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些水彩画又有什么不同?经常觉得国画很好看,

很顺眼,但也不知道到底是哪里美?


有的回答里那种水墨或者水彩感觉很重的,其实并不一定是「中国味儿」,水墨或者说水介质,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面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画都看上去有那么重的水的痕迹。而且中国画的那种「水」其实是以墨为中心,水是为了表现墨。所谓五笔七墨,笔墨是角儿,水只是陪跑。

看画,之所以看不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你不了解这幅画的渊源,你不知道这个风格在他的这种风格的历史中是否有价值。当我们了解这些风格史的变化之后,你再看到一幅绘画,你可以很清晰的表达你自己的好恶。

韩熙载的海天盛筵

目前很多美术史的书都是材料的堆积,把历史上的画家按照年代排开,等你看到元代可能已经忘却了唐代,看到清代,可能又不记得元代,所以整个看完后,你大概只有个模糊的印象,有个人叫马远,有个人叫黄公望或者董其昌,他们之间的变化联系,依然是模糊的。下面我就用极其干货的方式,先把这些变化的脉络总结出来。

还应当注意的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可能会打一些不太恰当的比喻,领会精神就好,不必较真。

2 技巧的价值——从幼稚到成熟

其实绘画的发展,跟一个小朋友开始学习绘画的过程基本是一样的,一开始我们只是喜欢乱涂乱画,在墙上画一些小朋友和小房子,只是些幼稚的线条,后来报了学习班,老师教给你一套技法,这时候你就越画越「写实」,懂得如何用技术手段去欺骗观众的眼睛,再到后来你发现只有技术不行,班上很多小朋友都和你画的一样好,这时候就得拼「意境」,再到后来你上了美术学院,发现能考上来的同学画画都挺有「意境」,又发现儿童那种涂鸦才是绘画的原始动力,从这天开始你就开始玩「个性」啦!有人裸体沾了颜料在纸上打滚,有人拿了针筒往纸上射墨水…其实这就是美术史发展过程。只不过我们要搞清楚历史上哪个年代是兴趣班,哪个年代是高考班。再强调一下,这些说法只是不严谨的比喻,帮助大家理解。

3 中国历史上,人物画成熟的最早,在唐代成熟

中国的绘画大体可以分为:人物、山水、花鸟,这三个绘画的成熟阶段是不同的,我们看小朋友画画,一般来说最开始喜欢画的都是爸爸妈妈和我,也就是按照相关性来说,一开始我们关注的是人,因为人与我们产生最直接的情感联系,爸爸打我了,妈妈奶我了,至于什么「枯木寒林」「春山如笑」我还不关心。所以最早成熟起来的绘画是人物!我们可以看一下战国时代的人物绘画:

长沙子弹库战国帛画

咱们来看一下上面这个人画的,已经很不错了哦~衣服柔软的质感,人的头发五官神态都已经很有像样了,腰里还插著佩剑。人后面那个仙鹤画的也还不错,但是左下角那条鱼就有点应付了,这条鱼基本上是个儿童简笔画水平,(鱼在古代代表北方,这一点在商代青铜器上可以证明,那时候还没有「玄武」这种东西,咱们后面就不做图像分析了,不然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再看一个汉代的墓室壁画:

汉儒尬聊图

是不是已经感觉到动态十分生动了?好像是两个熟人在路上碰到后展开了尬聊,后面还有个人捂著胸口惺惺作态。可见西汉时期,我国的人物画已经很有点牛逼了。

那么中国的人物画什么时候真正成熟了呢?那还得是~~唐代!!

