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例子,有人說乳製品好,應該每日攝入,也有人說人類在遠古時代基本無法獲取乳製品,到現代也沒多久飲食習慣沒改過來(尤其是亞洲人)根本就不應該攝入哪怕一點乳製品。

有人說肉該多吃,也有人說不該多吃,糖不該吃

,也有人說水果多吃,也有人說水果要少吃該,前些年的組合毒性論等等。這個專業領域裡互相衝突的理論也太多了吧。


如果這樣說的話,人類吃生食的時間要遠長於吃熟食的時間,那是不是我們就不應該吃熟食呢?

現代營養學對於飲食的組成其實是非常寬容的,幾乎沒有任何禁忌,無論是肉魚奶蛋還是瓜果梨桃,只要你吃進去不會造成食物過敏、中毒或者不耐受,吃啥都行,唯一的標準就是最好所有營養攝入在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這個範圍以內就行,因為其中任何一種必需營養元素攝入不正常都會導致人體的生理活動不正常。

由於所有食物都不是單一成分,必然有的人能吃,有的人不能吃,必然牛奶或者乳製品,現有研究只是說亞洲人由於基因的問題,多數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出現乳糖不耐受的癥狀,並沒有說過亞洲人不能吃。另外人吃牛奶除了味道以外,主要還是為了攝入其中的鈣質,如果對於乳糖不耐受,那想辦法把鈣質通過其他方式攝入完全就可以了,也沒有必要非要喝牛奶。


一:首先營養學是一門科學。不是可有可無的。與你的生命身體健康,疾病康復息息相關。

營養學是建立在基礎醫學上的,關於身體構造,維持正常生理運作,預防疾病,修復修補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即身體生命所必須的營養素。

如同構造一座房子需要的原材料一樣,不可或缺。

每一種營養素的發現,從蛋白質,到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C,維生素B,鈣,鐵,鋅,等等,每一種營養素,都是經過無數科學家證實的,身體不可或缺,或少就出問題的,需要的種類,數量也是一定的。

飲食當中一旦缺少,不足,就會造成身體機能下降,疾病產生,胎兒發育不良,嬰兒兒童發育成長就有問題等等健康問題。

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每天進食的原因。就是為了獲得食物中人體需要的營養素。這些基本營養認知你要知道。

二:關於營養參考建議?是非常有必要的,是科學家通過長期研究調查檢測,某一地區,國家得出的結果。

一旦日常飲食中,某一營養少於這個攝入量,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形成疾病,只要在參考攝入量的範圍內,身體的健康就有了保障。

對指導人們健康膳食,促進健康,預防疾病,非常有必要,有意義。

只要一個人還活著,背後每時每刻都需要能量,與營養物質的支持。

身體對營養物質的需要是DNA固定的,不可更改的,缺少任何一種,或供給不足,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三:至於你舉例說到的:

(乳製品問題。),(有人說肉該多吃,也有人說不該多吃,糖不該吃。),(也有人說水果多吃,也有人說水果要少吃該,前些年的組合毒性論等等)。

這些都是片面的理解,或斷章取義,或在某個環境下是對的,或對某人的身體狀況下是對的,但對另一個人則不一定。

這都是相對來說的,不能說對,也不能說錯。要看完整,理解完整。


所以說,營養師給的營養建議都要建立在證據之上。

像你舉的例子就可以引發很多探討:乳製品本來就是嬰兒的食物,那對於兒童和成年人是不是必須的?這個的確不是必須的。那為什麼推薦?為了方便獲取鈣和蛋白質和維A這些。能不能替換,可以通過別的食物或補充劑替換,但是可能吃不下這麼多豆製品、綠葉蔬菜、芝麻,那就得吃鈣的補充劑。

另一方面,亞洲人以前的飲食有豆腐和蔬菜提供鈣。另外,動物蛋白吃得少,飲食偏鹼性,尿鈣比較低,所以對鈣的需求量沒那麼高,可以稍微彌補鈣的攝入量比較低。

同理,為什麼不推薦喝牛奶,也要有證據。

並且,營養學的應用,要個體化,因人而異。


何為營養,其名,就是謀求養分的意思,是從古至今的先輩科學家不斷探索出來的,所以你應該去相信它,但我看你所舉得列子卻並非專業,過而不及是任何人都知道的道理,無論是乳製品還是肉類和水果都是每天應該攝入的選擇,但任何東西過量飲食都並不好,經濟學著名的邊際效用遞減就能很好的解釋這個現象,把握飲食的量也是一門學問


每個人的代謝能力不同,吃的食物也不同。

每個人的營養建議都要根據自身綜合健康指標制定。

人人都知道的,那叫美食,不叫營養。

綜上,營養是一種治療手段,病從食物中來,也從食物中去。

如果不信營養能康復,那就依賴藥物去控制。

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生命質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