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入学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随苏沸尔学校学习西洋美术史。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2010年6月25日仙逝,享年91岁。

吴冠中生前是中国美术界的一门重炮,他善于言辞,写文章用句不多,常能出人意外,而一语击中时弊。在混沌的美术界里威信很大。他曾经提出解散中国美协和画院。使当时的美术界为此震惊。

吴冠中的油画画得好,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使他名声大振,从70年代起,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力图运用中国传统工具表现现代精神,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之路。

他的中国画大部分以江南水乡景色为主,有些画用笔简单,在构图上有新意,属于取巧画法,但画得复杂一些的山水画,则是乱笔涂鸦,凡是学习过中国山水画的学子,都看得出吴冠中没有好好学习过中国山水画的皴法,缺乏传统笔墨功力。事实上吴冠中自己也是非常明白的,他说:「回到传统是不可能的,抱著传统死路一条。」如果吴冠中是从传统的旧堡垒里杀出来,给旧学反戈一击,那无可非议,他就是美术界的鲁迅,可惜他没有鲁迅那样的旧学的传统基础,他的创新实属空中楼阁。

有些文章把吴冠中山水画上用点、用线、用面吹得很大,那是对中国画的实足无知,绘画就是画图形,无论古今中外,画家都必须使用点、线、面,图画不用点、线、面来画能画出图形来吗?

然而再看吴冠中的点、线、面,很多人说,那是儿童画,是不是吴冠中返老还童了,其实吴冠中就是没有学习过传统中国山水画,所以笔墨幼稚简单。

对于笔墨技法问题,吴冠中有句震动天下的大话,叫做「笔墨等于零。」第一个出来批评这句话的是老画家张汀,然而也有许多文章出来帮吴冠中讲话,说张汀是断章取义,他们互打口水仗是一回事,但事实总是事实,吴冠中的山水画,缺乏最基本的传统基础。画山石不懂皴法,至于树法、水法,那些比较难过关的技法,那更是空如白纸,就是一个等于零。

中国文化和中国山水画的创新,是一步一步走来的,几千年文化的累积,里面包涵著中国历史上多多少少先知者的努力奋斗,这就是中国画的灿烂文化,能凭吴冠中的一句话就抹煞掉的吗?

吴冠中割断历史、割断传统,提出「笔墨等于零,」只是为自己的绘画作了解释词。如果这种画,出自一个默默无闻的画家之手,观望者或批评者都会嗤之以鼻。公平的说,那就是一张半废纸!然而现在是大名家、大名人吴冠中的作品,有些吹牛拍马的人会说:「大胆,大胆,太有新意,太与众不同了。」因为与传统画法太不一样了嘛!人嘴二层皮,上下由你翻。

在吴冠中最红极一时的时候,上海一些正统的山水画家说,吴冠中的山水画是个大妖怪,一张乱涂瞎画的东西可以拍卖到上千万,画面上连自己的毛笔签名都写不好,价格却开得这么高,一张废纸竟然可以使人一辈子吃饱了、撑死了。其实吴冠中也写过文章,说这是别人的炒作,与他无关。

问题是画得这么差的画,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被拍卖行炒作到这么高的价,它对后学者产生了太坏的影响。大家有没有必要再去好好学画?传统太难,老老实实地从传统开始,画了一辈子画,也没有几个人真能出人头地的,再精彩的传统画法也卖不过瞎画一气的东西,二者差价是几十倍、上百倍,甚至是上万倍,于是社会画风大变,不少人走绘画上投机取巧的路,社会上滋生出一批小妖怪,当然大多数的小妖怪们混得很差,极个别的也混出一个人模狗样的。作为吴冠中个人的绘画风格那是无关紧要的,如果作为一个大名人,他是激励了下一代,还是贻害了他们,那就是一件文化上的历史事件了。

在短短的十来年时间里,买画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钱人不再看画得好与坏,只看有没有拍卖行的市场记录,买画投的钱,每年能增值百分之三十,我就买入。整个中国画市场已经与艺术性完全脱离了关系了。

