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_169.jpg

还记得小时候家中爷爷奶奶还在世时,只要在老人家面前提及「死」字,立刻会被训斥一顿,好像只要说出这个字,就是全世界最恶毒的诅咒,仿佛只要不提,死亡就不会降临。

但我始终纳闷,当大家都认为「人生在世,不外生老病死」的同时,怎么能以如此消极的鸵鸟心态,面对死亡?家中父母从一开始的谈「死」色变,到如今已被我训练到能够笑谈身后事,想到时就会轻松交代「我病危时要放弃急救」、「我死后不要入塔跟一堆不熟的亲戚挤」。

台湾或许也像这样正逐渐摆脱源自深层恐惧的「死亡」忌讳,而早已迈入超高龄社会的日本,近年来发展出的「终活」潮流,显示出的也是这种生死观的改变,另外或许还有不得不正面凝视「死亡」的苦衷。

<生死观改变>临终活动 后事自己规划

所谓的「终活」就是「临终活动」,意指银发族生前自行规划包括葬礼、遗书、遗产分配等身后事。

这种活动追根究柢源自日本人不愿「对他人造成困扰」的民族性,不过据说自日本311大地震后,许多人深感人世无常,开始积极地事先规划身后事,也因此让「终活」更为蓬勃发展。

如今,「终活」俨然已发展成商机无穷的显学,相关书籍、座谈会、专门网站可谓琳瑯满目,各业者更是绞尽脑汁推出各种「终活」服务。担心自己葬礼上的遗照不够美吗?生前的「遗照拍摄」服务由专业摄影师与化妆师联手,在咨询客户意见后,为你打造完美妆容并拍摄出理想遗照。想写遗书,却不知道从何下手吗?「遗书旅行团」有专业心理咨询师与代书随行,你可以入住温泉旅馆,在身心极度放松的情况下,与其他旅伴交换意见、征询专家建议后厘清内心思绪,写下可能事关遗产分配的遗言。

另一项所谓「入棺体验」的「终活」,热潮至今不减,就连年轻人也跃跃欲试。这种体验活动以最直接的方式挑战死亡禁忌,邀请体验者穿著寿衣、躺入棺木,在众人的围观低语中,用想像力与死亡近距离接触。体验过程中,棺木还会短暂阖上几分钟,有体验者表示:「棺木一阖上,随即笼罩在一股难以言喻的孤独感中,心中涌现出『我不想死』的强烈念头。」还有很多体验者事后说,那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平静感,体验过后想要进一步深思死亡的意义。

除此之外,也有业者试图将人们撇头视而不见的「死亡」,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甫于今年初开幕的咖啡厅「Blue Ocean Cafe」,为东京都内首家「终活交流咖啡厅」。咖啡厅除了提供终活咨询服务之外,每月定期举办一次「入棺体验」,还会定期播放终活相关电影、举办座谈或交流会,让当地民众随时掌握终活资讯,互相分享讨论延伸出的生死议题。

<抛开恐惧>打破死亡忌讳 身后事预先讨论

报导指出,这股「终活」热潮也间接提升了高龄者的大体捐赠人数。日本全国自愿捐赠大体提供医学研究的申请人数逐年增加,去年已突破26万人,其中又以高龄者的增加最为显著。

其背景除了相关法律的完备、意识的普及,以及「接受捐赠的大学会负担火葬费用」的经济考量之外,「自己的遗体如何处理,由自己决定」等生死观的变化也是关键因素。

研究高龄者心理的近藤勉教授对此分析,日本近年来的葬礼简单自然化,以及大体捐赠人数的增加,「在在显示有越来越多人不再执著于生或死的形式」。

即便多数人对于「终活」抱持正面的肯定态度,也有另一种意见认为这股热潮分明就是丧葬业者集体炒作出来的商业活动,借此大赚「死亡财」。还有专家不留情地点出,这股「终活热」反映出的其实是日本少子高龄化、家族沟通羁绊弱化等社会变迁,让高龄者萌生「无人送终」的强烈危机感与孤独感。

平心而论,日本的「终活」不论是商人吹响的号角抑或是银发族的自力救济,都是翻转死亡传统忌讳的契机。尤其是家中若有上了年纪的长辈,趁他们身体健康、意识清楚时,好好讨论身后事,了解他们的意愿,更能避免日后不必要的纷扰。

生与死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体两面,或许唯有当我们抛开对于死亡的原始恐惧,敞开双臂迎接它进驻我们的日常生活时,才能真正地坦然面对死亡,同时珍惜活在当下的分分秒秒。

 

文/特约记者郑晓兰

 

 

延伸阅读:

死亡咖啡馆

生死关怀对现实人生的意义

 

 

 

 

 

 

 

 

 

 

 

文章来源:

http://m.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89972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