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如是金融研究院 

作者:朱振鑫、李暢

2019年初,我的老家萊蕪一不小心登上了頭條,這個山東最小的地級市正式被省會濟南“併購”。大家知道,在中國調整行政區劃是一件非常謹慎的事。幾乎每個地方都有區劃調整的傳言,有的是說要升直轄市,有的是說要合併,但這麼多年幾乎沒有一個成爲現實。

原因很簡單,任何行政區劃調整都是一個浩大的系統性工程,光是把所有機構的門牌更換就是一個不小的“菜單成本”。

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這次傳言終於變成了現實?

無非是覺得這麼幹的收益超過了所付出的成本。過去有很多小城市被獨立設市,是因爲那時要鼓勵工業發展,獨立決策更有助於提高生產效率,比如1992年萊蕪從泰安獨立出來就是爲了支持鋼鐵行業發展。

但現在,隨着地方資源的消耗,傳統工業的衰落,這些功能型城市已經越來越難支撐一個城市的責任,獨立設市不如向大城市靠攏。而對於像濟南這樣的二線城市來說,也必須把自己做大做強,否則也會在搶人大戰中被淘汰。

中國的城市格局也許正站在一個時代的拐點,過去是主動分散的中小城鎮化,未來可能是被動集中的大城市化。從客觀來看,城鎮化的思路不得不變,一邊是大城市怎麼限都限不住的房價,京滬深房價幾乎全球最高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另一邊是部分小城市怎麼託都託不住的需求,萊蕪被併購絕不是個案,鶴崗房價出現白菜價也不是偶然,城市分化的壓力越來越大。

從主觀來看,發改委那個看似不經意的文件已經透露出一個重要的信息,城鎮化的思路已經在進行方向性的調整:對中小城市,第一次提出了“收縮型城市”,對大城市,第一次提出超大城市“大幅增加落戶規模”,這可能徹底改變中國的城市格局。

1

現實骨感:

從26個收縮型城市看城市收縮四大症結

收縮型城市,已經成爲一種普遍的現象。但目前還沒有官方認定的定義,國內研究一般把人口持續淨流出3年及3年以上的城市認爲是收縮型城市。我們根據2014-2017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鑑的各城市人口數量(以294個地級市作爲樣本),發現共有26個城市出現連續3年的人口淨流出。

從這些城市的分佈上來看,四川有巴中、內江和廣元市三個城市,內蒙古有通遼一個城市,陝西有安康一個城市,其餘的21個城市都集中在東三省,其中,黑龍江8個,吉林7個,遼寧6個。

當然還有一些城市雖然不是每年都出現人口流失,但總體上來看人口仍然成淨流出趨勢,比如大慶、佳木斯、烏蘭察布、克拉瑪依、玉門、大同、呂梁等等。

圖1:近3年人口持續流出的收縮型城市

*注:人口流失率=近3年流出人口/2014年基期人口數量,部分城市未公佈2018年GDP數據,因此統一採用2017年GDP總量及增速。

*數據來源:中國城市統計年鑑2014-2017,WIND,如是金融研究院整理

人口收縮必然導致經濟收縮。從經濟總量上來看,規模超過2000億以上的只有吉林市1個,規模在1000億以上的有綏化、齊齊哈爾、松原、錦州、鞍山、通遼6個,其餘19個城市經濟總量都在1000億以下。從經濟增速上來看,除了巴中、廣元、內江、安康、鶴崗(基數低)以外,其餘城市的實際GDP增速均低於全國GDP增速水平,通化市甚至出現實質上的負增長。

從城市收縮的原因來看:巴中、廣元地處川北秦巴山區,交通不便,土地貧瘠,因而經濟發展落後。安康位於陝南地區,處在秦巴山區北側,由於山區衆多,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總量在陝西排名倒數第四。內江比較特殊,雖然地理位置較好,但是由於產業發展定位反覆(從發展糖業到輕工業,再到發展建設建材、儀表工業,最後又回到發展糖業)、戰略地位模糊(地處成都重慶中間,定位不清晰,成渝輻射範圍又較小),導致經濟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而東北地區的城市衰落反映了傳統老工業基地由於資源枯竭、產業變遷導致經濟發展停滯,人口流出的困局。

