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些水彩畫又有什麼不同?經常覺得國畫很好看,

很順眼,但也不知道到底是哪裡美?


有的回答里那種水墨或者水彩感覺很重的,其實並不一定是「中國味兒」,水墨或者說水介質,是中國繪畫的一個面貌,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畫都看上去有那麼重的水的痕迹。而且中國畫的那種「水」其實是以墨為中心,水是為了表現墨。所謂五筆七墨,筆墨是角兒,水只是陪跑。

看畫,之所以看不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你不了解這幅畫的淵源,你不知道這個風格在他的這種風格的歷史中是否有價值。當我們了解這些風格史的變化之後,你再看到一幅繪畫,你可以很清晰的表達你自己的好惡。

韓熙載的海天盛筵

目前很多美術史的書都是材料的堆積,把歷史上的畫家按照年代排開,等你看到元代可能已經忘卻了唐代,看到清代,可能又不記得元代,所以整個看完後,你大概只有個模糊的印象,有個人叫馬遠,有個人叫黃公望或者董其昌,他們之間的變化聯繫,依然是模糊的。下面我就用極其乾貨的方式,先把這些變化的脈絡總結出來。

還應當注意的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可能會打一些不太恰當的比喻,領會精神就好,不必較真。

2 技巧的價值——從幼稚到成熟

其實繪畫的發展,跟一個小朋友開始學習繪畫的過程基本是一樣的,一開始我們只是喜歡亂塗亂畫,在牆上畫一些小朋友和小房子,只是些幼稚的線條,後來報了學習班,老師教給你一套技法,這時候你就越畫越「寫實」,懂得如何用技術手段去欺騙觀眾的眼睛,再到後來你發現只有技術不行,班上很多小朋友都和你畫的一樣好,這時候就得拼「意境」,再到後來你上了美術學院,發現能考上來的同學畫畫都挺有「意境」,又發現兒童那種塗鴉才是繪畫的原始動力,從這天開始你就開始玩「個性」啦!有人裸體沾了顏料在紙上打滾,有人拿了針筒往紙上射墨水…其實這就是美術史發展過程。只不過我們要搞清楚歷史上哪個年代是興趣班,哪個年代是高考班。再強調一下,這些說法只是不嚴謹的比喻,幫助大家理解。

3 中國歷史上,人物畫成熟的最早,在唐代成熟

中國的繪畫大體可以分為:人物、山水、花鳥,這三個繪畫的成熟階段是不同的,我們看小朋友畫畫,一般來說最開始喜歡畫的都是爸爸媽媽和我,也就是按照相關性來說,一開始我們關注的是人,因為人與我們產生最直接的情感聯繫,爸爸打我了,媽媽奶我了,至於什麼「枯木寒林」「春山如笑」我還不關心。所以最早成熟起來的繪畫是人物!我們可以看一下戰國時代的人物繪畫:

長沙子彈庫戰國帛畫

咱們來看一下上面這個人畫的,已經很不錯了哦~衣服柔軟的質感,人的頭髮五官神態都已經很有像樣了,腰裡還插著佩劍。人後面那個仙鶴畫的也還不錯,但是左下角那條魚就有點應付了,這條魚基本上是個兒童簡筆畫水平,(魚在古代代表北方,這一點在商代青銅器上可以證明,那時候還沒有「玄武」這種東西,咱們後面就不做圖像分析了,不然三天三夜也講不完),再看一個漢代的墓室壁畫:

漢儒尬聊圖

是不是已經感覺到動態十分生動了?好像是兩個熟人在路上碰到後展開了尬聊,後面還有個人捂著胸口惺惺作態。可見西漢時期,我國的人物畫已經很有點牛逼了。

那麼中國的人物畫什麼時候真正成熟了呢?那還得是~~唐代!!

