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最大的節日:感恩節(Thanks Giving)的時候,若是在美國,肯定是一家人其樂融融一起團聚,黑五的血拚計劃盤一盤的時刻,但在中國,感恩節卻是一個父母教育孩子如何感恩的好機會。

感恩教育到底重不重要?當然重要!

它和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普法教育、性教育、生涯規劃教育等,都是家長繞不開的問題。

01

不懂感恩的孩子,

再優秀也沒用!

記得那個幾年前在機場弒母的留學生汪佳晶嗎?

留學多年,一朝歸國,面對前來接機的母親,他沒有充滿感激的上前擁抱她,而是拿出攜帶的兩把尖刀刺了母親九刀。

在日本留學的五年,這個24歲的大男生,生活費和學費靠的都是母親每月7000元的收入來支付。

即便這樣,也不見汪佳晶心疼母親掙錢不易,他花錢一向大手大腳,每年的學費和日常開支高達四十萬元,經常呼朋喚友去一些高檔區域消費,每次消費更是逾萬元。

就是這樣一個兒子,汪媽媽還是傾盡所有想給他最好的,兒子一伸手,她就四處籌錢給兒子寄過去。

本該是自食其力的年紀,汪佳晶心安理得的享受著母親提供的物質生活,當母親再也拿不出錢時,他也沒有體諒母親的不易,滿懷著對母親的怨恨,持刀相向,發泄自己的不滿。

被捕之後,記者去採訪他,說起持刀刺母親的事,他輕描淡寫地說:「我就是覺得母親是在騙我,不是沒有錢。我很氣憤,就一下子爆發出來了。。。。。。」

不知道感恩的孩子,即便父母為他付出的再多,在他的眼裡,也不過是常態,一旦這種常態被打破,心中的怨恨就會吞噬他。

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那根名為「愛」的繩子,在怨恨的侵蝕下,時刻處在崩潰的邊緣。

莎士比亞在他的《李爾王》中寫道: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齒更能噬痛人心。

世間的孩子,成人的第一步就應該是明白父母的不易,感恩他們的付出。

不懂感恩的孩子,再優秀也沒有用,只是個「優秀」的白眼狼。

02

讓孩子懂得感恩,

不需要煽情,更不需要「表演」。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則泰國的扎心廣告,講的是一個小學的老師,每天把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母親帶到教室,後來老師的母親突然走失了,他心急如焚滿處地找。這一幕恰巧被學生們看到了,學生們紛紛加入尋找老人的隊伍。

看著滿校園跑來跑去找老人的孩子們,家長們看呆了。他們實在想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會對陌生人有著這樣一份「擔心」。

但是仔細想想仔細想想,如果自己心裡尊敬的老師,日復一日對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怎麼可能不受影響?

他們看在眼裡,也都記在心裡。

看到老師的緊張,他們心裡可能也想到如果失去父母自己該怎麼辦?

會害怕,會不舍,會知道珍惜,會開始感恩。

所以你會看到視頻中,有的孩子走過去和爸媽「緊緊握手」,有的突然去「擁抱」媽媽。

有的孩子跟母親說:「要是我長大了,我一定會給媽媽開車。」

老師對孩子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他們模仿老師,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愛與感恩,完全是發自內心的。

早在前些年,一些中小學的學校里蔓延著所謂的「感恩教育」。

某些小學辦感恩演講會,有的孩子紛紛向家長下跪、認錯、痛哭。

山東一小學辦感恩演講會,百名學生下跪痛哭

某些幼兒園舉辦孩子為家長敬茶儀式,家長被感動的稀里糊塗。

某小學舉辦孩子為家長洗腳的感恩教育活動,家長又被感動的稀里糊塗.....

身為家長的我們有沒有想過,這份深深的感動,是建立在對孩子的不平等待遇上的,如果不是老師統一要求孩子這樣那樣,我們還會這麼感動嗎?

我們趁著孩子懵懂未開,不知道「下跪」意味著什麼,在這一刻也完全沒有反抗意志,去讓他在集體中表演這些舉動,以期望孩子能從此學會感恩,這樣真的有用嗎?

曾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句話,算是對學校這種打雞血式的感恩教育最好的批判:

洗腳、下跪、認錯等等形式的感恩教育最大的問題在於『強迫感恩』和『感動自己』。學生內心還沒有產生情感根基,就強迫學生做出報恩的行為,本質上是希望『速成』,用最快速的方式打造一批『孝子孝女』。但所有人心裡都清楚,速成的感恩教育必然難以長久,難以真正達到『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效果。」

03

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

給與比得到,更容易收穫快樂

在美國,老師和家長在做感恩教育(Gratitute)時會注重兩方面的內容: 感謝Thanks和給予(Give),他們不僅要讓孩子從小懂得感恩別人的付出,也要學著去回饋,去給予。

比如,美國小學常常會有志願者到教室來幫忙,這些志願者有些來自鄰近的高中,有的是社區大學的學生,還有一些是熱心的家長。每個志願者的離開,全班同學都會為Ta寫卡片,並用班級基金買一個禮物送給Ta。

比如,我了解到的一個新聞,說美國的一個媽媽每天給自己的孩子做午飯便當時都會放一個小紙條,上面寫著:"Thank you Ethan for finishing your breakfast on time", 感謝Ethan今天按時吃完早餐。

美國人對孩子的感恩教育,可以說是融入到生活的每個細節,看似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其實背後是愛的體現。

而我們常常講究「知恩圖報」,在這種邏輯下,父母有權要求孩子回報自己的養育之恩:

「媽媽為了你,每天要不停的做家務,因此你一定要考個好成績來報答我」;「爸爸努力賺錢,不得不單身去外地工作,你一定要考個好大學,這樣才能對得起爸爸的付出」 ......

在美國父母和老師看來,通過幫助別人,孩子學會把自身擁有、而別人所缺少的那部分遞給別人,而我們卻只要求孩子回報自己。

對孩子在「給與」的感恩教育上,家長應該看得更長遠一些。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的:「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所以感恩教育不僅僅要教會孩子說"謝謝",還應讓孩子打心底里理解感恩,將感恩成為一種習慣,傳遞下去,這才是「給與」最好的註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