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邻居来谢谢我推荐她看《亲子天下》,因为她在上一期的主题「分享」上找到了支持她教养的理论。

 

原来她有一双儿女,年龄相近,常为玩具而争吵,她婆婆就说:「为什么不多买一个?一人一个就不会吵了,家里又不是没有钱!」她一直觉得分享很重要,不应该图耳朵清净而纵容孩子,现在她知道她的坚持是对的。

 

但是在离去前,她问我:「为什么以前的孩子不需要教就自然会分享,而现在的孩子教了也不会?」这问题让我开始思索。

 

以前人家孩子多,一般都有五个左右,当然不可能每个孩子都买玩具。但是那时虽然物资缺乏,民风却很淳厚,大家都逃过难,都吃过苦,都知道生活的不易,不论谁家有什么好吃的,都会分送给邻居朋友,量不多,但是都有。即使是端午节,家家都包了粽子,母亲还是会叫我们拿几个送给邻居,顺便教我们说话的礼貌。

 

我妈会说,去到别人家要说:「这几个粽子请陈妈妈笑纳,尝尝福州粽子的味道。」这时陈妈妈也会赶忙剪几个粽子叫我带回家:「跟你妈妈说,陈妈妈手不巧,包的不及你妈妈的好看,尝几个我们湖州粽子,不要见笑。」过年蒸年糕也是如此。

 

不知不觉中,我们学会了分享及礼貌,尤其到家境不如我们的邻居时,说话更要小心,不能伤人的自尊心。所以早在国文课教「嗟来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之前,我便从母亲嘴里听到这个故事了。

 

要孩子分享最重要的是让他体会到分享的快乐。有一次,我父亲下班回家,经过物资局,看见在拍卖没收的物资,其中有三花牌奶水,他一时兴起,便买了一打回家,做冰淇淋给我们吃,我父亲在南洋长大,家中佣人常做冰淇淋,所以他会做。

 

那一天我们全部都放下功课来看父亲做这个连台北都不常见的东西(当时台北只有白熊冰淇淋店),好不容易等到深夜,冰淇淋打好,可以吃时,我母亲拿出汤碗,满满盛了几碗叫我跟妹妹分送给邻居。我们心中都非常不舍,自己吃都不够,怎么还要送别人?但是不敢多话,走在路上不免偷舐几口。

 

等到了邻居家,看到他们孩子雀跃和感激的神情时,我真的感到施比受更有福,在当下,我也愿少吃一口,分给他们吃。这种感受很深刻,它影响我后来对珍品的看法,也能了解文革时为什么「有鸡大家吃,才能大家有鸡吃」,人必须互相帮忙才有未来。

 

西洋谚语有句话:「人一生仰赖三个朋友的陪伴:第一个朋友是财富,只要有钱,财富便陪伴你;第二个朋友是亲人,但是亲人只能陪伴你到坟墓门口,他必须离你而去;第三个是善行,只有名誉在你进入坟墓后还一直陪伴著你。」许多人做善事不是为名,但是这个名却跟著他长长久久不消失,如陈树菊或陈绸阿嬷。

 

孩子若能从小体会到真正的快乐是别人因你而快乐时,他便会自动分享。

 

我们需要增加孩子这种体会的机会。

 

作者:洪兰

家乐学线上家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