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很多記載中,能看到當時年代名家雅士之間互贈山水潑墨或者將自己的珍藏託付友人的事迹。到今天我們看到很多著名國畫的兩側會蓋滿了大大小小的印章,代表的應該是誰曾經收藏過這幅畫或者題詩之類的,那麼問題來了,這樣的做法是怎樣的一種規則?非名家不可造次嗎?還是說每一任收藏的人都可以落款?求大神指點。


理論上說,收藏者都可以蓋章。畢竟那東西是人家的,想燒了都可以(富春山居圖就是被燒了嘛,被搶救下來還是燒了一段)。但是一般地位不高的收藏者比較少往書畫上蓋章。事實上蓋收藏印的情況一般要蓋在畫面空白處或角落。對於每個收藏者來講,他們有自己蓋章的習慣規律,但整體看來並沒有一定的規律。

@無糖咖啡咖所說的情況是我說的個體收藏者的習慣,這種習慣是為了給自己的藏品有個統一標準,並不可以視作規則,而且收藏印蓋的位置會根據作品的形制題材等不同而有所不同。


好容易買來了,要我怎麼得留點痕迹。實在忍不住啊。

上次在浙江博物館看了一個收藏家藏品的展覽,真跡了了。也挺開心的。


書畫的鑒藏印章一般是「傳承有序」的良好印證,也給現代鑒定學提供了相當的證據,包括印製形式,印泥發色,時代特徵等。

----------------------------------------------------------------開始科普---------------------------------------------------------------先在這裡簡單提一個小故事,說唐伯虎和文徵明還混的比較背的時候,一日造訪石田家宅,石田為了激勵兩位年輕人,就邀他們一齊品畫(當時拿的是誰的長卷我記不得了),還讓他們把自己的印蓋在上面,唐伯虎文徵明當時大汗啊,連連稱不敢,最後還是在石田的力邀下,才緊張地把自己最小的印章蓋在一個犄角旮旯。。。。。。。誰知道他倆在今日的地位會如此之大啊,這幅畫也因為這段歷史增色不少。。。。。。

所以,理論上來講,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在畫上蓋印的。(厚顏無恥的除外,例如康生。)而且要知道一點,古代的時候印刷水平並不高,並非所有人都有資本去品書論畫的,都是些士紳階級大大,因而檔次也不會太差啦,即便近現代,敢蓋印題跋的也非名家大師土豪莫屬,像吳湖帆啊,啟功老先生啊之類的。當然,有人例外(康生)。

再來說說印章的規則和形制吧,在這裡簡單拿金章宗的【明昌七璽】舉例,圖片搜不到,有興趣可以自己下去找。

1.明昌寶玩:前隔水綾左下角與畫心右下角騎縫處。2.御府寶繪:畫心左上,後隔水綾騎縫處。

3.內殿珍玩:畫心左下,後隔水綾右下騎縫正中。。。

等等等等。。。陳佩秋先生曾經就因此懷疑過【步輦圖】的真實性。

但是:還是有例外,乾隆。

乾隆是個很自戀的人,以為自己是個藝術鑒賞家(眼光極差,主要靠當時大臣),喜歡在前人古迹上亂塗亂畫,還不亦樂乎(一定以為自己是個藝術家),很多書畫都被他毀容了。他就是很不講規則亂塗亂蓋印的人之一。

乾隆五璽,有「三希堂精鑒璽」、「宜於孫」二印,中上鈐「乾隆御覽之寶」(橢圓形),左方鈐「乾隆鑒賞」、「石渠寶笈」二印。這是常見的格式,但有時則減為三璽,一璽,或又增加五璽以外的其它印璽,變化很大。御府五璽翻刻也很多,清宮的五璽本來打得比較亂,這些翻刻的假五璽,打得就更亂了。對此,鑒定時干萬要謹慎從事。

最後推薦一本書【中國古代書畫家印鑒款識】很實用的工具書,僅作參考之用
這那有什麼規矩,還不是到誰手裡誰作主,比如我們的乾隆同學,字不值一提,但架不住人家自我感覺良好,凡宮內蔵畫,逐一題遍,賊不落空,有的畫還一題在題,畫上寫不下了,接點紙在題,比如趙松雪鵲華秋色圖,就被其寫的下不了腳,徹底廢了。還有一件黃公望富春山圖仿品,被乾隆同學當成了真品,見一次寫一次,直接寫廢了,幸虧不是真的,否則你現在看富春山居圖就是另外一個樣了。所以這事還得有點自知之明,不然就是搞破壞了。原來有文人雅集,大家水平知根托底,一人畫完,大夥輪番在上面寫點讀後感也是常見。

東西的主人。。。

乾隆啥都不會還不是瞎幾把往上蓋。。。
乾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