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近百年時間就有多少對錯被人類顛覆,那麼1+1=2,過了千年後還會是對的嗎?那麼我們所執著的對錯,只是時間的產物,根本沒那麼絕對

你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就說明你覺得你說的對,你覺得你說得對,這是對的嗎?

百年前人類對地球認識還是「天方地圓」,就好比我們現在堅定認為1+1天經地義等於2,不可能等於其他。

看了好多回答,只想補充一句,請對這世界看法保持不確定性,沒有什麼東西是死的,除了你的思維


非常重要。

而且不要用如此簡單的二分法去理解世界。對錯之間有無限多的組合,並且要加入時效因素、空間因素、環境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等的條件。

所以人不是要單純分辨事物的對還是錯,而是要分辨事物對錯之間那個最適合的點。而且人類很擅長發掘這個平衡點,因此世界才能發展到如今的形態。


很多事情都不是非此即彼那麼簡單的


很重要。

開口罵人對嗎?

有人罵你對嗎?

不對!


小是小非,中是中非,大是大非,是是非非。

對錯沒那麼不重要,對錯也沒那麼重要,但是要分清楚是哪一個層級的對錯。

1、小是小非:

「自己不在切實的利益中心」,最終的影響力控制在和自身「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範圍以內,這個是非對錯,對自己「毫無利益瓜葛」,那麼這樣的對錯,確實「沒有任何意義」。

這就像張三偷了李四家的一顆大白菜,兩邊爭執,回饋到你身上最多就是「看熱鬧」。類似的有娛樂圈的新聞,飯圈的趣事,和隔壁張大媽家的緋聞。

然而當你對小是小非的判斷,變成了別人對你「對錯判斷能力」的懷疑的時候,這個又變成了具有關聯性的對錯,這種對錯歸屬於「中是中非」;

2、中是中非:

「自己所歸屬的集體、組織、體系」的利益關聯,包括基本利益、正當利益和不正當利益三種級別,小到家庭,大到國家乃至全球。對於我們主管利益而言,「侵害主體人所歸屬的組織的利益」就被視為錯,延伸出來的就是「立場下的對錯觀」。

當然絕大多數人「並沒有對自己的立場下的對錯觀具有界限設置」,因此「多數情況下,立場下的對錯觀會被人為的無限放大」,這是利益衝突的必然,因為「永遠不存在一刀切的均等」。

但是存在萬物的「最基礎利益」——生存機制。

在違背基礎利益下的任何對錯觀,我們都稱之為「大是大非」。

3、大是大非:

對錯往往取決於一個人對「機制的判斷」、「架構的判斷」延生下來就是「價值觀的構建」。

除了「義務教育」下的「參考答案」以外,絕大多數事件的對錯「需要結合我們自身的審視角度」而得出結論。

但通常這個結論「不存在絕對的對錯」,唯有一點,「是否侵害到了它體的生存生命狀態」。這個概念非常模糊,就如同我們會去吃豬肉雞肉牛肉一樣,我們確實侵害了它體的生命,但是這是趨於「人類長期以來的生存習慣」且「此間並不存在不正當掠取(如虐**殺、種**族毀滅等)。

因此「大是大非」只建立在「擁有同樣或近似的人類社會體系的物種」之間的關係方式。基於這個前提下的「生存的保障」就成了「大是大非」的最後一塊拼圖。

但,往往「對錯觀」在變得「越來越完善」,這就是「人類文明發展機制下的是是非非」。

4、是是非非:

人類是目前已知的最有趣的文明,當我們給出一個判斷機制,就會有無限個補充這個機制的說明,所以所有的機制都不太適應於「一刀切」。通常有「它的區間值」,對錯同樣也不是「非黑即白」,這個時候就需要「每一個人具有自己的價值觀,乃至於是非觀的健全體系」。

綜上所述,對錯的重要與否,不取決於單獨的主觀或第三視角機制的判斷,而是取決於建立完整的主/客觀觀察機制,回饋到自身對對錯的一個判斷能力的構築。既不需要非黑即白,但更忌諱是非不分。

以上,僅供參考


小孩子才談對錯,成年人只看利益。

那麼我們就從成年人的角度來看下「1+1=2」這個事情。

首先,1+1可以小於2。比如,老闆說兩塊錢一個水果,然後顧客認為1+1=1,只願意付一塊錢。老闆鐵定讓那個顧客滾蛋,因為這事損害了老闆的利益。

其次,1+1可以大於2。比如,老闆說兩塊錢一個水果,然後顧客認為1+1=3,願意付三塊錢。老闆笑著笑著就醒了,但還是期望每個顧客都能這樣。顯然,智商在線的顧客都不會這麼干,因為這損害了顧客的利益。

