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大臣,即使是三代重臣張廷玉也因為一句話冒犯捲鋪蓋回家了


乾隆皇帝性格上應是十分複雜的。對母親,他是一個極為孝順的兒子。對嫡妻,他是一個深情而專一的丈夫。對女兒,他慈祥可親。對兒子,卻一直板著面孔,為了防止歷代爭儲故事重演,乾隆對皇子們的管束極為嚴厲。對大臣,早年彬彬有禮,寬大仁慈,到了乾隆十三年,他卻比雍正還要殘忍苛刻,這一時期,是清代誅殺大臣最多的時期。對於反抗的刁民,他是蠻不講理,甚至於不近人情。對待知識分子,他前期的寬容大度到後期的大興文字獄。可以說,乾隆自身就是一個極度複雜的混合體。愛好廣泛駁雜,政治詩詞收藏語言等等十八班武藝,奢華鋪張好享受,卻不沉迷放縱酒色,精神飽滿,也唯我獨尊,很重尊卑,精明多疑,也自視甚高


曾經很多人說乾隆風流倜儻,盲目自大,附庸風雅之類的,其實都不客觀,顯然受了很多影視劇創造的所謂藝術形象影響,其實至今反應比較接近其真實歷史形象的作品極少,更多的只是戲說。

真實的乾隆是一個有志向而且格局很大的皇帝,他是一個典型的完美主義者,作為一個王朝中前期皇帝卻要學爺爺康熙那樣當一個最偉大,成就最高的皇帝,名垂青史,一生都為此目標而前進。他是一個非常勤政且精明的皇帝,不迷信祥瑞之兆,認為自己就是天,他的原則性極強,非常刻板嚴肅,把禮法看得極重,把君臣名分看得比一切都高,自己皇帝的權威不容受到任何挑戰,時時刻刻都要讓自己身邊的臣子感到惶恐不安,伴君如伴虎,帝王之術玩得簡直爐火純青。

他也有著一整套在當時屬於比較先進的集權思想,善於總結歷史教訓,一生致力於消滅一切能夠威脅到皇權的因素,比如外患,武將,宦官,外戚,宗室,佞臣,朋黨,後黨這些在他這一朝幾乎沒有發生。在他看來,只有皇帝有絕對權威,乾綱獨斷,說一不二,讓大臣不敢有任何覬覦之心,才能最好地平衡各方政治勢力,朝廷才能減少內耗,政局才能最大限度穩定。以至於今天經常有人說他死要面子,《康熙王朝》曾經有一句經典台詞,意思就是說維護皇上的權威比事情本身的對錯更重要。換句話說即使指鹿為馬,即使毫無底線,大臣也得唯命是從,否則皇帝的尊嚴從何談起。後面人們熟知的和珅發跡,說白了就是乾隆帝王權衡術的產物,和珅能被如此重用,除了才幹出眾,對乾隆馬首是瞻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沒有任何家世背景,在乾隆看來他能代表的政治勢力終究有限,膨脹點正好用來制衡其他大臣勢力,根本威脅不了自己,還能留著解悶。

另一個常常被人忽視的一點,就是乾隆是一個責任心極強的皇帝,他目標要成為像爺爺康熙那樣的偉大皇帝,就要做好一切能夠維護王朝秩序穩定的事,他能解決的問題,堅決不留給他的子孫後代,他的「十全武功」,動機多半都是為此,後來的大興文字獄,編四庫全書毀書這些今天被黑得很慘的事件實際上主觀目的也都是為了維護王朝統治的穩固,用事實說話,君主專制從來都不能容忍思想自由,文化專制是中國帝國時代王朝達到巔峰的典型特徵。 乾隆也是清朝真正的定製皇帝,他完成了今天我們熟悉很多清朝制度的定型,比如軍機處,鐵帽子王,秘密立儲理論,還有官員品級的改制等等還有很多,並且要求子孫後代永遠遵守。

