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負責校園媒體工作,發現其工作特點是「熱情過後便枯燥乏味了」,所以我個人結論是:一個好的團隊就應該吸引有新聞理想的同學從事校媒工作,才能有更多的主動性與創新性。疑問是:校園是否可以培養學生的新聞理想呢?那麼不管是校園裡的還是社會上的媒體人,你們的新聞理想是什麼呢?如果可以有,該如何培養?

以我從事校園媒體工作的經歷來說,我會將新聞理想建立在新聞媒體人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上。宣傳學校、關心學生生活、發現問題推動問題的解決······相應地,這些「使命感與責任感」在現實社會中可以實現嗎?個人社會閱歷較少,懇請各方知友們提供寶貴的經驗與感受。


新聞學在讀。

先說新聞理想嘿嘿嘿,如圖。

喜歡新聞編輯室,但這不代表不清楚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差距很大。

但題主問的,在校園裡培養新聞理想有沒有可能,我認為是有的。

大一至今都在校園媒體里做事情,有公眾號,出過報紙,正在參與一期雜誌的策劃。加入校園媒體其實是新聞系學生接觸新聞的開端,最容易也最應該是培養新聞理想的時候。我記得我剛剛進入我們校媒的時候,當時的負責人是一個非常有人格魅力的大三學長,第一天見面會就給我們講了很多關於新聞理想和新聞情懷的東西,包括真正的新聞是什麼樣的,我們應該做什麼樣的新聞,一個校園媒體應該關注什麼,我們怎麼樣去找到最合適的角度,等等。我覺得有這樣一個引路人可能是對於初學者非常重要的。在後來校媒遇到其他校園公眾號(以娛樂大眾為主,非新聞專業)的衝擊時,這位學長也依然起著主導作用,讓我們堅持自己的方向和新聞情懷,明確區分不同媒體的定位。

要說如何培養新聞理想,可能還是要回到現實中,如果能親眼看到一個報道從策劃準備到採訪寫作的過程里團隊每一個人的努力,並且看到它的確對現實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它有影響力,新聞讓事情回到了它本來的軌道上,這樣一個過程,往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參與者對新聞的態度。有時候新聞理想不是空想出來的,是在實踐里自然而然生長出來的。

同樣地,個人層面上看到一些南方周末或者國內的優秀的批判性報道,普利策新聞獎的獲獎報道,能從中感受到新聞本身的力量,也會引導新聞理想的養成。

我自己的新聞理想,其實是源於高中時候看的柴靜《看見》和白岩松水均益他們的書。

和題主一樣,我們的校園媒體也立足於關注學生生活,發現問題和尋求問題的解決,不過我們除了招新就沒怎麼宣傳過學校了,更多的時候我們都是在給學校「找事兒」,「挑刺兒」,我們更期待自己的這個「使命感責任感」建立在良性的輿論監督的角色上,把自己從學校和學生雙方中獨立出來,盡量做到客觀公正。既不替學校宣傳,也不完全幫學生吐槽。

至於新聞理想在現實中是否可以實現,我也沒有很多社會經驗,不能妄加猜測,但我覺得是可以實現的,只不過實現的程度可能沒有想像得那麼好,而且還會有很多不可預知的阻礙吧。
幫助弱勢群體 改變社會觀念


迷幻媒體。黨性媒體一邊背倚傳統媒體的招牌,不能放下身段做新聞;一邊由於流量績效而恰爛錢。這種標題多了去了,能寫出來的人怕是咪蒙都不敢惹。

原來這就是自詡的新聞人啊...

(懷揣新聞理想的同學建議都去實習一下,立馬給你磨滅)


追求真相,揭示真相,啟蒙大眾,掃除混沌和愚昧


謝邀回歸常識 放下偏見 就事論事 好好說話沒有三戰的話大概還需要個一百五十年吧

四年後來自問自答。

我已經很久沒做與新聞媒體相關的工作了。

特別是這次疫情影響,妖魔鬼怪彰顯,每天「草-泥-馬/太感動了」來回切換,yan-lun/zi-you話題甚至在某個夜晚突然被刷屏,但第二天仍然回歸平靜。

不說了,咱們國家還是被愛他的人民保護得很好。中國人民的吃苦耐勞、堅毅果敢,世界有目共睹。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