最後,在老闆和顧客多次交涉下,最終確認了1+1=2這件事。想買水果的話,該付兩塊錢就還是要付兩塊錢,才能保證買賣水果這件事順利進行,才能讓顧客有水果吃,才能讓老闆賺錢,才能保證雙方利益。

如果沒法理解上面這段話,那還是用「對」和「錯」來理解事情比較簡單——只需要知道「1+1=2」是對的就行了。


我們和其它動物的根本區別就是懂的善惡對錯。


人類有自身價值取向,二戰帶來深重災難,人們就會反思行為的對錯,難道不重要嗎?當然這在歷史長河中只是小一段插曲,不要總站在上帝或宇宙的角度來看待事物。行為沒有對錯還需要法律幹什麼?人性發展沒有方向還需要道德幹什麼?那隻能繼續當猴子了。


世界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


沒有絕對的對錯。

要區分對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方便選擇。

對於具體的事情,區分對錯是有意義的。

比如說,你要從家到單位。本來是從南往北走,且有一條或幾條合適的路線。

在你趕時間的情況下,最近的那條在當下的選擇情境就是對的。

在起早不趕時間去的時候,即使你選擇其他幾條路線也不能說是錯的,因為可以看看沿路的風景。

甚至你可以先往北繞一圈再過去。

如果不用上班,只是單純的要去這個地方,你甚至可以一直向北,繞地球一圈,去到單位。


純粹的語義學問題沒什麼討論價值


沒有,所有真理都有一個大前提。前提發生變化對錯就可能逆位。

看對錯太過重視其實會喪失很多快樂的


這個世界其實沒有對錯,只有利益。且對對錯的判斷,僅局限於某個視角,視角轉換,判斷的結果卻有可能變換。當你做了某件事情直接的或間接的損害了別人的利益,那將被看作成錯的。小錯可以被忽視,可以被容忍,但是如果它大到一定程度,必然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因此要避免大錯誤的發生,必然要從細微的小錯入手。


現實世界中,相當範圍內的時空當中,相當多的人,他們沒有是非,只有立場;沒有邏輯,只有情緒。處理事有一個原則,「非原則,小利益的事,往外推」。不是任何事都可以值得計較。

對和錯其實是我們對於事情或人的判斷,而每個人對於事物或人的看法又都基於各自的經歷、經驗、以及三觀,這是很難只用對和錯兩個字去評價。

更何況對和錯只是立場不同。如果我們對於事情或人的看法只有對和錯的話,我想是時候升級一下我們對待對和錯的態度了。

——唐雷恆

做到難得糊塗——是恰到好處的愚笨,愚笨的恰到好處。

智者都明白一個道理:凡事不計較一日之長短,凡事不計較一時之得失,更不要糾纏在無關人生重大問題的對與錯,這是一種人生大智慧,也是一種教育大智慧。

生活中的有些事的對與錯,就在那裡,不聲不響,我們忽略不記,這能讓我們愜意舒服,少計較對與錯,多干點實在事,比什麼都重要!

