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數學和哲學之間有些思維和邏輯過程是一樣的或者相似的,二者又是我很喜歡的學科,但不知道它們有怎樣的聯繫?怎樣的異曲同工之妙?如何讓我愛之至深的呢?


《理想國》第六卷

線喻

蘇格拉底:既然這樣,請你拿一條線作為它們的代表,將這條線分成兩部分,各不相等,再根據相同的比例,將每部分再分成兩部分。假設一開始分成的兩部分,分別等同於可見的世界和可知的世界,那麼為了展現清晰程度和不清晰程度,接下來再對之後分成的兩部分加以對比,你會發覺可見的世界包含的第一部分能作為影子的代表。你能理解我在這裡所說的影子,第一是指陰影,第二是指水面或是固定光滑的表面照出的影子等同類型事物嗎?

格勞孔:我能理解。

蘇格拉底:然後是第二部分,這便是我們身邊的動物,還有所有自然和人造的事物,其是第一部分的實體,第一部分則是其影子。

格勞孔:可以這麼說。

蘇格拉底:可見的世界這兩部分之間的比例,便是真實性與非真實性的程度比例,而影子和實體之間的比例,就像觀念的世界和知識的世界的比例,這種說法你願不願意接受?

格勞孔:我很願意接受。

蘇格拉底:那麼更進一步,請再研究一下如何切分可知的世界吧。

格勞孔:如何切分?

蘇格拉底:方法如下,將這個世界切分成兩部分,靈魂能在第一部分中,將可見的世界中自身便擁有影子的實體當成影子。研究的起點必須是假設,且要由假設下降到結論,而非由假設上升至原理(數學)。與之相反的是第二部分中的靈魂,其從假設上升至原理,後者在前者之上(哲學)。在這項研究中,藉助的只有觀念,沒有影子,跟第一部分區別開。

格勞孔:你在說些什麼,我有些搞不清楚。

蘇格拉底:我再做少許解釋,類似於序言的那種解釋,你就能搞清楚了,來試一下吧。你應該了解,幾何、算術之類學科的研究者,要先做出一類假設,比如偶數和奇數、各種各樣的圖形、三種類型的角等。在他們看來,這些全都是已知的,是絕對成立的假設,他們假設所有人都知道這些,不必讓他們或是其餘人給出任何解釋。有了這些假設,他們開始推理,整個過程完全統一,最終得出的結論正是他們想要的。


我個人的一點體會是:數學是哲學研究的必要工具。

必要,即離不開:只要未給出「哲學」及其基本術語的嚴格數學定義,那麼一切哲學理論都將經不起邏輯掃描。反之,一旦以數學模型定義了什麼是哲學及其基本術語,哲學就變成了一門真正的科學。例如,只有用類似物理學那樣的數學化思維,我們才能將哲學定義為一種試圖抽象出跨百科定律的理論,即

P={ x | x→S }

式中,P為哲學,x為被認為能經有限步推理而導出任意非P學科公理系統S的命題。

例如,牛頓定律即為S的一個元素。

一經給出上述數學化定義,即可導出哲學的基本問題並非爭議了千百年的物質意識排序問題——那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即下述兩個問題才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是否存在命題x等著哲學去發現?

2)哲學能否發現命題x?

假如用謂詞演算嚴格證明了上述哲學基本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哲學的王者地位將延續;反之,若答案是否定的,則哲學的王者地位也就同時被證偽,也即哲學的存在價值將遭遇前所未有的邏輯危機。


諾,剛存的一圖,這也是它們之間關係的其中之一,聯繫這個自己再想想平常你接觸的相關物就可以知道它們是什麼關係了。|?ω?`)


數學是一種具體邏輯的科學,邏輯學元理是哲學的一部分。


哲學是方法論,數學是工具。方法和工具關係密切,地位相近,所以會產生你所說的感覺。

另外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間肯定都有聯繫,要麼已經發現要麼還沒發現~宇宙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而非一個個絕對獨立的個體~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