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實是利用國外勞動力,但這樣也會造成國內工人失業。所以我在問題中加了「應該」一詞。但這樣對還是不對?比如美國的去工業化以及失業問題,雖然對我們來說是好的,但對美國來講是好的嗎?接下來我們國家該怎麼做呢?


哪裡便宜用哪裡。

資本家作為一個階級整體看待,是不會有為了本國無產階級利益的情況而犧牲自己的生產成本這一行為的。或許會有一兩個「有良心的資本家」可能會堅持在本國生產,但他們在面對自己成本更低的同胞面前,競爭失敗以至於破產、改弦更張不過是時間問題。

使用國外廉價勞動力,這一情況僅在二戰後就上演了不知幾回:美國到韓國、日本,美國到台灣,美國到中國,現在是中國向東南亞轉移,都是資本家為了降低成本使用國外勞動力的選擇。美國的空心化就是二戰以來工業轉移和資本家看重金融業的結果,中國現在也在去工業化。

除非是晶元、製藥研發這些需要高學歷人員的企業,其他的工業向勞動力價格低地區轉移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資本主義制度還存在,就一定會發生。

至於工業轉移之後的無產階級工人怎麼辦,這跟資本家老爺們有關係嗎?真以為一個國家裡就是同胞了?


大部分產業不需要轉移。

只有不依賴上下游產業的勞動密集性產業才有轉移的必要,比如制衣業。

隨著智慧工廠的發展,在不遠的未來可能95%的一般產業工人會失業,不管國內國外。

然後服務業將容納更多的勞動力。

產業中剩下的勞動力,大部分是技術工程師或者工藝專家。

前陣子了解了很多案例,比如在煤化工產業,一個用物聯網、專家系統作為基礎,配合工藝專家和管理專家的工廠,2000人,產能是傳統40000人工廠的5倍。

現在感測器、算力還比較貴,因此智能化改造相對成本更高,再過十年的話,智慧化改造的成本會變成白菜價。

會有兩個時間節點:

1,非技術勞動力對於生產力的促進作用趨近於零。這時候沒有受過教育或沒有相應技術力的人,對實業資本家的價值是負數。

2,生產力極大豐富,電力和能源成本極低的時候,普通人滿足衣食住行在整個社會的資源支出中佔比極低,這時候國家就可以通過轉移支付來讓普通人都無需上班就可以小康生活。

在現在已經開始靠近第一個節點了。

第二個節點需要可控核聚變。

也許有生之年我們都能看到。


資本家是哪裡便宜就剝削哪裡。只有政客考慮失業問題,資本家是不會考慮的。美國就是因為產業空心化導致大批產業工人失業,才讓奉行「美國優先」的川普上台的。我們國家接下來要做的是積極改善營商環境、發展先進位造技術等,降低人力資本上漲對我國產業競爭力帶來的不利影響。


這種問題所謂「好不好」是要看立場的,不管是哪種選擇,多半都是對某一部分人有利,對某一部分人不利,對某一部分人無所謂。換一種方案,受益的受損的無所謂的人群會有變化。

你是站資本家這邊還是站普通人這邊?或者你是站中國人這邊還是站美國人這邊?

甚至於你打算站普通人這邊,中國人這邊,結果一個方案不利於中國人,另一個相反的方案不利於普通人的時候你又怎麼選擇?


資本家是沒有國籍的

明顯是後者,他們現在就在這麼干。


謝謝邀請。

資本家一定會使用費效比更高的勞動力(同時考慮產出和工資成本),不然他就不是一個合格的資本家了,而不是合格資本家的人遲早是要在競爭中被淘汰破產的。

比如美國的去工業化以及失業問題,雖然對我們來說是好的,但對美國來講是好的嗎?

美國不是一個人,而是許多人的集合。失業當然對美國的工人不好,但是開掉高價勞力使用低價工人對美國的資本家好。到底國家怎麼做要看誰來決定政策。如果像美國政府那樣只遵從資本集團的意志,在里根執政以來的幾十年里一直忽略本國工人的就業,只讓資本家們從中國的廉價優質工人的血汗中獲利,任由社會的貧富矛盾不斷積累,結果就是特朗普上台,後面也許會更糟糕。

接下來我們國家該怎麼做呢?

正確的全球化不能是只為一小撮資本家牟利的,而是要把工業化的福利推廣到所有地方。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我在《贏得自由》這本小冊子的國際關係部分做了一點初步的討論,希望對你有幫助。

明堅:贏得自由IV 展望外篇?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比如,在孟加拉投資紡織業就可能會與國內的紡織生產企業有競爭關係,也可能給國內的紡織工人帶來就業壓力,包括影響在紡織業壓縮工作時間的安排(美國現在就是以這種理由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的)。

這類問題的正確解決方法是通過國家間的協商安排來逐步地進行生產地點和就業崗位的調整,並對受援國的勞動保護與工時限制進行重點關注:一部分紡織企業可以通過提高自動化水平或生產更複雜的產品來維持競爭力,一部分簡單紡織品的生產企業可以轉移到孟加拉,對應的「多餘」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再培訓轉入其他產業或升級到管理和設計崗位,而孟加拉工人的工作條件和工時限制需要和國內的政策相銜接並得到落實。跨地區的生產和就業調整在中國已經在沿海和內陸之間發生過許多次,進行這樣的調整要求社會具有相應的管理和協調能力。摩擦是難免的,但這樣的調整不僅完全可能,而且最終必然會給經濟和社會都帶來進步。未來跨越國界的生產與就業調整是可以從中國現有的類似經驗中得到巨大幫助的。

其實,對於成功的跨國援助最重要的,是清楚地認識到這種合作的最終目的,認識到雙方並不是施捨和被施捨的關係,而是在通向自由道路上先走一步的人向後來同伴傳授經驗的關係。人類要贏得自由是不容易的,在這條路上我們需要許多夥伴。他們的人數越多越好,能力越強越好。


如果沒有對於資本全球化的限制,資本當然是使用國外廉價勞動力為佳;

但是美國的民粹運動、貧富差距、與各國貿易戰等現象表明,

資本的全球化尤其是超級資本的全球化應該受到限制,

具體到我國,世界五百強、全國五百強對外投資,

需要實行超投必投的百分一(具體可以多少可以討論)的資本限制機制。

詳情請參閱:

思想之花醉美:減稅、貿易戰、美國優先與美國夢?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發達國家壟斷資本的投資取向之所以從國內轉向國外,進行全球化投資,原因在於成本與利潤的比較。一般來講,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必然其導致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固定資產投資成本等生產要素的上升與利潤的下降,由此比較,資本到國外投資,要比在國內投資和出口更有利可圖;但是,這勢必導致產業轉移,國內產業空心化,以及就業機會與政府財稅的流失;這表明全球化資本對外直接投資的收益大部分是私人資本獲得,但是打造國家營商環境、福利政策的成本是公共的;因而對外投資的成果大部分讓資本所有者受益,但是對其他群體階層以及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穩定是不利的,這正是目前美國與西方社會,內部矛盾激化、逆全球化、民粹主義興起的主要原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