中間的三國兩晉南北朝咱們就先略過,雖說這一時期有很多知名的畫家,例如畫龍點睛的張僧繇,還有顧愷之,但是沒有可以確信的作品流傳下來,不過可以確認,這一階段受到了不少外來的影響,在如何表現體積感這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但是唐代的人物畫璨若星河,名家輩出,出現了後人也無法達到的高度。

宮女開黑圖

虢國夫人

上面是周昉所畫下棋的宮女(下的棋叫雙陸棋),下面是張萱畫的《虢(guo)國夫人游春圖》,我們看到,從技術上講,已經非常的完善高超了,特別是下面這個八十七神仙卷,更是牛逼的不得了

八十七神仙卷臨摹本

網上沒找到宋代臨摹的原版,我的移動硬碟又沒在手邊,網上搜到的多是後人又臨摹的宋代的臨摹的臨摹版,但是你就記住原版肯定更牛逼就可以了。

再往後~宋代的人物畫依然是不錯的,舉兩個例子,李公麟和趙佶,很多人說趙佶也就是宋徽宗是個大畫家,這個當然沒錯,但是呢~也不要以為所有他署名的畫都是他親自畫的,有很多他只是作為「出品人」署個名。

浮生受精後面的金剛力士

上圖中注意!左下角和尚的這個手勢不是千年殺的意思

領導彈琴圖

但是~從宋元代開始,人物畫漸漸的淡出了主要題材,因為山水畫成為了國畫中最高級的題材!

從南宋開始也出現了一些寫意人物,比如非常著名的這個李白。

李白行吟圖

那麼為什麼後來人們不喜歡畫人物了呢?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和宋代理學思想的出現等等等等等等一系列問題有關,專門寫篇論文都說不清楚,大家記住這個結論就好了。人物畫後期的曇花一現,要一直等到明末清初的時候,兩個重要的畫家,一個叫曾鯨,一個叫陳洪綬。曾鯨擅長搞人物正面肖像,他的傳派後來比較程式化,就是咱們經常見的那種一個正面的官老爺,有時候還有他老婆們。這種畫皇上也需要,咱們常見的康熙、乾隆什麼的都屬於這種。陳洪綬就比較玩個性了,專門把人物畫的很醜。

到了民國時期,人物畫融入了一些西方技巧,徐悲鴻等人的基本屬於這一類。

徐渭青藤

徐渭這個蛇精病咱們後面還會提到

陳洪綬老蓮

總結一下:中國的人物畫,成熟並且輝煌於唐代,宋元開始衰落,明末清初一度有復興的跡象但是其實並沒有真的復興。如果你看到有人畫的十分工細,線條細密流暢,你就往唐代扯,如果你看到有人故意把人畫的有點變形甚至很醜,你就往陳洪綬身上扯,畫的簡單又丑,你就往宋代梁楷身上扯。

4 山水畫成熟於宋代,元代開始寫意,明清開始玩個性

南北朝一直到唐代的時候,山水畫的技法還沒有成熟,我們來看看相傳為顧愷之所畫的《洛神賦》中的山水。

你看這個樹和山,基本上就是襯托一下人物,沒有太多可看的。包括唐代畫山水比較牛叉的李思訓等,都還沒有出現後來山水畫那種悠遠的氣質。

唐明皇去四川

這是唐代繪製唐明皇因為安史之亂逃竄到四川的一張畫,基本上山就像是一場話劇的布景,這些青山就像一個戲台,為了把人物車馬錯落的擺放在上面。

真正牛逼爆炸飛上天的山水畫,要到五代和北宋才出現。看下面三張圖:

五代董源龍宿民郊圖

相傳為范寬所畫

確定為范寬所畫

北宋的山水畫有幾個特點。

首先是全景式的構圖,常常三遠俱全(評論某個具體畫的時候別用這個詞兒,因為三遠這個詞有點複雜這裡就不解釋了)。其次是所繪真山真水,是真的「師造化」,也就是說重視一定程度上的尊重自然風貌,上面這三幅畫很能說明問題,董源是南方人,所以他畫的山,緩和蔥蘢,江水浩浩湯湯,全是江南景色。范寬作為一個陝西人,生活在目前的西安北邊的銅川,那裡的山巨石聳峙,跟他畫的《溪山行旅圖》中是一模一樣的。而且北方的畫家,常常畫秋風蕭索的枯木寒林,體現一種滄桑的氣質。

同時還應當注意,北宋的師造化,還表現在描繪真實的市民生活上,《清明上河圖》大家都是知道的,上面的每個人都有其真實存在的理由,吃包子還是趕大車,都安排的實實在在。

江行初雪圖

上面是我特別喜歡的《江行初雪圖》,裡面的漁民是真的在打漁啊,站在水裡凍得哆哆嗦嗦的,漁網、圍子、小舟都是真實的,後面元明清的人也會畫「漁父圖」,但是那個漁父都是文人釣著玩的,是有錢人閑著沒事幹出來耍,坐在船上巴適的很,如下圖:

