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過去了,小龍蝦的旺季又要來了。已經持續紅火了幾年的小龍蝦,今年還會繼續火嗎?


而除了小龍蝦之外,餐飲市場是否還有類似的爆款可以複製?



4月,食客們的味蕾和春天一起甦醒,又到了小龍蝦的季節。


過去幾年間,小龍蝦從籍籍無名,到迅速發展成爲風靡全國的“夜宵之王”。《2018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預測,目前,中國小龍蝦的需求總量約爲190萬噸,其中餐飲需求140萬噸、加工需求50萬噸,需求缺口近100萬噸。


是什麼將小龍蝦推到現在的位置?小龍蝦的爆款可複製嗎?


1

小龍蝦,登堂入室 


小龍蝦,又稱克氏原螯蝦,現在我們喫到的小龍蝦,可謂是完完全全的舶來品。


1927年,日本從美國引入小龍蝦,主要充作牛蛙的飼料使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小龍蝦又從日本引入中國,最早被投放在江蘇地區。


小龍蝦有着極其頑強的生命力和適應能力,可以在各種環境甚至是被污染的水體中存活。由於以上這些背景,小龍蝦在早期並不受歡迎,只作爲上不得檯面的廉價食材出現。


直到人們發現小龍蝦作爲農副產品的經濟價值。


2000年,湖北省潛江市一位叫做劉主權的農民抱着試試看的態度,買了300斤蝦苗投放在村裏棄耕的60畝低湖田中,“稻蝦輪作”的模式使水稻收割後的空置期也能產生一筆可觀收入,並引起當地農民效仿。


但這時小龍蝦還僅限於農村飯桌上的下酒菜,隨便蒸煮一下就能喫。


2003年,湖北省潛江市一位叫李代軍的餐飲小老闆的招牌菜“麻辣蝦仁”被同行山寨,因此只能開發新菜,把自己妻子私房菜“油燜仔雞”的做法嫁接到小龍蝦身上,做出了第一鍋“油燜大蝦”並廣受好評,潛江油燜大蝦的招牌就此打開。



而在另一邊的江蘇盱眙,做調料生意的許建忠配製出了一款十三香調料,被一個叫王學禮的小飯店老闆無心插柳地用在了小龍蝦的烹飪上,自此盱眙的十三香小龍蝦名氣不脛而走,2001年,盱眙舉辦了首屆龍蝦節。


那麼小龍蝦又是如何走向全國的呢?


小龍蝦在全國範圍的興起要數北京簋街,作爲北京最大的夜宵聚集地之一,小龍蝦真正在簋街引起話題是在2002年,由於市政改造,簋街大批商戶面臨拆遷,人氣驟減。


受盱眙龍蝦節的啓發,爲了招攬生意,作爲拆遷後僅存幾家大店之一的花家怡園提議,聯合簋街商戶舉辦一場小龍蝦節。這場活動不但挽救了簋街的生意,也讓麻小(麻辣小龍蝦)在簋街擁有了一席之地。


但此時的簋街,側重點依然在於麻小的“麻辣”,甚至可稱爲“無麻辣不夜生活”,至於小龍蝦還尚未形成絕對話語權。


△百度指數

小龍蝦的指數暴增出現在2013年中,

並達到週期性穩定


麻小的全民狂歡要算在2014年之後,奧運會、世界盃從專業體育賽事變成了全民的娛樂性活動,夏天傍晚尋一處大排檔,聚集三五好友,邊喝酒邊喫宵夜,聊天看節目成爲北京夜生活的常態,自帶社交屬性和全頻段覆蓋能力的麻小超越燒烤和火鍋,成爲夜宵的主力陣容。


△小龍蝦常與體育賽事、直播

以及烹飪內容相關聯


2

爲什麼是小龍蝦?


其實並非所有人都能get到小龍蝦的點,口味稱得上是好喫但不驚豔,殼厚肉少,喫起來麻煩不說,價格也並不算便宜,還有傳說中污染的風險。但它還是就這麼火了,黃燜雞、潮汕牛肉火鍋、饞嘴蛙等等網紅餐品一個個來了又走,只有小龍蝦屹立不倒。


爲什麼?


