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個腦洞,未來50年甚至100年以後,會怎樣審視如今的汽車設計?會產生哪些感嘆?會覺得今天的設計很無聊嗎?


謝邀~

在開腦洞之前,首先要確認的是,汽車設計的發展是隨著時代不斷螺旋上升的過程。未來的汽車設計也是在過去和現在的基礎上,一步步發展而來,是有跡可循的。

其次,這一問題的實質是設計的代際差異。以上世紀下半葉的汽車設計從業者為例,他們也曾經站在我們的角度進行思考,並暢想出了這些最終沒有量產的「未來」概念車作品:

Lincoln Futura (1955)

Futura一詞由Future(未來)變位而來,林肯這輛概念車由顯赫一時的設計公司Ghia打造。樹脂玻璃材質的球型燈罩具有太空風格,流線誇張,展現對未來的想像。現在看來,這輛車的設計更像是「回到未來」式的太空歌劇,「古典」有餘,但Package和安全性能已經無法和現今的要求接軌。

當然,這輛車最後沒有量產,我們更熟悉的是它的改裝版——初代蝙蝠俠座駕Batmobile:

Batmobile(1966)

另外,以奇思妙想著稱的法國人也推出過Karin Concept這樣驚世駭俗的作品。

Citro?n Karin Concept (1980)

Karin外形設計上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其金字塔式的楔形輪廓,繼承了六七十年代的風潮,並且由設計師Trevor Fiore創新地將車頂做到了A3紙張的大小,至今保持著實體汽車中尺寸最小的紀錄。很明顯,雖然造型非常具有藝術感和想像力,但放到今天,它的乘用空間是不及格的,更不用提車身安全係數這一回事兒了。

Citro?n Karin Concept (1980)

車的內部採用了和後來者邁凱倫F1相同的方向盤中置+三座布局。雖然當時以先鋒的姿態自居,但其IP處卻圍繞方向盤密密麻麻地集成了各種尺寸的實體按鍵,期望駕駛者能最快地使用功能,這也是80年代所特有的一種「駕駛者為中心」的樸素表達。在今天,我們提倡簡潔、環繞、沉浸、數字化的內飾設計理念,這種等比例的實體按鍵設計則在90年代就被拋棄了。不過,這款車依然有可圈可點之處,比如在內側門板處安置的探測器,就是現在車身電子不斷豐富和繼承的雛形。

顯然,在三五十年前,人們的想像力和實幹精神受制於客觀上製造技術、汽車電子以及空氣動力學研究的不完善,再怎麼天馬行空也無法想像出今天的樣子,但是這期間湧現出的各種造型和巧思卻源源不斷地為後來者帶來靈感並為之致敬。

鑒古察今,我們再回到題目本身,站在未來的角度看現在的汽車設計。

回頭看這個十年,汽車設計言必稱的趨勢關鍵詞,包括但不限於這些:大屏、長IP、家族式前臉、貫穿式尾燈,這些趨勢不斷地出現,不禁讓人懷念起之前各種百花齊放的內外飾設計。

如果再用一個關鍵詞進行歸納,就只能是「Boring」(無聊)。這種Boring是體現在方方面面的。

首先,是總布置Package的趨於穩定甚至一成不變。縱然製造工業自動化的水平不斷提升,上世紀的幾個十年仍能不斷地給我們製造驚喜,發泡車頂、楔形車身,各類跨界的元素可以被汽車設計師糅合到車身的設計上;而今天我們在做一款車型的定義時,在確認其細分定位和大體尺寸後便開始著手進行設計,最終的成品也只能是又一輛轎車、SUV和MPV。

無論大小如何,它們的車身結構和比例都十分相似。這樣的Package分類經受住了空氣動力學、安全法規的考驗,讓汽車品牌有了「偷懶」的機會,而製造水平和質量則有了飛躍的提升。然而,這樣一來設計師在外飾上能動的也只有前臉、腰線和大燈這類細節了。可以說,這對設計師的想像力造成了很大的約束。