坐船看魚好巴適

到了南宋的時候,因為北方已經丟了,山河已經殘破,所以諸如馬遠、夏圭開始畫一些小構圖的「殘景」,山之一崖、水之一隅。大家可以拿來與上面范寬的畫再比較一下。

馬遠

是不是跟范寬那種宇宙造化滄桑蕭索的不一樣了?值得注意是,這一階段的繪畫對日本繪畫的影響非常大,我們印象中的日本那種留白特別多,特別簡括的山水畫,基本就是受這個時期的影響,感興趣的可以去查一下南宋末年一個叫牧溪的畫家的畫,日本人對他的評價特別高。

山水畫還有個重要的支派,叫做金碧山水,前面提到的明皇幸蜀圖這種就是,特點是「金碧輝煌」,本文的封面《千里江山圖》,就是北宋時期的金碧山水的高峰。再掛個局部給大家看看,原作十幾米是個圖卷。

千里江山圖局部

圖卷這種形式,就是一邊展開一邊收攏,始終保持兩臂之間的距離。所謂移步換景,散點透視是也。這種畫的比較工細輝煌的繪畫在元代被廣大文人所反思,覺得宋代就是玩這些形式主義玩的太過火了,所以國家滅亡了。而且宋代一直存在的皇家畫院,也在元代被取消。所以民間的文人成了繪畫創作的主體。開始追求「逸筆草草」,山水畫的寫意時代到來了。

倪瓚倪雲林

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太常見了就不放上來了,上面放的是古代著名潔癖人士倪瓚的畫,我們拿他和馬遠還有范寬相比,很容易能看出區別。倪瓚潔癖很嚴重,因為嫌棄自己拉屎臟,就專門用香木蓋了個小樓,叫人墊上潔白的鵝毛,從二樓往一樓拉,屎掉下來被飛舞的鵝毛覆蓋…

到了明清之際,除了唐伯虎等人上溯宋代風格,特別是到了明末,董其昌開始一統江湖。董其昌提出了一個「南北宗論」,認為北方那套不風雅,南派這種才賽高;進一步把逸筆草草的寫意文人畫提到意識形態的高度,認為黃公望和倪瓚這樣的,就是藝術的最高境界,他和後面的「四王」組合,極力提倡寫意、膜古,創作了大量的「仿北苑」「仿雲林」「仿大痴」,北苑就是董源(前面提到五代時期那個),大痴就是黃公望,雲林就是倪瓚,基本上這些都是江南一帶的人物。

清代四王受到皇家提倡,成為正統畫派,這些的畫家說話都雲山霧繞,當不得真,說仿某某不是真的仿某某,說師造化不是真的師造化。你問他們畫的是哪裡的哪座山多半是答不上來的,因為人家畫的是「胸中丘壑」。

清代最重要的畫家不是正統派,也不是揚州八怪,是石濤、龔賢、惲壽平這樣的。有一年我去揚州八怪紀念館玩,看到鄭燮的介紹里寫著他特別崇拜石濤,高翔的介紹里寫他每年給石濤掃墓「經年不輟」,我問導遊,石濤既然這麼牛逼,哪裡能看石濤的畫?導遊說不知道啊,石濤是誰?

石濤!苦瓜和尚!石濤可以說是清代玩個性中的大玩家,基本上不採用任何程式化的前人畫法,我用我法,自成一派,你看下面這個山,是不是麻麻賴賴,一看就想盤一下。

他本來也是個明代的宗室,姓朱的,是個小王爺,後來清兵入關後只好去當和尚保命,有趣的是丫晚年還俗了,還俗以後又去當了道士!石濤主張筆墨當隨時代,不落前人窠臼;主張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師造化」的精神。石濤有多牛逼呢?就這麼說吧,傅雷家書里評價張大千,說張大千一生最高的造詣就是仿製石濤的假畫…

石濤上人

自此,我們總結一下,山水畫成熟於北宋時期,此後一直是中國畫壇的最重要的創作題材,這個時期相當於中國山水畫的古典主義時期;元代開始,寫意山水,文人畫開始成為主流,明代正式確立為正統地位,一直延續至今。