小龍蝦成爲“夜宵之王”,是有必然條件的,首先是社交屬性。


回頭想想小龍蝦全民普及的2014年前後,那是一個喝星巴克還要拍照發朋友圈的時代。以小龍蝦的“姿色”,醒目的紅色配上“成堆”的量級,視覺衝擊不言而喻,輕鬆就能成爲“深夜放毒”的佼佼者。



2014年,微信支付面世,微信月活用戶達5億,至2014年6月,微信的社交媒體使用率增長了26%,排在所有社交平臺的首位。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數據,2014年我國成年人手機閱讀羣體的微信閱讀使用頻率爲每天2次,人均每天微信閱讀時長超過40分鐘。


“放下手機,迴歸生活”的呼聲已經初見端倪,還記得聚餐時全體沒收手機,誰先拿手機誰買單的遊戲嗎?相信不少人都有所經歷。讓人騰不出手的小龍蝦則被當成了迴歸本我的一大利器,當這種說法隨着社交媒體傳播開來,小龍蝦就理所應當成了社交聚餐的最佳選擇。


其次,小龍蝦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四月至六月爲高峯,與餐飲大排檔和夜市高峯期重合,消費需求與生產力的契合進一步加強了小龍蝦的增長勢頭。


此外,小龍蝦的全民性和普適性也是不可忽視的條件。單就小龍蝦本身而言,沒有類似其他水產的腥味或者其他味道,因此給烹飪方法預留的發揮空間更大。盱眙十三香小龍蝦、潛江油燜大蝦、長沙口味蝦、北京麻小等等,總有一種口味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而從時間和場景上來講,小龍蝦的普適性也要更強,可堂食可外賣、可冷餐可熱食、可做正餐也可做休食……單從這一點上來講,就要優於夜宵的兩大品類——火鍋和燒烤。


水產強調鮮活,小龍蝦不僅在冷鏈運輸方面由於頑強的生命力可以損耗更低,通過工業化的生產也可以製成半成品和熟制加工品,以目前的工藝水平而言,對於風味影響微乎其微,這也使得小龍蝦可以在更廣泛的地方進行相對標準化的銷售。


資本的助推則是另一大因素。to C的網紅餐廳、外賣小龍蝦品牌層出不窮,而to B的供應鏈建設也受到資本和政策的雙重助力。


△2015年以來資本入局小龍蝦行業

△支持小龍蝦行業發展的行業標準及政策


3

再造一個“小龍蝦式爆品,

背後是中餐標準化難關


信良記首席執行官李劍曾表示,打造中餐爆品,簡單化、差異化和標準化是三個核心問題。對於消費者而言,就是八個字“物美價廉、簡單易得”。


說起來容易,背後則是所有中餐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中餐標準化和連鎖化。


《2019中國餐飲加盟行業白皮書》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餐飲收入3.96萬億元,2018年同比增長7.8%,突破4.2萬億餐飲業規模位列世界第二。但在連鎖化和集中化程度方面,我國餐飲業依然呈現小而散的特徵。



△圖片來源:《2019中國餐飲加盟行業白皮書》


中餐連鎖體系化建設薄弱,是影響規模化輸出品類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小龍蝦爲例,據美團點評統計,2017年僅7月,廣州市、上海市小龍蝦餐廳同比分別增加了2448家和1326家。


△2017年主要城市小龍蝦餐廳數量分佈


這其中連鎖品牌化經營的有多少呢?大概不會超過三位數。大部分是小龍蝦成爲爆品後才紛紛入局,也就是所謂追着錢走的經營方式。在中國農產品生產標準化程度不足的情況下,上游供應鏈很容易產生問題。


2017年7月,小龍蝦曾遭遇嚴重貨源危機,據媒體報道,小龍蝦價格漲了五成,銷量縮水,許多餐館紛紛轉向其他品類。


無獨有偶,紅極一時的潮汕牛肉火鍋也曾遭遇貨源危機。由於潮汕牛肉火鍋講究選用川貴地區的土黃牛肉,現宰現殺。在貨源有限、成本走高的情況下,許多商家在食材上走了岔路,品質的參差不齊導致潮汕牛肉火鍋高開低走,已經成爲“過氣網紅”。


要想再造一個“網紅”,除了對市場需求進行預判以外,標準化供應鏈和連鎖品牌輸出是繞不過的門檻。這也是爲何近年來中餐爆品多存在於種類而非品類,比如中餐近十年來最大的爆品——火鍋這一種類下,重慶麻辣火鍋、老北京涮羊肉、潮汕牛肉火鍋等等品類層出不窮,但少有能夠走出地域、在全國範圍內做到經久不衰的品牌出現。


也許小龍蝦還會繼續走紅三五年,但距離真正的“爆品”出現,還要走很遠很遠。


來源:零售老闆內參(ID:lslb168)

編輯 | 紅餐_朱斐


大家都在看(狂戳下圖)

↓↓↓


內容交流/轉載 | 微信:hongcw66
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