其次,是外形上過於loud,或者說是喧雜。當經濟適用車型和百萬豪車在比例上都大同小異時,設計師只能在之前說到的這些細節上動刀,因而造就了一大批外形同樣兇悍的「年輕化」車型——市場話術繁多的點陣格柵、流水燈珠的LED大燈、還有銳利到彷彿會刺傷眼睛的衝壓線。拋開成本因素導致的執行程度差異,做得好不好是一回事,做得都一樣就能說明很多問題了。我們常說純粹、簡潔即是美,但在當代的許多汽車設計上,我們很難感受到汽車作為流體雕塑的優雅,它們反而成為了一種消費主義大行其道的縮影。

最後,是內飾的無序。由於牽涉到功能實現和使用體驗這兩大設計核心要素,設計內飾往往要比設計外觀要複雜的多。

在功能上,以往人們對汽車的要求只有駕駛,對汽車電子的需求也只到調頻FM為止;而現在,智能網聯、車載多媒體,甚至輔助自動駕駛都成為了一款新車的標配功能。在體驗上,伴隨手機和互聯網成長的Z世代不再僅僅將汽車當做一輛能開的玩具,轉而尋求一種更數字、更直覺、更友好的新型交互模式。

這些挑戰在之前是前所未見的,在設計層面業界做了許多嘗試,不時會有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出現。但總的來說,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尺寸越來越大、數量越來越多的屏幕,在用戶的實際體驗中,它們又往往成為了昂貴、不易親近,甚至影響駕駛安全性的擺設,並被支架和手機晾在一旁;功能的區隔愈發複雜,內飾主題的整體性卻很難得到保證,輸入的靈感在設計落地執行時被撕成一片一片,不甚均勻地分散在了座艙的各個角落。這些細節背後,都體現著設計師的焦慮。

不過,站在未來的角度,我們當前所做的這些嘗試也不是毫無意義的。

Package的固定算是汽車設計一百多年所得到的階段性成果,在實用性上是質的飛躍——人們很少會再抱怨乘坐和儲物空間不夠,而車輛的風阻係數也很少超過0.3的大關了,這在從前都是無法想像的事情。我們已經逐步邁入了電動化與自動駕駛的明天,Package的變革已經悄然在進行。當車輛的形態發生變化,外飾的造型風潮也會隨之更新,在新的電動車設計上,我們已經能嗅出純粹、自然的新感覺。

大屏的出現和風行必然有其合理性,但在將來的解決方案不會是唯一的要素,人有五感: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在交互的媒介與材質更新之後,座艙的交互體驗必然會更加完整;內飾的主題方面,在最近的法蘭克福車展上,我們已經能看到許多最新車型展現了對功能和使用體驗的思考,保時捷Taycan的「Hey Porsche」、曲面儀錶屏以及功能區域的清晰劃分能滿足最新一代駕駛者的感官體驗;賓士Vision EQS概念車則用新理念、新材質、新技術對數字、電動化的無縫交互作出了嶄新的詮釋;大眾ID-3則勾勒出了新時代「高爾夫」的無限潛能。

Porsche Taycan (2019)

Mercedes-Benz Vision EQS Concept (2019)

Volkswagen ID.3 (2019)

就汽車設計而言,用戶關注的點已經發生了變化,造型、功能之外,使用體驗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汽車和其他工業設計產品有了更多共同的需求,對設計者的思路也會造成很大影響。誠懇地說,我們很難去預測20-30年後的設計。作為一家專業的汽車設計公司,我們更傾向於將上世紀的汽車比作功能機,當下的汽車可能是第一代iPhone,而未來它要如何發展和進階,還得需要從業者一點一滴的努力作為註腳,砥礪前行。這,也是我們的使命所在。


每個年代的汽車,都有每個年代的特色,取決於各個時代人們的想法和追求。

汽車剛發明的時候,就是輪子加座位,結構簡單,只能滿足基本需求,有些汽車甚至連車頂都沒有,在後來人眼裡,除非是喜歡這些古董的人,否則一般人肯定會嫌棄它們,這車怎麼跑這麼慢!怎麼沒有車頂!好簡陋啊!