對錯其實沒有那麼重要

三個故事,六種人生

兩個落水者。

一個視力極好,一個患有近視。

兩個落水者在寬闊的河面上掙扎,很快就筋疲力盡了。

突然,視力好的那位看到了前面不遠處有一艘小船,正在向他們這邊漂來。患有近視的那位,也模模糊糊地看到了。

於是兩人鼓起勇氣,奮力向小船游去。

游著游著,視力好的那位停了下來。因為他看清了,那不是一艘小船,而是一截枯朽的木頭。

但患有近視的人卻並不知道那是一截木頭,他還在奮力向前游著。

當他終於游到目的地,並發現那竟然是一截枯朽的木頭時,他已離岸不遠了。

視力好的那位就這樣在水裡喪失了生命,而患有近視的那位卻獲得了新生。

02

有兩個患有癌症的病人。

一個人耳朵靈便,從醫生的談話中聽到他們只能活三個月的時間了。

另一個人耳朵有些背,別說偷聽醫生的談話,就是你跟他直接說,他也聽不大清楚。

奇怪的是,他不但活過了三個月,到現在已是兩年過去了,還好好地活著,而那位耳朵靈便的僅僅只活了不到兩個月。

03

在美國,有兩家同樣大小的公司。

它們的總裁,一個叫羅伯特,一個叫史蒂夫。

羅伯特是一位精於算計的人,凡事都比別人看得長遠,他早就預測到了2008年美國的金融危機。

據他分析,美國有30%的公司要倒閉,像他現在這樣的小公司,肯定在那30%之中。

所以,他決定將公司解散,還能給自己和員工們留一些生活費,不然到時肯定會負債纍纍。

史蒂夫不但不是一個善於算計的人,甚至還給人一種愚笨的感覺。他憨憨地認為,未來是永遠無法預測的。

就算你將世界上最完美的計劃放在他的面前,他也不會相信,因為未來還沒有真正到來。

他覺得自己的公司只要能夠生存一天,他就一定要讓它支撐下去。

結果,他的公司竟然奇蹟般地度過了這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

最終,會算計的人將公司解散了。而不會算計的人,在度過金融危機之後卻將公司比以前辦得更紅火了。

人生中很多事:

不知道的比知道的好,不靈通的比靈通的要好,不精明的比精明的要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難得糊塗。

其實,人生本來就是難得糊塗,快樂和幸福就藏在糊塗之中。

一旦清醒了,可能所有的快樂 和幸福,也就隨之煙消雲散了。

對錯其實沒有那麼重要

人類在尋找真理的路上,永不停歇的就是探索、爭論甚至戰爭。美國政治活動家托馬斯潘恩在《常識》中說:「基於人類固有的智慧和良心,真理會越辯越明」。這從人類歷史進步和發展的角度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也顯得很重要。然而,對於絕大多數像我一樣的小人物在關於生活中的事務和人與人之間觀念上的對錯,其實真的沒有那麼重要,其根本原因是對與錯本身並不知道我們的反應,他對我們爭得面紅耳赤或者大打出手毫無感覺,更不會去關心,結果只是我們自己受傷。

眾所周知的古希臘哲學家、博物學家亞里士多德 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其人一生著有400——1000部著作,涵蓋哲學、天文、地理、數學、生物、物理、邏輯學等等內容,若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間知一半也毫不為過。眾望古今之博學,毫無疑問,惟亞里士多德最也!對的東西在他那裡也肯定是不勝枚舉的了。但是,古往今來,也恰恰是此人犯的錯最多。比如亞里士多德說過:「物體自由下落的速度同它的重量成正比。」估計是他不經過實驗、甚至只憑感覺下的結論,然而,這個錯誤的結論對我等凡人來說又有多大關係呢?事實上,近千年後伽利略才在比薩斜塔上證明了他的錯誤,而此時,西方社會卻早已步入文藝復新時代了。試想,如果當時亞里士多德隨便撿兩顆重量不一樣的石子那麼隨便地一實驗,也不會下這個荒唐的結論啊!事實上,在他博學的著作里,類似的錯誤跟他對的東西也是有得一比的,但就是這些錯誤百出的內容,卻牢牢地控制了西方人的思想達千年之久,有人評價:「亞里士多德用他充滿錯誤的思想統治了西方千年之久。」這不能不說很多對錯,於我們來說其實並不重要。

像「地心說」和「日心說」之爭,當亞里士多德提出「地心說」之後,西方几乎所有的教會便把這個錯誤當作信條,對膽敢懷疑者施以殘酷的思想暴政,以至於布魯若為了捍衛對的哥白尼「日心說」而被錯的教會」地心說「活活燒死。現在看來,布魯若捍衛真理的勇氣和品格令人敬佩,然而對於絕大多數的西方人來說,後來的一千年不是依然過得滋潤嗎?無獨有偶,2014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一項調查顯得很有意思:每四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不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關於宇宙起源於大爆炸的問題,只有39%的人判斷正確,而關於人類起源的問題,得出正確答案的人只有48%。這些對與錯的東西即便美國人不知道又有何妨呢?其實,人家不知道地球圍繞太陽轉,就知道這個世界圍繞美國轉又有何錯呢?在現實生活中,美國人儲備知識都沒有中國人全面,可人家就是在每個領域都有一流的科研人員,你儲備了那麼多正確的東西,有的甚至是殫精竭慮地死記硬背才獲得的並且是無比正確的,可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誠然,人生不談對錯是沒有道理的。一方面,沒有對錯就會是非不分,特別在一些基本的常識、規則、道理、真理面前,我們必須堅持對的。所以,弄懂一些基本的常識、普世價值觀等對的知識並在心中堅守一生是這個世界還可以美好的源泉。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太在乎對錯,甚至把對的就當成成功,錯的就當成失敗的話,那反而會影響人們對人生的判斷。生活中太過在意對錯,凡事都爭對錯,反而會喪失生活的樂趣。比如,我昨天洗了八個碗,你憑什麼今天只洗三個碗?再比如,東家孩子就是靠嚴格管教成才的,西家孩子自由自在輕輕鬆鬆就考上名牌大學,究竟哪個對?哪個錯?今天很多人不管在哪個領域、哪個地方都在對錯之間糾纏不休,苦鬥長短,以為可以高人一等,勝人一籌。其實,往往這樣的思維害人不淺。夫妻之間,為生活瑣碎爭對錯,朋友之間為東西對錯較勁,同事之間為共同工作爭對錯,鄰里之間為對錯一較長短,有多大意思呢?在我看來,日常生活中過分計較對錯是沒有勝利方的,甚至可以說都會成失敗者。