中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咱们就先略过,虽说这一时期有很多知名的画家,例如画龙点睛的张僧繇,还有顾恺之,但是没有可以确信的作品流传下来,不过可以确认,这一阶段受到了不少外来的影响,在如何表现体积感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唐代的人物画璨若星河,名家辈出,出现了后人也无法达到的高度。

宫女开黑图

虢国夫人

上面是周昉所画下棋的宫女(下的棋叫双陆棋),下面是张萱画的《虢(guo)国夫人游春图》,我们看到,从技术上讲,已经非常的完善高超了,特别是下面这个八十七神仙卷,更是牛逼的不得了

八十七神仙卷临摹本

网上没找到宋代临摹的原版,我的移动硬碟又没在手边,网上搜到的多是后人又临摹的宋代的临摹的临摹版,但是你就记住原版肯定更牛逼就可以了。

再往后~宋代的人物画依然是不错的,举两个例子,李公麟和赵佶,很多人说赵佶也就是宋徽宗是个大画家,这个当然没错,但是呢~也不要以为所有他署名的画都是他亲自画的,有很多他只是作为「出品人」署个名。

浮生受精后面的金刚力士

上图中注意!左下角和尚的这个手势不是千年杀的意思

领导弹琴图

但是~从宋元代开始,人物画渐渐的淡出了主要题材,因为山水画成为了国画中最高级的题材!

从南宋开始也出现了一些写意人物,比如非常著名的这个李白。

李白行吟图

那么为什么后来人们不喜欢画人物了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和宋代理学思想的出现等等等等等等一系列问题有关,专门写篇论文都说不清楚,大家记住这个结论就好了。人物画后期的昙花一现,要一直等到明末清初的时候,两个重要的画家,一个叫曾鲸,一个叫陈洪绶。曾鲸擅长搞人物正面肖像,他的传派后来比较程式化,就是咱们经常见的那种一个正面的官老爷,有时候还有他老婆们。这种画皇上也需要,咱们常见的康熙、乾隆什么的都属于这种。陈洪绶就比较玩个性了,专门把人物画的很丑。

到了民国时期,人物画融入了一些西方技巧,徐悲鸿等人的基本属于这一类。

徐渭青藤

徐渭这个蛇精病咱们后面还会提到

陈洪绶老莲

总结一下:中国的人物画,成熟并且辉煌于唐代,宋元开始衰落,明末清初一度有复兴的迹象但是其实并没有真的复兴。如果你看到有人画的十分工细,线条细密流畅,你就往唐代扯,如果你看到有人故意把人画的有点变形甚至很丑,你就往陈洪绶身上扯,画的简单又丑,你就往宋代梁楷身上扯。

4 山水画成熟于宋代,元代开始写意,明清开始玩个性

南北朝一直到唐代的时候,山水画的技法还没有成熟,我们来看看相传为顾恺之所画的《洛神赋》中的山水。

你看这个树和山,基本上就是衬托一下人物,没有太多可看的。包括唐代画山水比较牛叉的李思训等,都还没有出现后来山水画那种悠远的气质。

唐明皇去四川

这是唐代绘制唐明皇因为安史之乱逃窜到四川的一张画,基本上山就像是一场话剧的布景,这些青山就像一个戏台,为了把人物车马错落的摆放在上面。

真正牛逼爆炸飞上天的山水画,要到五代和北宋才出现。看下面三张图:

五代董源龙宿民郊图

相传为范宽所画

确定为范宽所画

北宋的山水画有几个特点。

首先是全景式的构图,常常三远俱全(评论某个具体画的时候别用这个词儿,因为三远这个词有点复杂这里就不解释了)。其次是所绘真山真水,是真的「师造化」,也就是说重视一定程度上的尊重自然风貌,上面这三幅画很能说明问题,董源是南方人,所以他画的山,缓和葱茏,江水浩浩汤汤,全是江南景色。范宽作为一个陕西人,生活在目前的西安北边的铜川,那里的山巨石耸峙,跟他画的《溪山行旅图》中是一模一样的。而且北方的画家,常常画秋风萧索的枯木寒林,体现一种沧桑的气质。

