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規律是依附於客觀存在的,既哲學認為先有的客觀存在才會有客觀的規律,它是本質或本質與本質之間的聯繫。數學最早是為解決生活問題而出現的,比如數的概念,亦或者是人對客觀世界,如圓,三角形這些存在的形狀。可後來數學逐漸脫離實際,變成了從一個定理光靠思維邏輯衍生無數個定理。這些理論很純粹,至少目前沒有應用於實際,也有些卻在之後被應用了。所以問題來了。數學所反映的是客觀規律,卻之後先脫離了客觀存在被人們所認識,又回歸了現實中。是因為人類的思維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的原因,還是我哪裡想錯了。


首先,假定「自然」在人的認識行為發生之前就已經存在,是一種古老的自然物性論,這種思想的代表,僅僅只能在樸素的機械唯物論中找到,大部分其他學派是不贊同的。即便是唯物主義,也並不假定「自然」乃是與「人」截然分離的東西,它設想的是,自然世界與人化世界之前具有聯繫的,這種聯繫是以勞動和改造活動,而不僅僅是認識活動而完成的,最終是我們達到認識的完成,是科學實驗,是生產勞動,是改造世界的實踐,這就是我們的馬克思主義。而不是說,自然是先於人而存在,人是偶然的出現,然後人卻必然的能認識自然,這是不可能的,說這話的人思想太樸素了。

另一方面,數學是人勞動實踐的認識成果(經驗性成果),馬克思是模糊的,可以這麼說,但不是說是我們大腦機能。這不僅不是主流說法,而且與唯物論者也是反對的,是機械論思維。研究數學的主流,大多是唯理論者,或理性主義者,他們認為數學是先於人的認識活動就已經普遍的存在於人的心靈的一種認識方式,稱為先天論,笛卡爾,萊布尼茨特別屬於此類,先天代表所有具有理性的人,在經驗活動發生之前就已經具備了這種能力,所以皆具有普遍的必然性,這就是為什麼一個人告訴另一個沒學習過數學的人,卻可以讓他理解數學是什麼,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甚至證明都沒問題。康德則認為數學是先天綜合判斷,數學雖然具有普遍必然性,但如果沒有對象符合仍然沒有運用的必然性,就是數學作為人的天賦為什麼能夠運用於各種對象,而只有運用到對象上才能檢驗是否是正確的,這才是知識。這種先天論和先天綜合判斷論,直到歐式幾何被證明並非唯一一種幾何之前都是統治性地位的。

而現代,隨著黎曼幾何等非歐幾何的興起,羅素,維特根斯坦等邏輯學家,都認為,數學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不是綜合判斷,他是純粹「分析判斷(只要邏輯無矛盾,它就永遠是真的)」。數學只是人類計量的一種方法。

題外話,數學是先天的,數學是分析的,他們有個共同點,那就是「數」,都是現實世界找不到的我們心靈的形式,唯物論者也不認為,數學是「自然的」,那是不可能的,現實世界,找不到任何兩片相同的樹葉。當我們想,有什麼東西,是純粹在現實世界找不到,我們只用關心「一切數學命題」就可以了,他們都不是自然的,而是先天的。

有部電影《普羅米修斯》說的好「上帝造物,不用直線!」,這話的意思不僅是說,上帝造物的「美」是一種人類「無法用秩序(人造直線)認識的秩序(原生曲線)」,而且說的是「自然規律」是「超數學規律,卻只能用數學表達的規律,即超規律的規律性。」

我們的經驗世界,沒有直線,因為直是我們人類計算的一種人造描述。而曲線屬於自然,直線只是曲線的省略化描述,如∏。而點不過是線的中斷,面不過是直線的規律性運動。

所以,數學不可能是經驗性的,這一點,從畢達哥拉斯以來,無人曾敢真正的質疑。


1+1=2

10+10=20

……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最後一個就屬於數學研究的內容,而生活幾乎用不到的東西。


謝邀。

只能說,某些哲學認為,先有的客觀存在才會有客觀的規律;某些哲學認為,客觀存在與客觀規律是一體的;某些哲學認為,先有客觀規律才有客觀存在。


我更傾向於認為數學是一種語言。他可以描述客觀世界,也可以描述非客觀世界。

就好比漢語,他可以用來描述客觀規律,比如物理化學定律。也可以描述非客觀規律,比如西遊記,封神榜。


謝邀。

恩格斯是這樣給規律下的定義:「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就是規律。」

對於客觀存在的自然界來說,存在的都是具體事物,如同恩格斯所說「存在的不是質,而只是具有質並且具有無限多的質的物體。」也就是說是質料和形式的對立統一體的具體事物,故此,規律是人們從客觀存在的自然界中抽象出來的,在現實中是不能脫離開具體事物的,它只能在思想中將其分開。包括數也是不能脫離開具體事物而單獨存在,所以這裡不存在你所理解的客觀存在先於客觀規律的觀念。

亞里士多德指出:「形式是使質料成為這個事物的原因。」形式又是動因和本質因。而本質就只能在本質聯繫中才能是其所是。這就是你提到的本質聯繫。在辯證唯物主義看來,這種聯繫也是客觀存在的,是一種客觀聯繫。所以毛澤東在《矛盾論》中說:「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係去研究事物的發展。」 也就是說客觀存在中還包含著客觀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繫。而把握這種客觀聯繫是人們極易出現問題的。這來源於人的想像力,也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思維過程。

關於想像力,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著作中是這樣規定的:「想像力是即便對象不在場也在直觀中表象對象的能力。……作為形象的,它有別於沒有任何想像力,純然憑藉知性的理智綜合。由於想像力是自發性的,所以我有時把它稱作生產的想像力,由此把它與再生的想像力區別開來,後者的綜合只是服從經驗性的規律,即聯想的規律。」

關於聯想,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著作中是這樣規定的:「表象的再生必須有一條規則,一個表象按照這條規則在想像力中與這個表象而不與另一個表象結合。按照規則再生的這個主觀的和經驗性的根據,人們稱作表象的聯想。」這裡必然就會出現一個問題,這個聯想規則的適用範圍是什麼,反映在數學中,也就是推論出這些定理的公理的適用範圍是什麼?比如過不在直線l上一給定點p,有且僅有一條由l和p確定的平面上的直線,不與l相交。這是一條公理。得出這條公理實際上是來源於人們主觀的想像,在想像中可以將一個經驗中有限的平面無限的延伸從而得出一個無限大的平面。但在現實中的平面並非如此,比如地球上的平面,還有馬鞍形曲面。所以思維的聯繫推論過程很容易出現與客觀不相符合的主觀的聯繫。這就是恩格斯所說的:「從事實本身的聯繫而不是從幻想的聯繫來把握的事實。」何況規律是在一定範圍內是和現實相符,數學規律也是如此,但其相符的範圍,就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證實。我想這就是數學規律和客觀存在之間的關係。

-&>?B?=??M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