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的说,粟裕其实没什么反需要平。大量的运动中,粟裕一直平安无事。唯一的,也就是58年所谓的反教条。

然而,反教条的对象并不包括粟裕。一开始这场运动的对象里面,就不包括粟裕,粟裕和这件事完全没有任何关系,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反教条帽子会戴到他头上。

对粟裕的批判,是个人主义。这个活动针对的唯一一个人,就是粟裕。所以他不是一场运动。

简单说,是某些人借反教条运动,把粟裕一起斗了一通,然而因为粟裕没任何一件事和反教条有关,任何关于教条主义的组织结论,也轮不到粟裕,那么任何反教条的平反也不可能带上粟裕。更糟糕的是,对粟裕的批判没有形成任何组织结论。也就是没有任何一份文件确认粟裕犯了何种错误。平反是针对组织结论,连结论也没有,平哪个反呢?这叫好比,把人抓起来法庭激烈的辩论了很久,然后并没有判决书下来说他有罪。

据说粟裕的错误口头传达到县团,可见也是没有什么文件的。

对于粟裕的问题,他老婆楚青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令人敬佩的。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能说把粟裕从总参谋长的位置调走应该平反吗?能说在组织生活中有人批评了粟裕需要平反吗?还不让人对粟裕有意见吗?后来张刘的文章,是楚青争取到的。非常不容易。我不觉得粟裕在那个年代受过什么不公正待遇,当然除了反教条被人连捎带打了除外。

像我这样一个喜欢粟裕的人,对于粟裕在那个年代的经历,只有庆幸。

第一:粟裕没有受到什么迫害和打击。第二:没有看到粟裕去打击和迫害其他人。

首先粟裕从来没有被正式平反过,而是以一种近乎于暧昧的形式,于94年由刘华清跟张震联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给粟裕「平反」了。开大会啥的是没有的。距离粟裕去世,也已经过去十年了。里面有这么一句话「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粟裕同志当时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又一次表现了坚强党性和高风亮节。」94年的军事委员会,邓公的影响已经淡了而已。

粟裕被打倒的原因很简单,得罪了彭,聂,最不应该的是去苏联访问的时候,去要了个什么国防部跟总参的职能划分,直接被扣上了一顶告洋状的帽子,我感觉这个是当时最致命的。不过时隔那么多年,同期被打倒的刘伯承也早就平反了,大家也就顺理成章的认为粟裕平反,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几经周折,上报中央,都没有得到批复。据传有粟裕老部下想给其平反,上报之后得到邓公一句话就是「58年的那次会议,是我参与主持的」,于是也就没有了下文。可能是野史不一定可信,但是邓对粟的意见,确是实实在在的。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就在淮海战役上。淮海战役天大之功,谁都想要。连挺进大别山都被塑造成军事上一妙笔,可窥一斑。邓公在邓选中也指出,淮海战役,是毛主席亲自交代给邓的。原文如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对二野历史的回顾》):

淮海战役成立了总前委,由五个人组成,其中三个人是常委,我当书记。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自交代给我的。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的。

其中含义,自己琢磨。而粟晚年对淮海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这个问题,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反复强调,淮海战役是他指挥的。这一不忿,也就被拖了10年


感谢楼下Edwin ZHD提醒。特地去查看了下2006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粟裕战争回忆录》,「第二十章 淮海战役-粟裕谈」,最开始的「编者按」很有意思,摘抄如下:

编者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最大的一个战役。粟裕同志是淮海战役的组织者和 指挥者之一,他生前没有系统地谈过淮海战役,只是即席回答过有关同志的一些提问。粟裕同 志的夫人楚青同志应中央党史办(文献研究室)特别约稿,将这些谈话整理成文,发表在《党的 文献》上。《粟裕战争回忆录》第一版时未将此文收入,此次再版特将此文刊出,以供读者阅 研。

「第一版」应该指的是1988年的版本。对这么重要的战役都没有提,只能说,粟裕同志太粗心了。。。


二月逆流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图标

答案就在这里,百度百科,合法来源,不会再删了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