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車用戶畫像


未被邀請,純粹聊。本文針對普通共享電動汽車,不包含寶馬芝諾smart等。

1、從需求上說,出行7大類需求中,共享汽車在遊玩、接送拜訪方面的使用率是最高的,幾乎50%左右。遊玩中很大一部分屬於柔性需求,接送拜訪中很大一部分屬於剛需。

2、從畫像上來說,集中在20-30歲,大致佔了60%;男性比例在85%以上;收入在6000/月以內;

3、從職業上來說,主要是大學生、自由職業者、業務員、售後服務維修人員。

4、從使用環境來說。A類:柔性需求的,沒有目的性用車,絕大部分里程在5-20公里之間,時長在30分鐘以內,這類人羣使用頻率低,粘性低,大致佔比總人羣70%。B類:有目的性,但非強烈剛需(我這裡用強烈剛需來代表持續性剛需),用車裡程在40公里左右,一般用時在4-6小時,譬如去機場接人,送人等等。C類:短暫強烈剛需的,用車裡程在40-100公里,使用時間一般持續一天,這類人羣在某段時間內會高頻次使用,之後會失去活躍度,屬於有強烈原因的使用,比如自己車在維修,某個項目考察,某個區域業務推廣等等。

出行需求中,10公里以內的需求是最旺盛的,公交、滴滴、的士完全足夠且很划算解決這種需求。實際上40-100公里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可以解決這類需求的包含:私家車(代價高)、客運站(只能提供定點城際服務)、的士(價格高)、滴滴順風(不穩定)。竟沒有一種方式可以實惠、便利解決,所以導致這類需求由於代價太高而被埋沒。

而共享汽車恰好可以解決這類需求:價格便宜,可高度支配目的地,按照自己個性化需求。


讓我們來從中國共享出行行業數據報告來看一下共享汽車的使用人羣是怎麼樣的。

一線、三線和二線城市的市場潛力大

相對於其它交通工具,用戶在深夜有出行需求時可選用共享汽車。

週末仍是用車高峯期。

相對於實時打車和共享單車來說,共享汽車的用戶數偏少。

在工作日,用戶在早晚高峯、深夜與凌晨的出行活躍度較高。

在用戶的性別和年齡比例上,80後男性用戶居多。

男性用戶的用車需求多為通勤,女性用戶則是購物等休閑娛樂。

隨著共享汽車的普及及網點的增加,90後甚至是大學生也逐漸成為我們的主要使用羣體,他們的出行場景則更多樣化。

週末有出遊需求的用戶也是我們的主要受眾羣體。

其它補充:

對於用戶羣體來說許多報告都寫主要羣體是白領,就就目前數據來說白領確實佔據了大部分比例。但主要還是要看共享汽車品牌的定位以及它所提供的車型、鋪設網點的類型還有收費模式。除了開車上下班或拜訪客戶的白領外,我們也遇到過不少家長每天都開我們車送孩子上下課(我們是建議家長自己配備安全座椅的)。


感覺是在校大學生或者剛畢業沒多久的用的比較多一些,摩範出行的車挺不錯的


這個問題問得精彩,下面我們可以準備劃重點了。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劃分因素,叫「有駕照」,這點應該是沒有異議的。第二種,是無車一族。這類人佔的比重會比較大,從無車阻到有車族中間就隔著一張租車卡的距離,想想也挺過癮,階級差異頓時就模糊的看不見了,殘酷的滿足了我們這些無車人士的自豪感;第三種,是有車但嫌停車麻煩的一類人。大寶好不容易買輛車,可是城市裡找停車位真的太麻煩了,開到最後發現還不如用共享汽車;當然,肯定還包括暈車人士以及環保人士。最後,只要是膽敢擁抱未來的人,都可以成為共享汽車的擁護者。


謝邀,很迷茫,在校有錢大學生,白領,月薪高於1w的人羣,一個共享汽車的費用要比打車貴很多,而且車輛老化,安全性不能保證,共享汽車都是低端車,真正能買得起車的人不會去開,就是一些青年剛工作的人,買不起車,但是又想開車

至少包含我這種底層工薪階級吧。沒經濟能力在深圳購車、競拍車號牌,偶爾會有用車需求的年輕人。(畢竟深圳不少共享汽車比計程車便宜)


個人覺得環境意識高的人會更加願意使用共享汽車,除去方便靈活的因素外,它更快符合那些呼籲環保的人的生活理念,這樣活著也更加舒適,我家隔壁老王這樣跟我說,還說EVcar d挺好用的


1.剛剛學車迫不及待想上上手體驗一番 2.使用的過程沒有那麼順暢3.小小小資(ds)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