同时还应当注意,北宋的师造化,还表现在描绘真实的市民生活上,《清明上河图》大家都是知道的,上面的每个人都有其真实存在的理由,吃包子还是赶大车,都安排的实实在在。

江行初雪图

上面是我特别喜欢的《江行初雪图》,里面的渔民是真的在打渔啊,站在水里冻得哆哆嗦嗦的,渔网、围子、小舟都是真实的,后面元明清的人也会画「渔父图」,但是那个渔父都是文人钓著玩的,是有钱人闲著没事干出来耍,坐在船上巴适的很,如下图:

坐船看鱼好巴适

到了南宋的时候,因为北方已经丢了,山河已经残破,所以诸如马远、夏圭开始画一些小构图的「残景」,山之一崖、水之一隅。大家可以拿来与上面范宽的画再比较一下。

马远

是不是跟范宽那种宇宙造化沧桑萧索的不一样了?值得注意是,这一阶段的绘画对日本绘画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印象中的日本那种留白特别多,特别简括的山水画,基本就是受这个时期的影响,感兴趣的可以去查一下南宋末年一个叫牧溪的画家的画,日本人对他的评价特别高。

山水画还有个重要的支派,叫做金碧山水,前面提到的明皇幸蜀图这种就是,特点是「金碧辉煌」,本文的封面《千里江山图》,就是北宋时期的金碧山水的高峰。再挂个局部给大家看看,原作十几米是个图卷。

千里江山图局部

图卷这种形式,就是一边展开一边收拢,始终保持两臂之间的距离。所谓移步换景,散点透视是也。这种画的比较工细辉煌的绘画在元代被广大文人所反思,觉得宋代就是玩这些形式主义玩的太过火了,所以国家灭亡了。而且宋代一直存在的皇家画院,也在元代被取消。所以民间的文人成了绘画创作的主体。开始追求「逸笔草草」,山水画的写意时代到来了。

倪瓒倪云林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太常见了就不放上来了,上面放的是古代著名洁癖人士倪瓒的画,我们拿他和马远还有范宽相比,很容易能看出区别。倪瓒洁癖很严重,因为嫌弃自己拉屎脏,就专门用香木盖了个小楼,叫人垫上洁白的鹅毛,从二楼往一楼拉,屎掉下来被飞舞的鹅毛覆盖…

到了明清之际,除了唐伯虎等人上溯宋代风格,特别是到了明末,董其昌开始一统江湖。董其昌提出了一个「南北宗论」,认为北方那套不风雅,南派这种才赛高;进一步把逸笔草草的写意文人画提到意识形态的高度,认为黄公望和倪瓒这样的,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他和后面的「四王」组合,极力提倡写意、膜古,创作了大量的「仿北苑」「仿云林」「仿大痴」,北苑就是董源(前面提到五代时期那个),大痴就是黄公望,云林就是倪瓒,基本上这些都是江南一带的人物。

清代四王受到皇家提倡,成为正统画派,这些的画家说话都云山雾绕,当不得真,说仿某某不是真的仿某某,说师造化不是真的师造化。你问他们画的是哪里的哪座山多半是答不上来的,因为人家画的是「胸中丘壑」。

清代最重要的画家不是正统派,也不是扬州八怪,是石涛、龚贤、恽寿平这样的。有一年我去扬州八怪纪念馆玩,看到郑燮的介绍里写著他特别崇拜石涛,高翔的介绍里写他每年给石涛扫墓「经年不辍」,我问导游,石涛既然这么牛逼,哪里能看石涛的画?导游说不知道啊,石涛是谁?

石涛!苦瓜和尚!石涛可以说是清代玩个性中的大玩家,基本上不采用任何程式化的前人画法,我用我法,自成一派,你看下面这个山,是不是麻麻赖赖,一看就想盘一下。

他本来也是个明代的宗室,姓朱的,是个小王爷,后来清兵入关后只好去当和尚保命,有趣的是丫晚年还俗了,还俗以后又去当了道士!石涛主张笔墨当随时代,不落前人窠臼;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师造化」的精神。石涛有多牛逼呢?就这么说吧,傅雷家书里评价张大千,说张大千一生最高的造诣就是仿制石涛的假画…

