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兩天,B站弄了個B斯卡電影投票。

我的第一反應很簡單,B站現在家大業大,通過投票順理成章做一些網站正版收費電影模式,無可厚非。

但我掃了一眼B站方面給出的片單,著實是楞了一下。

先不說基於大數據投票統計出來的片單是不是真的有資格,對電影不加以類型分類的評選方式到底是怎麼個說法?為什麼還能分出個ABCD來?

緊接著更讓我覺得降智的事情發生了——這些分組是通過搖號搖出來的。

我實在是不知道該說什麼,但既然你弄了就弄了吧,那大家正兒八經投票就好了?片單上也不是沒有不能看的片子。

然後,投票的大數據,更是讓我覺得頭疼。

A組:

B組:

C組:

D組:

當然,我不是第一個看到投票就炸出來的用戶,也不是第一個得知A組《你的名字》有人刷票就覺得無言以對的用戶。

只是當我點開評論區以後。

我不是說這些用戶說的是錯的,我只是在看到這些人的評論之後想起了一些東西,然後倒吸了一口涼氣。

我知道有人會說B站用戶群層次和水平不一樣,小孩子鬧著玩搞得投票肯定也只能投出小孩子的樣子。

或者會有老哥拍拍我的肩膀跟我說,跟小孩子置什麼氣呢?

但我想他們都沒有體會到我眼中的那份焦慮,在如今這個時代下的一份焦慮和嘆息。

1.

事兒再往前推一點,在我接奶牛關野薔薇的評測後,我給一款名叫《撿愛》的遊戲做了個測評。

事實上出於責任心我確實想寫長文,但我後來發現寫不出來,這個遊戲的體量不夠大,寫多了有種嘮家常的感覺。

所以我在這篇評測里留了一句話

「如果有機會,或許和作者聊聊人生觀也會是個很有趣的事情(笑)」

沒想到這個回應被作者本人看到,我確實和作者本人牽上了線。

於是我像竹筒倒豆子一樣跟他聊了聊這款遊戲,以及很商業的說了一些關於撿愛後續能夠怎麼製作的一些創意想法。

但在談到遊戲的宣發還有評價的時候,他的口中說出來的一個很無奈的事實讓我覺得有些觸動。

「有些玩家只會看畫面,而真正體會遊戲里的故事的玩家並不多」

我開始在意起這件事情來。

在以往,或者說,在中國網路年代進入起飛上升階段的2002-2004年左右,社交媒體的傳播並不廣泛。

觀眾所看到的更多的也是紙媒,或者一些新聞門戶的評論文章。

即便是有貓撲和天涯,大家的價值觀本質分離度並不高,因為在那個網路環境下,並不是人人都在網路上擁有話語權。

所以你會發現一個很好玩的現象,在當時的紙媒或者大眾傳媒里,觀眾來信作為一個比較有趣的傳播渠道,承載的評論只能是少數,且有建樹的。

多數情況下,我們的編輯會正確而對待觀眾來信的評論反饋,或者觀眾投稿的文章,這導致這本雜誌對應的價值觀存在高度統一,或者不會偏離太遠。

因為不喜歡這本雜誌的人可能不會去看,甚至還要寫一封觀眾來信批評你做的不行,太麻煩了。

但問題在於,隨著網路的不斷發展,SNS,逐漸大眾化的論壇形式,網站開始出現的評論區,甚至是到後面興起的微博。

觀眾一下子不需要寫所謂的「觀眾留言」來給自己不喜歡或者喜歡的東西進行評價,因為在任何一個渠道上,觀眾都可以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並輻射一部分的人。

這看上去是個挺好的事情,思維的碰撞本身就是需要足夠大的輻射度,才能夠產生更多的衝撞,產生更多的思維,然後繼續不斷地碰撞。

換到現在,這是我們現如今不斷追崇的獨立意識,是一種「我思故我在」般的存在。

但問題在於,這事兒真是好事兒?

2.

