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基本单位是字;字与字构成词;字和词构成短语;字词短语构成句;句与句构成联;句和联构成段;段与段构成文。

不仅是古文,现代文亦如是,所以在背诵时,分解文章,探寻每个元件之间的联系,就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离骚我没背,这种长诗全背下来意义不大,既然题主问的是古文,我就拿我背的还行的滕王阁序做例子吧。(以下部分专指文言文,部分专指骈文)

字有平上去入四声,分为平仄数部。当然,如今已有变化,但是大体上,平仄还是相类的,平与仄按一定规律排列称为律,古文中的律主要有马蹄和对,包含部分的粘。

马蹄指平平仄仄平平仄仄的排列,对指一联两句间相应的字平仄不同,粘指相邻两联中前联末句与后联首句平仄相同。

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律讲「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一句中,「霞」「孤」「齐」是平仄平,「水」「长」「一」是仄平仄,既满足马蹄,又满足对的要求。

词有词性,名动形副数量介代等等,因此构成的词和短语也分偏正短语、联合短语等等,符合前文「对」的要求的字,如果词性相同,那么就称之为「对仗」。

依然以名句为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形名介形名副动,形名介形名数名。

这里「齐飞」是「一齐飞」,省略数词的动词短语,「一色」是「成一色」,是省略动词的动词短语,所以实际情况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形名介形名(动),形名介形名(动)。

对仗还是工整的。

掌握了这两部分内容,在句和联的层面的背诵已经易如反掌了,接下来是联与句形成的段落了。

联、句

联与联之间的关系,声律上主要体现在韵上。韵,就是复数个联的末字用相同的韵母,这样可以增加文章的节奏感与连贯感。以滕王阁序第一段为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府,庐,墟,驻,库,区」几字的韵可以互叶(乌淤古时相同),充分增加了这一段的律动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你背古文没有这种脍炙人口的感觉,那么只能说你背的这篇文章写的不好。

段落间与段落中都应该遵循井井有条,层层递进的脉络关系,所以到了段之间的背诵时,充分理解文意,找出关键句与特色句,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时就算你闭著眼,也能想到作者写这些是什么缘由,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掌握了这些,不能说你背书时无往不利,但背骈文游刃有余还是能做到的。

另,我最上口的骈文是讨武曌檄,所以不管什么语言骂人都是最容易学的233333


搜一下有离骚这首歌,背下来不成问题,就像背歌词那样,但是字的话只能死记咯

离骚—— winky诗

这首,你可以试一下,要提前理解全文以及断好句,因为歌词会有影响


嗯……我当时背的时候是先把整篇文章读通,把字词标音(因为有很多偏僻的字),多读几遍就好了

先理解,多读几遍,十遍估计都不怎么够,再背。


泻药…

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顺便,短的适合吟诵,长文及先秦作品吟诵加成效果不大。


可参考古人的方法:吟诵+硬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