石涛上人

自此,我们总结一下,山水画成熟于北宋时期,此后一直是中国画坛的最重要的创作题材,这个时期相当于中国山水画的古典主义时期;元代开始,写意山水,文人画开始成为主流,明代正式确立为正统地位,一直延续至今。

5 花鸟画成熟于五代、北宋,元代开始写意兴起,明清开始玩个性

花鸟画的发展过程,与山水画很像。晚唐到五代,花鸟画开始成为一种很成熟的绘画形式,非常的写实工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徐熙野逸

大家可以看一下红色浆果上要融化的雪,特别牛逼

黄荃富贵

到了元代,开始出现表现文人节操的梅兰竹菊,写意花鸟和写意山水一样,开始和文人绘画一起登上主流,画花鸟的目的不再是描绘对象,变成了表现一种文人理想精神的象征。

这里面要提一下徐渭。明朝的徐渭是个真疯子,但是画的一手好画,后来他砍死了自己的妻子,很多欣赏他的人都给他求情,要求免他一死。《明朝那些事》里好像有讲徐渭,但是有点过于夸大了。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的这张画,基本上就是我们印象中的「国画」那种概念了。

徐渭的写意已经非常极致

至此,写意花鸟画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他的基本面貌,当代的很多花鸟画家,也无非还是这种创作风格。

青藤发病

下面再说两个炙手可热,路人皆知的民工漫:八大山人和齐白石。

八大山人我个人觉得和徐渭很像,都是真的疯癫。注意八大山人是一个人,不是八个人。原名朱耷,和石涛一样,原来是明朝的宗室,明亡以后一度有点精神失常。他的画体现出一种很强烈的向内的「狠」劲儿,你只要看到有人画个鱼,画个鸟,翻著白眼,基本上就是学八大。

八大山人的典型白眼

孤禽图,这只鸟卖了好几千万

正经美院出来的,很少有在创作中直接模仿八大,学青藤(徐渭)的,因为你即使跟他们画的一样好也没有认识价值,他们已经像梵高一样,探究过人类理性的底线了,后人何苦再重复?倒是很多民间的假大师,说自己是历史上谁谁的真传人,这些说法毫无意义。

最后再来说说齐白石,齐白石的画,也有很多画家在学,但是不得要领。齐白石的画的这种质朴的感觉,是受了篆刻的影响的,他自认为自己艺术造诣里面: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他其实也是清代后期这一批有金石之气的画家的代表,例如吴昌硕、赵之谦等等。

齐白石:童子之心,农夫之情

齐白石的虾米太有名,来求画的往往想要虾米,齐白石自己在门派上写上自己是个画家,还会画很多东西,不是个画虾米的!相反再看现在的一些不入流的画家动不动给自己弄个「鱼王」「虎王」啥的,高下立判。

6 一些辨别中国画的硬性指标

完全膜古没有前途,虎王鱼王都是骗人的,有一堆没听过的名头例如「全球美术家协会理事长」之类的都是骗子,形象上故意整的好像历史上某个画家似的都是骗子,各种协会请记住「中国美术家协会」是官方的。

最后提醒大家:真值钱的画家画画,也分为应付事和认真创作两种,十分钟画了个大牡丹或者大公鸡送给你,不是人家认真创作,他的画是十万一平尺,但是给你现画的这个未必值十万。只有那种正规机构买的,或者你跟他买他不想卖的,或者专门拿去参展的作品才是他的心头肉。


以上就是一篇快速入门的中国绘画史,举了一些比较有典型性的例子,中国画涉及形而上的东西是很多的,涉及历史背景环境的东西也是很多的,比如罢,清代理学思想受到批判,崇尚考据朴学,与清代金石之学的兴起是有关系的,金石对篆刻是很有影响的,齐白石作为生活在晚清民国时期的传统画家不可能不受影响。又譬如,历史上的中国画,是笔墨的艺术,文人墨客自幼习笔用墨,一生的饭碗、尊贵甚至全部自我价值的实现全赖此物,常说某某古人舔笔尖舔的舌头五黑,这种对笔墨的亲和力,当代人的笔墨可以与之相比吗?

