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玉不离身,说明对传统文化是有想法的,那么你要明白历史,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你知道吗?其实和田玉的历史,其实比中国有文字记录的历史还要悠久,所以和玉大叔今天就来和大家盘点一下,和田玉为什么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与中国的文化紧紧的结合在一起。

首先和玉大叔先说一下我们新疆地区与和田玉的文化渊源,大概距今3800年前,在今罗布泊地区的孔雀河北岸的古墓沟生活著一群古罗布泊居民,从他们的墓葬中,出土了软玉质玉珠,作用是死者颈腕部装饰品。这可能是现存最早的和田玉器。两汉以后,南疆地区兴起了鄯善精绝等城郭王国,考古工作者在尼雅(古精绝国)、楼兰(古鄯善国)两座遗址中分别采集到玉珠,说明在当时的社会已经继续使用和田玉器。

但刚才说的是已经被考古确切证实的,其实在更古老的时期,和田玉在神话中就已经出现了,相传远古之时,天柱倾塌,九州崩裂,大火燃烧,洪水汪洋不息,民不聊生,女娲炼以五色石补苍天,挽救了众生,又将多余的补天之石散落在大地,成为今天的各种美玉。这个神话将玉说成补天之物,可见我们民族对玉有著特殊的喜好。有诗文这样写到:「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出自《涉江》,描述了诗人屈原梦想有朝一日能腾云驾雾,饱览昆仑山的美景,这一时期,所谓的中国历史中的和田玉其实就已经开始转移到昆仑山这一带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独山玉,青海玉。

上面的这些历史记录我们可以看出,从上古时期中国的先祖就已经开始使用和田玉作为生活的装饰了,实际上这些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被仔细鉴赏后可发现其艺术价值并不高,可能是在古代,人们所使用的工具质量有限,加之加工技法不成熟,只能以石刻类似的方式雕琢玉石,受到技术与工具有限,所以玉器本身大多没有纹饰。《穆天子传》记载,在2900年前,周穆王与西王母相会于昆仑,两人难舍难分,后周穆王"载玉万只而归",由此可见到了周朝的政治生活中,玉就已经占有显著地位,当时的皇家 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玉文化」。后来到了战国时期,玉又有了更多的涵义,玉象征伦理道德观念中高尚的品德,儒家有「君子比德于玉」的观点;到了东汉关于「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的说法,就是将玉石的5种物理性质比喻为人的5种品德:「仁、义、智、勇、洁」。古语有云:君子无故,玉不离身。

几千年来玉石的发展与帝王是分不开的,从周代祭天的礼器,秦国的传国玉玺,明代的子冈牌等都是采用和田玉制成。中国历史上的三位皇帝痴迷于和田玉,分别是秦始皇,宋高宗和乾隆皇帝。

自从和田玉登上历史舞台,它就不只是一种珍稀的矿物质,而是一种可以祭祀祈福的「神物」,历经千年的发展传承,它还成为了玉文化的代表。中国是唯一将美丽的石头称作「玉」的国家,中华民族也是唯一将玉石道德化、人性化的民族,所以说玉文化在中国的流行不是孤立的,既然有它的历史渊源,也必然会流传下去,成为炎黄子孙一笔记录历史的文化遗产。


没有这么多讲究。有一点要注意:如果是出土的玉,特别是从死者墓穴中流通出来的玉,它是阴玉,不宜佩戴,只能把玩。


我个人不讲究这些,觉得随意就好。


你好,没有啥特别要注意的。

如果有的话,那就拿清水,稍微洗洗就可以了。

如果绳子有磨损严重的地方,那就需要重新换根绳子就好。

其他的就没有啥讲究了,毕竟现在都0202年了不是。


玉一直是德首符次的文化象征,但今天已经逐渐失去了古老的象征性,毕竟,这是一个信息科学充分普及的时代。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可以代表我们风骨,给我们一种鞭策的自我崇高感,但附著在上的繁文缛节已经式微了。

玉,要面向未来,打动年轻人的心,他们才是今后的持玉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