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的「国」并非现代意义的国家,,当时的诸侯国更像现代的省,现代国家所对应的应该叫「天下」

所以魏国人效力秦国,无所谓「叛国」。范雎本身并不是魏君的臣子,就像一个河南人去陕西打工,和河南的企业竞争,不可能视为「叛国」

接下来你的问题,这种其他诸侯国的人会不会偏向本国

答案是会

比如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鲁侯就不放心排他跟齐国打仗

比如秦昭襄王用孟尝君为相,但也担心向著齐国

比如秦始皇排楚公子昌文君伐楚,昌文君勾结项燕叛秦

但为什呢用其他诸侯国的人的?

因为本国人也不是省油的灯啊,而且仗著自己在本国根基稳,坑起国君更狠

这就像现代企业的管理。大企业都是家族企业的骨架,重金聘外人做经理人。只用亲戚或者只用外人,都不可能在你死我活的竞争中撑下去。

战国七雄能撑到最后,也靠的是这种合理的管理模式。

谢邀。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先要请楼主理清一个概念。先秦时代的「国」的含义,并不是我们现代的「国」的概念。先秦时代「人不以国为国」,第一个国,指的是诸侯国,第二个国,我这边给一个表述「华夏国」。先秦的名仕,基本都持有这个观点,他们都以天下为国。(格局是不是被无限放大)《诗经·小雅》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民」

理解了上述的概念。我们再来看一下,导致各国人才,跑到其他国家对付自己母国的情况,都有哪些原因?

1、人才被排挤、埋没。许多人才,是因为在本国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或者被国内对手排挤,才会寻找其他出路。举几个例子:

1)孔子,咱们的孔圣人因为在鲁国实行「坠三都」被排挤,才会周游列国,寻求在其他国家出仕的机会。

2)百里奚,人在晋国是奴隶、在楚国是个养牛的,结果去了秦国,当了丞相。

3)伍子胥,为了报楚平王杀父杀兄之仇,先后投奔郑国、吴国。

4)商鞅,在魏国不受重视,公叔座甚至建议魏王如果不用他就杀了他,只好去了秦国。

5)范雎,在魏国被诬陷通敌卖国,只好去了秦国。

6)李斯,在楚国只能做一个县里的小吏,只好去秦国谋求发展。

7)韩非子,因为宗室斗争被排挤,最后无奈去了秦国。

8)孟尝君,在秦国做丞相被秦王猜忌,在齐国左丞相被齐国猜忌。最后先抗秦,再抗反齐。

2、各国国君对人才的态度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有作为的君主,无不将招揽人才放在第一要务,首先在制度上,各国先后变法,剥夺了传统贵族对于爵位、官位的垄断权。改为「唯才是举」,无论他的出身?是不是本国人?人品怎么样?甚至曾是自己的死敌。一个个为了人才,不惜下血本,做到极致。比如:

1)齐桓公,将曾经企图射杀自己的管仲,称为「仲父」

2)魏文侯重用吴起,委以重任,更不不在乎他的「杀妻求将」、「母丧不归」的劣迹;

3)楚悼王更是为了吴起,破天荒第一次将令尹的职位,封给非宗室的外国人。

4)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人才,「千金买骨」也就算了,还亲自给名仕郭槐「扫路以迎」

5)还是燕昭王,当时有人进谗言,说乐毅有意自称齐王,燕昭王当即将乐毅的家人送到齐国,还送了国王和王后的衣服,让乐毅称齐王。

6)秦昭襄王为了求范雎出山,「五跪相求」,一国之君给一个布衣跪了五次啊!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乱世人才辈出,许多人才对于「一展才华、一争高下、扬名天下、青史留名」的追求非常迫切。他们更看重机会,更看重声望与个人价值实现。这就是主管能动性。

同时,「人不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国」,让他们放下了一定的思想负担。

在者,许多有作为的国君,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与机会。

在多种因素综合下,产生这一历史的独特现象


范睢为啥去秦国?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逃到了秦国,一个差点弄死你的国家,你还要效忠他??脑子没事吧。 张仪,昭阳诬陷他窃玉,他不坑一把楚国才怪。在本国混的好,至于出去吗?最后,先秦时代,人还是比较单纯滴,不至于拿著这些威胁逃臣

精简说明一下:

当时的人心中认为自己乃华夏之人,各诸侯国如各位答主所述,大概是当今的省这种感觉。没有人会觉得一个河北人在广东打拚,振兴了广东,这个人就背叛了河北,大概就是这种感觉。所以,这种背叛感基本上很轻微,当然要说半点全无,也全然不是,毕竟攻打和屠戮的是自己的乡亲父老,故而列国用人,故土情感过重者在使用时还是多少有些堤防的。或此人为公可不计私,或令此人不与故国交战……

但你若帮助异邦来攻击华夏,那你就是不择不扣的叛徒(因为还没到汉朝,不能叫「汉奸」)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很讲究规矩的时代。举个例子,一场攻守战中,守方挂免战牌,双方当真就停战了,要不择日再战,要不就是调停。尔虞我诈不存在其中。第二,名节是首位。绝大部分臣子,门客都会死忠于君王和主家,除非boss先狠心抛弃。第三,其实是第一的延伸吧,祸不及家人,用家人威胁的情况在这个时期极少见。总结一下,这个时期就是一个正赌正赢的时代,中国对正面的英雄形象的塑造就是这个样子的,春秋初的假途灭虢,现在多用于一石二鸟,迷惑弱者的形容,秦末时期的项庄舞剑也多用于形容别有所指,都在回避不君子的这种行为和心理。再加上,天子尚在堂上,诸侯们更多的还是仅以或者表面上仅以扩张自己为由进行战争,让将士臣子不认为自己是在反叛谁。

那会国家之间好像没有这么严格的规定,我去博物馆看过,秦统一之前,各国的文字钱币都不一样,大部分人才去其他国家都是为了有好的发展,原来的地方得不到提拔。比如李斯在楚国只是一个看管粮仓的小官,看到粮仓里的老鼠比外面的老鼠大很多,于是感叹,这是要在合适的地方才能有所作为啊,于是去了秦国。只有做事情不厚道,坑过以前国家的人才会被排斥。比如商鞅,也是从魏国到秦国的,也是在魏国得不到重用,于是去了秦国,但是和魏国打仗的时候,用真正的鸿门宴杀死了自己昔日魏国的好友。因此名声不好,后来逃亡入魏的时候,魏国人看到是他,都不给他开门。所以只能回到自己的商地,和秦国军队抗衡了。那会国家观念好像没有那么强。有志向的人只想找到一展拳脚的地方。


绝大部分都是在自己国家混不下去的,跑到秦国施展自己的报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