夫一画者,时代文化之面貌也。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


关于其他回答中内敛和求静,我想说一下,这些都是中国绘画众多审美取向中的一种,但是肯定不是全部,比如北宋的清明上河图,分明是闹市之中,不能说「静」吧。还有照盆孩儿、货郎图也都画的极其生动活泼。再有敦煌之飞天壁画,佛乐恢弘庄严,但是不能说是静。这些如果被排斥出国画,那实在太可惜了。

豪放、恢弘也都是中国画的面貌之一,不能简单的以一个词就概括。

欢迎关注、收藏我的账号和文章-_-


探寻中国绘画的美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情,首先呢中国传统艺术包括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等等这些艺术形式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往往是相互包含,相互影响的,概括的来说两种形式的美在中国艺术史上一直贯穿,一种是极尽华丽,错彩镂金,将装饰的美推到极致,另一种是追求一种平淡素净的美,有一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形容的便是这种美。这种形式的美大概是从魏晋时期发生的转变,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美,可以说从古至今中国画追求美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将诗的境界,人生的格调,哲学的思想,融入到绘画之中,来追求更高层次的美。这是内在的追求。

在画面上将虚实的关系处理,这里的虚实不单单是空间关系的虚实,而是追求画面之外的实,画面之上的虚,类似於戏剧,有的时候并不去布景,而是通过演员的歌唱,谈话,姿态,描绘出舞台之外的东西,弦外之音才是艺术家想要表达的实,画中之物反而为虚。踏花归去马蹄香,也是这个意思。

回到绘画的创作上,需要注意又有很多《古画品录》提到,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模写,至今也是国画创作的指导思想,其中气韵生动乃是国画之美的重中之重,什么是气韵呢,就是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韵律。绘画有气韵,就会给人一种音乐感,和谐,让人看著舒服,这也是历代画家的至高追求。

再说意境,这个就有很大的区别了,每个人所追求的各不相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为满足生理需求,意在功利。有人追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共存互相爱护的关系,意就在伦理。有人追求政治互制,意就在政治 。有人研究物理,求得真理,就有学术境界。有人追求返本归真,则有宗教境界。概而言之,为利,爱,权,真,神。艺术追求介于最后二者之间,真为实,神为虚,虚实相生,化虚为实,化实为虚,使心灵的真实化具体化,是实体变为象征化,则为艺术境界。

最后补充当然不仅仅是我说的这么多,研究艺术的道路,路漫漫兮其修远以。其中博大精深,确实不是一篇文章可以概述完整的。


说中国画,和书法,一定要放在中国古代,或者上古一点点文化主流观察。早古代文化,是以修身养性为主,黄老盛行。古人主张静以修身,这里说一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是原出自诸葛亮,诸葛亮只是引用而已。再回说,静以修身,主要体现在黄老学说文献当中,可以鲜明感受到,古人求静之迫切,基本相当于现在人汲汲与功名富贵 ,为得修行身心与天地自然呼应。中国画,就是这样产生的,因此,欣赏中国画,就一条,是否能让人入静,凡是达到引人入静的,就是精品,无论像与不像。中国书画,是主张意境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书 中工笔插图写实,是用于表达物件本质属性的作用,不主张光影,只用线,线就是界限的原由而已,无他。中国书画只是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载体之一 ,载体而已,中国古典文化才是巨峰宝藏之源泉,不赘述。


国画的「意」就是气韵。

国画的「美」表现为生动。

也就是讲究「气韵生动」。


觉得好看又说不上来,你可能是缺少知识储备了,从你发的几张图来看,是属于文人画的范畴,文人画讲究文人习性和情操了,美就美在这了,另外水彩画和国画差太大了,纸都不一样,水彩画是西画,不会讲究墨分五色,笔墨意境这些,就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喜欢就去了解一下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