5 花鳥畫成熟於五代、北宋,元代開始寫意興起,明清開始玩個性

花鳥畫的發展過程,與山水畫很像。晚唐到五代,花鳥畫開始成為一種很成熟的繪畫形式,非常的寫實工細。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徐熙野逸

大家可以看一下紅色漿果上要融化的雪,特別牛逼

黃荃富貴

到了元代,開始出現表現文人節操的梅蘭竹菊,寫意花鳥和寫意山水一樣,開始和文人繪畫一起登上主流,畫花鳥的目的不再是描繪對象,變成了表現一種文人理想精神的象徵。

這裡面要提一下徐渭。明朝的徐渭是個真瘋子,但是畫的一手好畫,後來他砍死了自己的妻子,很多欣賞他的人都給他求情,要求免他一死。《明朝那些事》里好像有講徐渭,但是有點過於誇大了。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的這張畫,基本上就是我們印象中的「國畫」那種概念了。

徐渭的寫意已經非常極致

至此,寫意花鳥畫基本上已經形成了他的基本面貌,當代的很多花鳥畫家,也無非還是這種創作風格。

青藤發病

下面再說兩個炙手可熱,路人皆知的民工漫:八大山人和齊白石。

八大山人我個人覺得和徐渭很像,都是真的瘋癲。注意八大山人是一個人,不是八個人。原名朱耷,和石濤一樣,原來是明朝的宗室,明亡以後一度有點精神失常。他的畫體現出一種很強烈的向內的「狠」勁兒,你只要看到有人畫個魚,畫個鳥,翻著白眼,基本上就是學八大。

八大山人的典型白眼

孤禽圖,這隻鳥賣了好幾千萬

正經美院出來的,很少有在創作中直接模仿八大,學青藤(徐渭)的,因為你即使跟他們畫的一樣好也沒有認識價值,他們已經像梵高一樣,探究過人類理性的底線了,後人何苦再重複?倒是很多民間的假大師,說自己是歷史上誰誰的真傳人,這些說法毫無意義。

最後再來說說齊白石,齊白石的畫,也有很多畫家在學,但是不得要領。齊白石的畫的這種質樸的感覺,是受了篆刻的影響的,他自認為自己藝術造詣裡面:篆刻第一,詩詞第二,書法第三,繪畫第四。他其實也是清代後期這一批有金石之氣的畫家的代表,例如吳昌碩、趙之謙等等。

齊白石:童子之心,農夫之情

齊白石的蝦米太有名,來求畫的往往想要蝦米,齊白石自己在門派上寫上自己是個畫家,還會畫很多東西,不是個畫蝦米的!相反再看現在的一些不入流的畫家動不動給自己弄個「魚王」「虎王」啥的,高下立判。

6 一些辨別中國畫的硬性指標

完全膜古沒有前途,虎王魚王都是騙人的,有一堆沒聽過的名頭例如「全球美術家協會理事長」之類的都是騙子,形象上故意整的好像歷史上某個畫家似的都是騙子,各種協會請記住「中國美術家協會」是官方的。

最後提醒大家:真值錢的畫家畫畫,也分為應付事和認真創作兩種,十分鐘畫了個大牡丹或者大公雞送給你,不是人家認真創作,他的畫是十萬一平尺,但是給你現畫的這個未必值十萬。只有那種正規機構買的,或者你跟他買他不想賣的,或者專門拿去參展的作品才是他的心頭肉。


以上就是一篇快速入門的中國繪畫史,舉了一些比較有典型性的例子,中國畫涉及形而上的東西是很多的,涉及歷史背景環境的東西也是很多的,比如罷,清代理學思想受到批判,崇尚考據樸學,與清代金石之學的興起是有關係的,金石對篆刻是很有影響的,齊白石作為生活在晚清民國時期的傳統畫家不可能不受影響。又譬如,歷史上的中國畫,是筆墨的藝術,文人墨客自幼習筆用墨,一生的飯碗、尊貴甚至全部自我價值的實現全賴此物,常說某某古人舔筆尖舔的舌頭五黑,這種對筆墨的親和力,當代人的筆墨可以與之相比嗎?