在生活方面,感情上,乾隆是一個執著,專情的人。一輩子只愛一個人,孝賢皇后。他有很多悼念孝賢皇后的詩,都十分感人顯然是發自內心的真愛,可見這位近乎冷酷無情皇帝也是有柔情的一面。此外他也是一個孝順的兒子,對自己的母親皇太后(孝聖憲皇后)一直很好,幾乎百依百順,有求必應,除了一點就是絕對不準太后染指權力,絕對不準太后過問任何政事。對待子女,他是一個嚴厲得出格的父親,尤其是對兒子,更多的都是政治上的需求,除了兩個早死的嫡子皇次子和皇七子以外,其他兒子很少能感到他親近的一面,但是作為皇帝,有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就是立太子,所以在這些庶出皇子里必須有所選擇,硬著頭皮也得選。 對幾個兒子的培養也不可謂不用心良苦,最終下一任皇冠落到皇十五子即後來的嘉慶皇帝的頭上,當乾隆六十年公布太子的那一刻,我想他一定是激動萬分的,六十年滄海桑田,那麼多兒子都已經先他而去,有皇次子,皇七子,皇五子在前,曾經立誰誰死的魔咒,一度讓他對立太子都感到恐懼。最終在乾隆三十八年才下定決心,立皇十五子。試想這二十多年的過來了,密立的太子一直健在,沒有重蹈曾經幾個哥哥的覆轍,自己也到了該遵守在在位不超過60年的誓言的時候,僅剩的這麼幾個兒子竟然還能找到一個讓他滿意的接班人,這是何等的艱辛何等的不易,因為他立太子終於成功了,還通過傳位大典順利完成了最高權力的交接,只是這份喜悅更多的出自一個皇帝的身份,而不是父親。 但乾隆退位後成了太上皇后的事情也證明了他選擇嘉慶實在是太正確了,這個嘉慶在他做太上皇的時候一直任勞任怨,十分配合,沒有任何要和他爭權的意思,對他也非常孝順,一心哄自己開心。當了太上皇這下,很多國家典禮,祭祀這種繁瑣的事情都歸這個嗣皇帝負責出面了,最高的權柄依然在自己手裡的同時也輕鬆多了,況且這個兒子後面二十多年都兢兢業業在還為他收拾爛攤子。

總之乾隆的性格,一輩子也都不是一成不變,他的一切性格都是圍繞著重視封建禮法,君權至上不容挑戰而變。所以今天看上去他顯得如此高高在上,非常冷酷、嚴厲、強硬,沒有人情味,這些在他心愛的孝賢皇后去世後顯得各外明顯,但這一切又是一個作為成熟政治家所需要的,但一旦拋開政治,他又有非常寬大、仁慈、深情的一面。只是作為皇帝最重要的是守護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很多時候要考慮的是維護政治生態平衡,根本沒有太多講家族私情,兒女情長的餘地,更何況是乾隆這種立志要當偉大皇帝的人。俗話說創業維艱,守成更難,要當好清朝的更是皇帝難上加難,這點在此我認為至少70歲以前的乾隆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偉大的古典皇帝。到70歲以後志得意滿,缺乏動力,也想追求物質享受加上年齡大了精力必然下滑,而掌權時間一旦長了必然產生權力幻覺,於是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生活奢靡,狂妄自大,剛愎自用,閉目塞聽,縱容和珅,再加上原本封建王朝不可逆轉的社會矛盾積累,從此清朝走向衰落。


是乾隆早就想弄張了,而且當時以張為首的漢臣和滿臣爭的很厲害,我估計乾隆可能也是迫於滿臣的壓力,才對張下的手


問的太高深了!用現代思想去分析封建思想咋分析,人家那是皇上,三代老臣八代老臣有啥用人家就瞅他來氣想把他剁了,誰敢有脾氣啊!


及其好色荒淫無度的一個附庸風雅的腐朽封建君主。


乾隆皇帝有個能幹勤勞的好爹,勤政十數年留下千萬家底,乾隆爺坐享其成,好耐執政六十載,前期成就尚可稱道,然後期自大享樂,六下江南耗盡家底,寵溺貪官和珅致使官場腐敗,民怨沸騰,最終導致白蓮教起義,留給嘉慶帝一個漸弱的帝國,大清王朝自此江河日下,開啟了中華帝國被人凌辱侵略的屈辱時代。


因為喜歡雍正所以不喜歡乾隆 ,覺得他就是一個富二代,爺爺跟老爹辛辛苦苦的創家業,他好了,各種游江南找雨荷,附庸風雅亂蓋章,閉關鎖國文字獄,十全老人不十全。但不妨礙他是個還不錯的皇帝,至少老百姓吃飽喝足過的日子還不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