一个画商说了一句很刺人的话,「文化投资就是为了追求高回报,画得作品的好坏与我无关,梵谷一生,谁去关心过他,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不是去自杀了吗?他的那个时代就是我们现在的时代,画得好,全去死,与画商无关。」画商只计算著投资上的输赢。

短短几句话,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中国画已经走向死亡的边缘,早就有人在报纸上呼叫:救救中国画吧!这种叫声是多么的微弱,谁能救得了被大名家们炒坏的中国画市场呢?!中国画已经开始走上了妖怪之路,因为妖怪多了,也会使那些缺乏文化教养的人,见怪不怪了。


谢邀。

吴冠中所谓的「笔墨等于零」,可以看成是特定时代的特定声音,如果看过吴冠中的素描稿,就能发现其实他笔下的建筑造型极其准确,线条也非常精美。

其实书法和绘画都有一个「入」和「出」的问题,学习阶段就是要「入」,要打进去;但同时又不能被笔墨所禁锢,要「出」,冲破笔墨范式的束缚。

这就好像说临元代画家的画,往往不能一开始就学倪瓒,一上来就学习「简」,不但得不到「简」,反而会落为「空」。

以上。


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有个大前提,就是脱离了具体画面。也就是反对把笔墨作为欣赏的孤立对象。

中国画把笔墨单独拿出来欣赏,是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的,而且笔墨从未成为中国画的最高品评标准。这个问题的根本是形式语言能否脱离于整体画面而被分析和欣赏。

吴先生自己是形式主义的先锋,这次论战是他试图打破中国画传统窠臼的一次重要战役。毕竟他是在国画现代化路上至今为止走的最远的人,中国画背后的文人阶级已经消逝了,中国画艺术的生产和消费群体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没有了。怎么走下去,还是要靠后来者无数次大胆的追问与探索。


不管是西画还是国画,最终的艺术作品,画的都不是技巧,而是审美。

审美是什么,真实是一种美,气韵是一种美,构成是一种美,色彩是一种美,节奏是一种美……

不是说技巧不重要,比起审美格调,技巧只要足够用了就行。


吴冠中先生是最早几批出国留洋的,肯定没有太多传统国画的训练。

他说「笔墨等于零」应该更多的是从现代绘画的角度来看国画,初衷并没有多少恶意,他看到中国古代一些传统经典绘画的形式意境与现代绘画的某些理念相合时,应该也会颔首会意的。

终其一生,可以评价为身体力行的中国绘画的改革开拓者,众口缄默时敢于发出不同声音,其精神尤为可贵。

反观清末明初乃至建国初期的中国画发展,也是一个逐渐融合蜕变的过程,形式和观念固守陈规只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包容改良慢慢改变。

笔墨的趣味肯定比零多,但拘泥于此,让一个造型造意的玩意儿玄而又玄,也会使绘画本身的意义失去依托,堵塞了中国画向更多方向发展的可能,路会越走越窄,成为学阀学究打嘴仗的工具,少数爱好者独自欣赏把玩的东西,失去了传承和文化意义。

至于资本市场的介入本是逐利的中性行为,赔本买卖谁会愿意做呢, 画商的回答是从其立场出发的专业回答。


不请自来

这个呀我觉得属于无招胜有招,以吴先生的造诣,有招无招都无所谓了,况且先生最著名的也不是传统中国画,而是自己独树一帜的现代水墨画。

啥时候我们的笔墨等于零,那大概就是需要先生那么高的造诣了吧。

去798看过一次吴冠中先生的画展,说实话,欣赏起来,还是得注重人家的意境。

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还是要靠勤学苦练。虽然我现在不画画了,但是平时搞科研也是这样的,看著人家一拍脑袋瓜就完成电路的功能,我还是要查一堆资料一堆参考文献才能明白个大概,人家这也是无招胜有招,人家也说电路这东西简单,都是基本操作,为啥我就不能也一拍脑袋瓜就完成了呢,还是积累的不够,还是造诣不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