夫一畫者,時代文化之面貌也。

"太古無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於何立?立於一畫。」

—石濤《苦瓜和尚畫語錄》


關於其他回答中內斂和求靜,我想說一下,這些都是中國繪畫眾多審美取向中的一種,但是肯定不是全部,比如北宋的清明上河圖,分明是鬧市之中,不能說「靜」吧。還有照盆孩兒、貨郎圖也都畫的極其生動活潑。再有敦煌之飛天壁畫,佛樂恢弘莊嚴,但是不能說是靜。這些如果被排斥出國畫,那實在太可惜了。

豪放、恢弘也都是中國畫的面貌之一,不能簡單的以一個詞就概括。

歡迎關注、收藏我的賬號和文章-_-


探尋中國繪畫的美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情,首先呢中國傳統藝術包括詩文,繪畫,戲劇,音樂,書法,建築,等等這些藝術形式並不是單獨存在的,往往是相互包含,相互影響的,概括的來說兩種形式的美在中國藝術史上一直貫穿,一種是極盡華麗,錯彩鏤金,將裝飾的美推到極致,另一種是追求一種平淡素凈的美,有一句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形容的便是這種美。這種形式的美大概是從魏晉時期發生的轉變,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種返璞歸真的美,可以說從古至今中國畫追求美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止,將詩的境界,人生的格調,哲學的思想,融入到繪畫之中,來追求更高層次的美。這是內在的追求。

在畫面上將虛實的關係處理,這裡的虛實不單單是空間關係的虛實,而是追求畫面之外的實,畫面之上的虛,類似於戲劇,有的時候並不去布景,而是通過演員的歌唱,談話,姿態,描繪出舞台之外的東西,弦外之音才是藝術家想要表達的實,畫中之物反而為虛。踏花歸去馬蹄香,也是這個意思。

回到繪畫的創作上,需要注意又有很多《古畫品錄》提到,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轉移模寫,至今也是國畫創作的指導思想,其中氣韻生動乃是國畫之美的重中之重,什麼是氣韻呢,就是鼓動萬物的「氣」的節奏,韻律。繪畫有氣韻,就會給人一種音樂感,和諧,讓人看著舒服,這也是歷代畫家的至高追求。

再說意境,這個就有很大的區別了,每個人所追求的各不相同並沒有統一的標準,有的為滿足生理需求,意在功利。有人追求人與人之間相互共存互相愛護的關係,意就在倫理。有人追求政治互制,意就在政治 。有人研究物理,求得真理,就有學術境界。有人追求返本歸真,則有宗教境界。概而言之,為利,愛,權,真,神。藝術追求介於最後二者之間,真為實,神為虛,虛實相生,化虛為實,化實為虛,使心靈的真實化具體化,是實體變為象徵化,則為藝術境界。

最後補充當然不僅僅是我說的這麼多,研究藝術的道路,路漫漫兮其修遠以。其中博大精深,確實不是一篇文章可以概述完整的。


說中國畫,和書法,一定要放在中國古代,或者上古一點點文化主流觀察。早古代文化,是以修身養性為主,黃老盛行。古人主張靜以修身,這裡說一下,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不是原出自諸葛亮,諸葛亮只是引用而已。再回說,靜以修身,主要體現在黃老學說文獻當中,可以鮮明感受到,古人求靜之迫切,基本相當於現在人汲汲與功名富貴 ,為得修行身心與天地自然呼應。中國畫,就是這樣產生的,因此,欣賞中國畫,就一條,是否能讓人入靜,凡是達到引人入靜的,就是精品,無論像與不像。中國書畫,是主張意境的藝術形式。中國古書 中工筆插圖寫實,是用於表達物件本質屬性的作用,不主張光影,只用線,線就是界限的原由而已,無他。中國書畫只是中國古典文化精神的載體之一 ,載體而已,中國古典文化才是巨峰寶藏之源泉,不贅述。


國畫的「意」就是氣韻。

國畫的「美」表現為生動。

也就是講究「氣韻生動」。


覺得好看又說不上來,你可能是缺少知識儲備了,從你發的幾張圖來看,是屬於文人畫的範疇,文人畫講究文人習性和情操了,美就美在這了,另外水彩畫和國畫差太大了,紙都不一樣,水彩畫是西畫,不會講究墨分五色,筆墨意境這些,就是兩個不同的東西,喜歡就去了解一下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