身處凡俗許事煩,難得糊塗少清閑。

幾分耕耘幾收穫,幾度辛苦幾甘甜。

難得糊塗真人生,大智若愚好性情

紅塵萬事隨風去,功名利祿一場空。

遙看雲雁踏征途,無限相思寄故土;

多少回味多少憂,人生最難是糊塗。

清心孤欲靜近禪,把酒臨風不覓仙。

糊塗人生皆修行,得失不過一簞飯。

愚者謊言欺人,得意忘形。

智者受欺不語,難得糊塗。

——唐雷恆

人生需要鈍感力,

學會分寸拿捏的精妙。

鄭板橋——難得糊塗。

是有意識的糊塗,

糊塗的要恰到好處。

學會分寸拿捏的精妙。

但別真糊塗,這叫傻,也叫二。

絕對不能裝13,這叫蠢。

難得與容易、糊塗與明白,這是兩對陰陽關係,它們交織起來產生四種狀態。如果給它們排個順序,基本上能反應出一個社會人從小到大的認知歷程:

1、難得明白(少不經事時的青澀懵懂)

2、容易糊塗(缺少歷練時的游移不定)

3、容易明白(成熟幹練時的遊刃有餘)

4、難得糊塗(老成持重時的舉重若輕)

當一個人達到了不但知道自己會做事,還知道自己能做成事的境界時,他想的不再是獲得更多的成功來證明自己,而是想要更多的清靜自在,不想被雜人雜事騷擾。

所以,這個時候他就會想方設法來掩蓋自己智慧的光芒,千方百計地去裝糊塗。但也不是人人都有影帝的潛質,裝聰明難,其實裝糊塗更難。

所以現代哲學家季羨林老先生有句名言,最能反應【難得糊塗】的樣子:

「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

所以現代哲學家季羨林老先生有句名言, 最能反應【難得糊塗】的樣子:

「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對於何種人最聰明,頗有爭論。有人認為,凡是精明算計,乃為聰明。。另有人說,懂得見風使舵,不失為一種聰明。但所有的看法,卻都不及蘇軾的——「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來的透徹深刻,簡約智慧。

學會黃金分割法則

做到中庸的最好體現

這樣就通透事物的臨界點

分寸拿捏的精準,就是藝術的裝傻,

裝傻的藝術。

也就是鈍感力

聰明中難得糊塗,

深情中恰到好處,

得意時不卑不亢

人一旦自認聰明,

就會心態浮躁,急功近利。

真正聰明的最高境界是大智若愚,

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

上善若水,剛柔並濟。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

甚愛大費,強極則辱,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凡事過猶不及,做人適可而止。

不以物喜,不以己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千萬別真的糊塗,真的犯渾。

更不能裝B。

莎士比亞曾說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華。不僅要洞察人性,了解他們的身份,還得看準了時機。」

曾經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美國的一個鎮上,有一個小男孩很文靜又怕羞,鎮上的人常常捉弄他。

他們經常把五分的硬幣和一角的硬幣扔在他面前,讓他任意選一個。

而他似乎是「真傻」,總是撿那個五分的,於是大家都嘲笑他。

有一天,一位老婦人可憐他,對他說:「孩子,難道你不知道一角錢要比五分錢多嗎?」

「當然知道!」他微笑著說:「不過,如果我撿了那個一角的,恐怕他們就再也不會扔錢給我了。

這個小孩後來成為了美國第九屆總統,他就是威廉·亨利·哈里遜。

有人說過:外智而內愚,實愚也;外愚而內智,大智也。

  「難得糊塗」是一種經歷,只有飽經風霜、人生坎坷的人才能深得真諦,

  是一種境界,心中有大目標的人,自然對枝節雜碎不屑一顧,

  是一種資格,名利淡泊、寧靜致遠的人物,他們內涵豐富、底蘊深厚,

  是一種智慧。

  在紛繁變幻的世道中,能看透事物,看破人性;是一種氣度。它使人超凡脫俗、胸襟坦蕩、包容萬象。

裝傻並不是讓你唯唯諾諾,忍氣吞聲。做人要守好自己的底線,在境界上糊塗是智慧,在細節上糊塗就是真傻!

