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丁對「潛意識」的發現,主要在於維護其「記憶」概念的核心地位。

(另外尚有二個也是由記憶發展出來的是「心智的語言」與「時間」)

而奧古斯丁「記憶」概念的思想進程則涉及其「知識論」的建立。

「知識論」是一門用來研究人類知識本質、起源和範圍的學問。

首先,奧古斯丁針對懷疑主義提出「我思」的有效性,作為其知識論的起點,表明知識的建立是可能的,為哲學的確定性打下基礎,更表明真正知識的來源就在思想裡。

奧古斯丁採取理性主義的立場,認為獲得知識並不需要藉由外在的經驗,只要對自明真理進行推演即可。

既然知識的建立是可能的,那知識從何而來?

經驗主義認為:人出生時心靈就像是一片白板,而所有的知識均來自於經驗,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討論並用「記憶」解決了經驗主義的「學習悖論」。

奧古斯丁認為,知識是記憶中的,而非獲得的。上帝在我們出生之前就已經將真理栽種在我們心裡,當我們提問並尋找真理的時候,上帝就將它們的光照給我們,這就是「神聖光照論」,而這原本即在我們心裡的真理就是「內在的老師」。

那「潛意識」跟「記憶」的關係呢?

奧古斯丁在《論三位一體》中提到:

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有對著各種事物的知識,但假如很久沒有想過,除非得到提醒,不然就不會想到,但這並不代表這知識就不存在,只是我們忘記了或不知道我們知道而已;若有人提醒,那我們就知道了,也就獲得了這個知識。如果被提醒了還不能知道,那就是陷入在心靈的盲目中,需要上帝的特別幫助來使其獲得真智慧。

因此,奧古斯丁的「潛意識」在其知識論中的位置,可如下表示:

 

                                                           「神聖光照」

奧古斯丁的知識論:「我思」─>「記憶」(潛意識)────>知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