從孩童時期開始,我們通常會選擇相信一些比我們年長的人說出來的話。

或者是身邊的學霸,或者是身邊處於這個環境的人。

這是一種「話語權效應」,很多人已經不斷的在說這個問題,越是有經驗的人,話語權的權重一定會越大。

這個東西對於傳統媒體行業而言幾乎是一種生存手段,邀請的評論員越是某某教授,記者越是顯得經驗豐富,最後呈現出來的評論或者新聞一定越有話語權,更多的情況下也越能夠看到他們出來評論某件事情。

從獨立思維的角度上看,這一定情況下限制了其他同樣思想深刻但不擁有話語權的人說話的權利。

可這個問題的前提條件在於,你必須擁有同樣深刻的思想,可思想是不能量化的。

對於現如今的人類來說,你無法量化一個人說出來的話是否擁有思想深度。

這是一個很可笑的事情,當今的人類已經演化出相對完美的形態,他們會自我思考,會創造,會發言,會運用語言傳達自己的思想。

但他們卻連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擁有思想深度都無法做到。

更好笑的是,誠如我說說,這只不過是一切問題的開端。

當時間推進到後網路時代(請允許我將現如今的網路時代稱呼為後網路時代,因為我覺得他是一種早期網路時代的演化結果,是網路產生共享精神之後的變異)之後,每個人幾乎都成為了一個行走的網路熱點。他們每個人可以不斷地產生,傳播思想和行為價值,也可以接受,理解,消化他人的思想價值。

這會出現一個很明顯的矛盾,在一個人類的特定年齡階段內,某些屬於主流思想或者客觀真理的想法會被這些人顛覆,拒絕,改寫。這些人自稱自己也在思考,只不過少生了幾年,所以應該擁有同等的思考權利。

好吧,不得不說,我是在這個階段演進過來的人,所以如果有人想這麼說我,我也只能認同。

那麼,在這群人出現顛覆思想之後,他們會開始行動,他們的每時每刻,各種評價,各種點擊,都將成為散發這種思想的網路熱點。有些認可這種思想的人就會被動的加入到這個思想熱點之中,這個熱點將越來越龐大,最後成為網路環境內的主流。

對,從非主流變成主流。

而目前的網路環境,或者說目前幾乎每個人都感覺到自己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現在。

實質上是一種對「顛覆性思想不斷盲從的社會性行為」。

你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追尋,堅信,或者只是「認為有道理」的思想的提出和傳播者,究竟是一個三歲小孩,還是一個九十歲老者。

即便是撇開年齡這種生硬且沒有類同感的代表,你甚至都不知道,那些思想的傳播和提出者,他們提出的想法到底能不能經得起推敲。

語言本身非常的好偽裝,我將一種情感融入到我的文字之中並傳達給觀眾,我的觀眾就很容易感受到我所傳達的情緒。

而一旦我將一種「我在說真話」的情緒傳達到文字之中,那麼接下來你將會看到,能夠認同這個情緒的觀眾會接受斌消化我的思想。

即便我一開始就是在放黑屁,他也能無條件接受。

而當這種思想開始變多的時候,真正的客觀事實就會受到壓縮和擠壓。

而當這種思想開始超過客觀事實組成的思想之後,真正的客觀事實就會成為非主流思想,被壓制,被打擊,被嫌棄。

於是整個網路環境的價值觀就會發生180°的改變。

3.

我並不是想剝奪某個人的話語權,事實上,我很鼓勵思想的開放和釋放。

但在這樣的一個網路環境內,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思想控制,用戶的一切思想行為都在靠自我約束和控制完成。

你無法保證今天一個孩子在毫無惡意的情況下說出來的「幼女真的好,他們balabalabala」到底是玩笑還是真的價值觀傳達。同樣你也不會知道到底會不會他的信徒真的將這句話看做價值觀而不是一種玩笑話。

就算上述的內容都不會出現,在不斷傳達的玩笑話和不斷地自我釋放效應下,玩笑只會開的越來越大。

到最後便是「我今天真的強X了一個小學生,幼女真棒啊。」

十年前,我們在指責每個人都沒有自我意識,通常他們會是從眾的動物,不懂的自我思考,不懂得如何做價值觀上的判斷。

即便是某個自我意識的個體覺醒時,也會有人因為風險效應指責這些自我覺醒的意識個體正在破壞主流世界的穩定和安定,甚至是在破壞人類文明一開始建立好的社會秩序。

而當所有人開始以一種自我思維不斷地塑造自己的存在,使得自己成為獨立的發聲平台,成為行走的網路熱點時,卻沒有人反應過來——語言的蠱惑性和對思想和價值的改變能力,也將成為一種恐怖襲擊,對其他人產生影響。

最為恐怖的是,有些人是無意的說出這些話,有些人則是真的要恐襲而釋放價值觀。

我們自認為人類進化到了下一個階段,成為了能夠獨立思考,擁有自我意識,我思故我在的動物。

但沒有一個人類意識到,在如今客觀事實的表現下,每個人所體現出來的並不是人類的進步,而是一種文明的降智與泛娛樂化。

而這一場降智運動,將會因為獨立個體的思想不斷傳播與碰撞,變得更加的強烈,恐怖,無法終結。

我是長弓手地鼠,下期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