太后,尊生母吴氏为皇太后,册封汪氏为皇后。追封英国公张辅为定兴王,谥忠烈。改明年为景泰元年。

出主意的不是他一个人,而且也不是一个选择,最后拍板儿的还是太后。其实太后最后的决定也是最合适的,立朱见深为皇太子,保证不会帝系转移,让郕王朱祁钰即皇帝位,保证一个成年人来料理朝政能让大家信服。相信当时于谦和太后的想法是一致的,至少在这两条儿应该是一致的。


危难时刻,国赖长君,即使立了两岁的朱见深为帝,那还是要由郕王监国,既然如此何不直接立郕王为帝呢,更何况郕王也是宣宗子嗣,而且立郕王为帝的一个条件就是不改变朱见深的太子地位,这样既有了长君,又保证英宗子嗣将来能继承大统,何乐而不为


郭德纲不愿意


当时不立朱见深为帝唯一的原因就是年龄太小,才两岁,如果是承平年代那也罢了,但当时是亡国关头,一旦按继承法立朱见深为帝,那朝廷没有主心骨,于谦当时的品级与威望并不高,他后来能够力挽狂澜,是因为景帝全力支持他。即便如此,立朱祁钰为帝的前提是立朱见深为太子作为交换条件,说明在当时满朝文武的态度是很明确的,就是朱祁钰是个代理皇帝,千秋之后要把皇位还给朱见深,帝系是不能转移的。


因为郭德纲不让


派系不同,于谦想立。但有人反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