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這是三國演義的說法。三國志記載的是,孫策去世的時候,顧命大臣只有一個:張昭。沒周瑜什麼事情。內外事都是張昭。但張昭這個人很擰巴。

該怎樣評價張昭呢?張昭這個人實在是不好說,甚至有的時候看他的人格都有些衝突,《三國演義》裡面對張昭的描寫也並不是完全的醜化與杜撰。

先看看張昭這個人吧

張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比孫策大19歲。年少知名,為陶謙所推崇,與王朗關係不錯,極富才氣,擅長隸書。東漢末年避亂江南。孫策創業,張昭跟隨孫策鞍前馬後,出謀劃策,為孫策敬重。

顧命大臣,卻沒拜相

張昭在孫策在世時,就已經德高望重,孫策還與其登堂拜母。大小之事,一概委任。甚至將其比喻成了自己的管仲。孫策臨終將孫權託付於張昭一人(沒有什麼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孫策去世之後,張昭率領百官參見孫權,為孫權穩固統治,創立了和諧的基礎。就是這樣一位肱骨之臣,在孫邵去世後,百官舉薦張昭為相,結果被孫權以脾氣剛直不適合而壓下去了,改用顧雍為相。

脾氣火爆卻主和

在赤壁之戰之前,張昭以:曹操以朝廷為名義,如果我們抵抗就是名不正言不順,況且曹操實力太大,江東不要抵抗了,投降算了。不知道張昭是怎麼想的,張昭是孫策創業的夥伴啊,是顧命大臣啊,別人都可以投降,張昭怎麼可以輕言投降呢?死後怎麼好意思見孫策。

在孫吳內部脾氣火爆,遇到外人就慫了,看來張昭實在不合適為相。

身為謀臣,力主內部和諧,卻非議魯肅

孫權繼位之後,張昭一直在朝中輔政,充當謀士。按理說,這個職位應該人品貴重,知人善任。其實,張昭自己認為自己做到了,很多時候不給孫權面子,據理力爭。但是在面對魯肅的時候,張昭認為魯肅謙下不足,以「年少粗疏,未可用」為理由,力主不用魯肅。還好孫權沒有採納張昭的意見。不得不說孫權確實厲害。

見慣了大陣仗,卻十分膽小

在《三國志·甘寧傳》中,在討論進攻黃祖的時候,張昭阻攔道:吳下業業,若軍果行,恐必致亂。甘寧對張昭做了如下評價:國家以蕭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憂亂,奚以希慕古人乎?甘寧真是武將啊,說話直來直去,孫吳以蕭何看待張昭,你張昭卻不稱職。還好,孫吳有孫權在。孫權對甘寧說:興霸(甘寧),今年行討,如此酒矣,決以付卿。卿但當勉建方略,令必克祖(黃祖),則卿之功,何嫌張長史之言乎。孫權真是知人善任啊,生子當如孫仲謀,果然不錯。

我就一直懷疑張昭是怎樣得到戰神孫策的賞識的呢?這麼一個膽小怕事,畏首畏尾的人,怎能入得了孫策的法眼的呢?

張昭去世是81歲,薄葬。

【歡迎點贊評論,關注東東歷史,一起聊聊歷史中的那些事】


外事不決問局座,內事不決問馬嘟嘟,幾事不決問老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