但是要知道,在那個馬車還沒有完全被取代的時候,能做出汽車這玩意來,已經是十分了不起的事情了,而且那時候的汽車普及率也不高,不是人人都可以開的上汽車的,再者,那時候不追求速度,只要可以把人和貨物送到目的地,就可以完事了,馬力什麼的不在乎。

後來的汽車慢慢接近了現代的樣子,有了車頂,發動機,變速器這些主要部件,馬力也提升了,但是車上沒有安全帶,車輛安全也幾乎為0,也沒有現代的發動機下沉這些技術,一旦出車禍,人可能就變成了肉餅,在幾十年後的人眼裡,肯定會覺得,沒有安全帶怎麼可以上路?汽車一碰就把人壓扁,這怎麼行?

殊不知那個時候,汽車可以得到快速發展,可以由變速器幫助汽車更加高效的運行,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那個時候的汽車,坐起來更舒服,可以幫人遮風擋雨,有了空調和其他舒適配置,很舒服了,至於安全?抱歉,那時候的人想法簡單,可能沒想過安全這檔子事吧,舒服就好了,其他的可以放一邊。

在近八九十年代,汽車已經有了更加舒適的配置,電動座椅,更加成熟的自動變速器(四檔)真皮座椅,但是在90後00後人可能會覺得,這車只有四個檔位,燃油經濟性不行啊,不省油,電動座椅可以調節的角度也不大,選擇不多,不行。

但是仔細想想,那時候的汽車,大多數還是手動變速器呢,自動擋都少,座椅也大多數是手搖的,後來出現了這些更加精密,方便的設施,對那時候的人來說,已經是很高規格的享受了。

在2018年,多檔位自動變速器已經十分流行,八檔位十檔位也不新鮮了,汽車有更加先進的人工智慧幫助處理各種事物,電動汽車也慢慢多了起來,但或許幾十年一百年之後,那時候的人可能會覺得,汽車還要用變速器?用電動機不行嗎?什麼?那時候電池技術不行,電動車續航不足還會起火?我們的汽車都會天上飛水裡遊了,也根本不需要輪子這玩意,那時候的汽車還要輪子?想不明白。聽說那時候的汽車還要人自己開,那得有多累?太可怕了。還有手動擋和自動擋又是什麼?現在的汽車有嗎?好像沒有吧,真是個神奇的東西啊!

但那時候的人肯定不會想到,2018年的時候人工智慧是多麼流行,能讓汽車像接近真人一樣根據語音幫忙處理事情已經很先進了,而當電池技術還未得到突破的時候,內燃機車則是當時的主流,而內燃機汽車沒有變速器就沒法正常起步行駛,也有很多老司機愛好者偏愛一種叫手動擋的駕駛方式,通過手忙腳亂的操作也只是讓汽車完成很多最基本的操作,但是這些都已經是那時候的汽車技術極限了,沒法做到更加厲害。

也許幾十年之後,我們和我們的後代介紹現在的汽車,那時候的他們,肯定是驚訝和不解,就像和現在的我們解釋上世紀的汽車一樣,難以接受,但是,時代是在發展的,不同時期的汽車作為不同時期的見證者,每個年代的人,都有最讓他們驚訝的汽車技術,這是很正常的。


現在的汽車設計就很無聊!

汽車設計師要設計出很多造型,然後一大堆專家去評價。一年能夠設計出幾個,卻沒有一個能夠通過,那打擊非常大。好不容易通過一個,拿到市場又不受歡迎,真的很懷疑能否幹得下去。只是薪水還可以,維持吧,工作不好找,先忍忍。

未來不知道。未來都是智能汽車,可以想很多的方案,但都實現不了。技術是關鍵,感測器,控制器等等,只有等技術成熟才能夠進入汽車設計,要不,設計出來也製造不出來,多沒勁!

設計師就是把已經成熟的東西組合起來,形成產品,現在和未來都一樣,或許外觀不一樣,或許功能不一樣,但都得成熟,才能考慮到產品中去。

畫幾個概念,那是學生夢想,真正的設計師干不出來。


和我們看待福特t型車時的感覺相反,「瞧,那個時候的車居然還是量產的」


沒啥特別的,就先後現在我們看過去一樣,不可或缺的歷史,值得欣賞的車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