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油会渗入青石制成的石锅里么?


你以为岩石是一块致密无比严丝合缝的板子,

实际上其中有各种各样肉眼看不见的孔隙和裂缝

岩石中的孔隙,此为沉积岩

石灰岩的CT成像,显示了岩石中的裂缝。出处:http://www.ctlab.geo.utexas.edu/ct-applications/geological-applications/

要不你以为石油和地下水为什么储存在岩石里?

如果这里的青石是常见的青石板路那种青石的话,

那么它很可能是石灰岩,是可以渗油的。


岩石的孔隙和裂隙情况也各有千秋。

有些岩石的孔隙非常多,有些岩石的裂隙很发达

但也有一些岩石二者皆少。

可是,绝对没有孔隙与裂缝的岩石却也几乎不存在。

至于石锅饭还能不能吃……emmmm


主要有三个原因:

1.岩石有微孔隙

无论石板打磨的有多光滑,岩石的表面总有肉眼不可见的孔洞和缝隙,如果在电镜下观察,光滑表面也是崎岖不平的。这些崎岖的空间就为液体分子提供了容身之处。

2.润湿性

任何一种材料和某种液体之间都有一个物理参数叫做润湿性。这个参数的大小决定于液体和固体接触面的张力。究其根本是分子间的相对引力和斥力。

润湿性越大,液体在固体表面摊得越开,就如干净玻璃表面的水沫。润湿性越小,液体在固体表面越难以摊开,就如水银在玻璃表面形成液滴。

水银在低润湿的表面

润湿性有很多应用:比如有疏水涂层的冲锋衣,比如荷叶表面的生物蜡质使得水珠顺利流走不会压沉荷叶。

题中的锅和油之间的润湿性应该比较高,所以油倾向于附著在锅的表面,也会渗透进微孔中。

3.毛细作用

我们知道水会在细管中上升,餐巾纸吸水,油灯芯吸油都是这个原理。毛细作用的原理也是分子间的相对引力导致的表面张力。

由于以上三条原因,岩石表面的微孔形成毛细管,在高润湿性下油被吸入微孔中,附著在崎岖的空间内。附著了辣椒油的陈年老锅炒的菜应该很好吃了。


既然问的是一些石头。

正好我这有个粉质砂岩样品。有标尺的图手机打不开,就看个意思吧。金相砂纸打磨过后还是粗糙的。

然后这个大概是泥质砂岩,大概吧。打磨过后摸起来就比较光滑了。


锅被辣椒油染色了?补充解释下@云舞空城 大神的回答,如有不妥请指出:

首先题主问的很空,详细回答需要很多限制条件,以下仅假设:

a. 石锅为粘土烧制,或者石粉加上树脂和胶压制,不是天然石材雕刻成。

b.石锅表面是没有釉质.

C. 石锅在常压下使用.

d. 石锅没有缝,各向均质。

ok,有了假设就简单谈谈,首先,「石头」的孔隙度比普通人想像的大得多。一般在石油开采上,广义上10%以下的孔隙度就要叫成低孔隙度了。再低就要上增产措施了。因为超低孔隙度,意味著超低渗透率(当然不包括缝网,谁家石锅全是缝?)但是,恰恰石锅就是超低孔隙和致密的,常温常压实现油的浸润,不太可能

无釉质情况下,石锅表面很不平滑的。容易藏污纳垢,加上石头颗粒和大分子油脂产生范德华力 产生吸附,会产生进入石头的错觉。

写了半天,其实也是猜,毕竟没有对具体某一款的锅的锅体材质进行压汞实验,颗粒分选、孔隙度,渗透性、颗粒浸润属性等没有逐项分析数据。


根据热心知友的建议,修改了一下答案,原答案引起的误导大家见谅,毕竟专业不是石油工程。


研究生的时候周围很多学石油的朋友,相关的了解一些,说的可能不准确,看个大概就好。

油真正能进入石头里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温和高压。

我原本以为石油的地下储藏方式就像地下湖泊,井打下去插根管子往上吸就是了。

然而真正的石油原油大部分情况下储藏在砂岩(sandstone)、碳酸盐岩(carbonatite)和页岩(shale)的孔隙里面。页岩的结构在三种中最为致密,渗透率较低,它的结构有点像平常吃的千层饼,看起来是一整块,但是结构是一层一层的,周身和内部都是细小的孔洞。

油井打到合适深度的时候,由于井管联通了大气,无法平衡大地对岩石和石油的压力,于是油就从岩石的孔隙中跑出来顺著井管一路向上造成井喷。

至于你说的辣椒油进入青石锅,要知道,分子间隙是绝对存在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