如果真相是種傷害,請選擇謊言。

如果謊言是一種傷害,請選擇沉默。

如果沉默是一種傷害,請選擇離開。

這才是大智若愚的最高境界!

而做人的最高境界,

莫過於:大巧若拙、

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看破不說破,知根不亮底,

才是最大的處世智慧。

人生難得糊塗。所謂糊塗,不是腦袋進水,而是表面糊塗、內心清明的大智若愚。想得開,放得下,朝前看,這樣才能從瑣事的糾紛中超脫出來。糊塗的人,將智慧深埋於心中,面對過於複雜的世事,簡單做人、簡單做事,逢人不急,遇事不惱,用難得糊塗的隨遇而安,釀造生活的醇厚佳釀。

有人說過:外智而內愚,

實愚也;外愚而內智,大智也。

深以為然。

很多時候,人太過於精明,未必是一件好事。

正所謂:「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

外表聰明的人,將精明表現在外表上,處事炫耀張揚,卻往往給人一種威脅感,被人提防,最終經常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反而那些處事低調,為人豁達,做事有節適度的人,他們從外表上看愚笨糊塗,實則內里心知肚明。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

苦而不言,喜而不語。

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2020.12.03 晚8:30 追加

一個人說,沒有什麼是絕對的,一切都是相對的。

那這句話本身是不是絕對的呢?

一個人說,沒有什麼是絕對正確的,一切即是正確,又是錯誤的。

那這個觀點本身是不是絕對正確的呢?

一個人說,一切都在變化,沒有什麼是不變的,沒有什麼是永恆的。

那你這個說法是不是永恆的呢?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我本以為這是一個,至少是看過一些書,至少讀過幾本辯證法的人,現在看來,只是個喜歡瞎想,而不知所謂的外行罷了。

———————————分界線———————————

2020.12.03 追加

一個連三歲小孩都承認的問題,都不承認的人,卻試圖去證明一個人窮盡一生都無法證明的問題,妄圖超越人類的極限,去追求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

脫離實際談邏輯,必然會導致詭辯。導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

人不承認自己的認知,不承認邏輯之邏輯,否定對萬事萬物的認知,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而又否定,最終悟到萬法皆空,空的不是法,是你的心而已。

什麼都不相信的人,什麼都是錯的,一切皆為相對,一切皆為虛幻。長了一個神仙的腦子,卻只有一副人類的軀殼,何其可悲。

不相信自己的人,如何能相信別人,別人需要你那可笑的相信嗎?不認為自己正確的人,必定也會懷疑整個世界,有問題的不是這個世界,是你自己。

———————————分界線———————————

謝邀。這是兩個問題。

問:這個世界真的有對錯嗎?

答:這個世界沒有對錯,但是是有客觀規律的,這些規律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之中,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問:對錯那麼重要嗎?

答:對錯本身不重要,但有人覺得很重要,不是對錯很重要,而是人的感覺很重要。

數學運算,是永恆的規律,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了,在人類滅絕之後,它依然會存在,直至永恆。

你說對錯一直在變化,但是1+1=2這個數學式子,從遙遠的古代,自人類有記載以來至今,從未變動過,這不叫對錯,叫真理,未來幾千年之內也不可能會有什麼變動。

你說的對錯,只不過是人類社會上一些價值觀的對錯罷了。一個蠻荒宇宙,一個渺小偏遠的星球上,一群原始人互相爭論達成的共識罷了,這有什麼重要的?

重要的是人類覺得自己很偉大,所以重要。

重要的是我們把爭論的結果,叫做對的。

其實共識本身沒有什麼對錯,只是大多數人這麼覺得罷了。

但真理規律與這些共知共識不一樣。

說到底,就是理科與文科的區別。


對與錯是對世界萬事萬物的認識!這個世界是二元對立的世界。生在這世界就得按照這世界的規律來,不然必有餘殃,不想在二元的對立世界就去修行吧!再由二到一!寂靜的彼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