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原因確如王釗所言,難度大:

繪畫工具製作工藝複雜,工業化進程慢

繪畫工具操作技巧難度高,不易掌握

繪畫基礎技巧及藝術要求界定模糊,藝術難度大(例如「似與不似之間」,在追求形似與神似和諧統一)

二是中國繪畫科學起步晚、發展慢,逐漸使中國畫脫離純科學性而追求「意筆」(裝飾感與寫意效果),風格多變、形式多樣,很難形成統一評定及鑒賞標準。

三是中國繪畫在世界藝術界推廣晚,且長期不重視(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政治原因或經濟原因),導致世界藝術鑒賞界缺乏對中國畫的了解認識,無法形成規模化藝術市場和鑒賞群體。

綜合以上原因,油畫、水彩畫、粉畫(粉筆畫)等注重繪畫科學的繪畫種類長期在世界繪畫藝術市場(廣義的市場,而非狹義的交易市場)佔主導地位。

雖然上世紀初、中期中國畫因獨特藝術魅力為世界所矚目,但一個世紀以來始終未能打開自己的市場,如同中國民樂的民間小調,終究是一種「異域風格」,滿足外國人的獵奇興趣,而無法進入大眾日常生活(如欣賞、收藏等),也就很難真正在世界普及。

如果象吳冠中前輩那樣「以中國的語言唱世界的民歌」的藝術工作者能越來越多,或許有一天中國畫可以成為一種世界普及的畫種。
中國畫普及世界的前提是中國哲學普及世界。這可能嗎?


語境不同。沒有土壤。我想就算對的拉美土著的藝術挺好,也不會太重視吧。
非常感謝!沒有這方面的研究,只能胡亂猜測了。想到什麼寫什麼,估計很亂,湊合看吧^_^竊以為,是因為文化。

一片土地上一個民族生成的文化,孕育出的審美能力和藝術形式,很難在別的民族那裡得到回應,最多是形式上的美被感知,而不會產生強烈的審美感受。無法讓人有強烈共振的藝術形式,自然無法產生求學的慾望與市場。沒有需求市場,無法普及和傳播,而且,任何形式的傳播,還是有傳播的成本的。只付出無回報,不可行。

有的藝術家說,東西文化不同,造成了文化上的「不通「,你的作品內涵無法被感知,只停留在表面,無法被「懂得」,所以有傳播的障礙。(即便是國內普通受眾也只能說,「看不懂呀!」是不是有對牛彈琴的趕腳?還打算往全世界去傳播,有理想!)其實,只要是華人的世界,不分地域,書法和國畫,都是沒有丟棄的。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有的藝術家堅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是「通」的。人的審美感知,確實有普遍的共通的地方。比如,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孩子,小時候的塗鴉,那都是一樣一樣的啊。再比如,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妙齡妹子,觀眾們都能愛之,保持注目禮。若關注世界小姐賽事,你肯定發現「大家」都對冠軍有一致的高分,不會有人說,這樣的妹子不美……其實「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是在強調,多樣的、獨立的、特色的事物有其重要的、必要的存在性。被感知的部分,有多少,有多深?那都不是同一個標準的。

說到普及,應該是面向大眾的。容易被大多數人接受與認同。東西文化不同,使得國畫很難在西方世界,甚至全世界,無阻礙的主動傳播開去。

油畫被普及到了全世界,原因是技法上的簡單,易學。手腦協調性正常,稍有點審美能力的人,你放心,1-2年,讓你通過培訓畫出「像」實物的油畫,並不是很難的事。如果天賦好,也就是三兩個月的事。短期的及時的成就感讓整個學習的過程充滿了「正能量」受眾群體龐大,西畫簡單粗暴的俘虜了觀眾的眼睛,滿足了「像與不像」這樣低級的受眾要求。好比平價超市,什麼人都可以去消費。技術要求不高,市場需求量大,還等什麼?學起啊!(當然,西畫不僅僅如此,暫不討論。只說普及難度問題。)上面的朋友提到國畫難,確實,與西畫比,難!國畫對學畫人的要求是很高的。你得能靜心,能保持平和,能守著寂寞。畫畫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獨處的過程,國畫的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你見過1-2年的書法家嗎?有速成的國畫家?國畫的學習,相當地折磨人,你投進去3、5年,結果呢,一無是處,看到自己的畫就想哭!真真的是丑cry……(就是醬紫的,根本沒有能拿出手的東西,自信心完全崩塌!)誒,國畫的傳播,難!期待大國畫走向世界,征服全人類的那一天。(請給我燒封郵件啊TOT)


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詩詞歌賦
難度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