具體來說,收縮性城市可分爲以下四大類:

(一)資源枯竭型城市

對於東北大部分資源型城市來說,資源枯竭對經濟發展的打擊是致命的。煤炭、石油、森林等資源的枯竭導致傳統支柱型產業無法支撐城市經濟發展,城市人口淨流出嚴重,房地產需求不振。鶴崗、雞西、雙鴨山、七臺河、伊春、大慶、阜新等城市都屬於典型的資源枯竭型收縮城市。在東北以外,也有像甘肅玉門、山西呂梁這樣的城市,雖然曾經輝煌一時,但現在都面臨着資源枯竭後城市發展之困。

鶴崗:煤都的隕落。鶴崗曾是國家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鶴崗礦區曾是年產千萬噸以上的大型煤礦產區,自1949年以來帶動了超過十萬人次的就業。但90年代以來,鶴崗的煤炭幾乎宣告枯竭。鶴崗唯一的大型企業龍煤鶴崗礦業公司,2014年的煤炭產量只有龍頭企業神華集團的10%,負債累累。低迷的房價是當地經濟衰退的反映。2017年鶴崗實現GDP282.9億元,即使在東北也排名倒數第四。人口大規模流出,城市老齡化嚴重,甚至出現給警察“送房送車”留住年輕人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舉措。2017年鶴崗人口100.9萬人,與十年前相比人口淨流出率達到4.7%,再加上出生率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城市收縮成爲不可避免的結果。

除鶴崗外,雞西、雙鴨山、七臺河四大國有煤礦都面臨這樣的尷尬境況。現存33個主要礦井已有16個枯竭,被國家批准破產。由於富礦數量日益減少,礦井越鑽越深入,煤礦開採成本也在不斷升高。

鶴崗煤炭開採成本約125元/噸,阜新煤炭開採成本達到118元/噸。雞西這座“百年煤城”,2013-2015年GDP持續負增長,2016-2017年GDP增速也沒有超過1%,經濟發展堪憂。還有遼寧阜新,“一五”時期國家156個重點項目有4個能源項目在阜新,但從1991年開始,阜新的礦產資源枯竭變的嚴重,到2000年,地表沉陷問題給阜新造成的直接與間接損失超過15億元。2001年開始,東樑礦、海州礦等重點煤礦相繼破產,2014-2016年出現GDP連續3年負增長的斷崖式下跌。

伊春:林業基地的發展之困。伊春地處小興安嶺腹地,是我國森林工業的長子,也是我國重要的國有林區和開發最早的森林工業基地,素有“紅松故鄉”之稱。

1948年起,伊春開始大規模開發建設,60年來爲國家提供優質木材2.4億立方米,貢獻稅金和育林基金等300餘億元。在木材開發的繁榮期,也提供了很多的就業崗位。但由於長期的過量採伐,目前可採林木資源已近枯竭,森工企業危困。2013年,伊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砍伐,着力產業轉型,但也造成人口、經濟、社會等多個方面出現了收縮現象。2017年伊春實現GDP267億元,在黑龍江省墊底。人口約110萬人,與2000年相比,15年間減少了10萬人,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達到20%,城市收縮情況愈發嚴重。

圖2:黑龍江伊春的街道冷清

*圖片來源:龍瀛《中國城市進入急速收縮的時代,一些註定將走向破敗》/陳榮輝攝

玉門:石油基地的衰敗。甘肅玉門曾經是中國的石油重鎮,玉門油田被譽爲“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玉門市的產業體系也緊緊圍繞着油田展開。1959年,玉門油田的年原油總產量超140萬噸,約佔到了全國油氣產量的近5成,在最繁榮的時候,居民都以在石油管理局上班爲榮,常住人口在20世紀末達到18.5萬人。但是,資源城市的弊端也在玉門身上顯現出來,曾經年產上百萬噸的玉門油田,逐漸下降到了僅有40萬噸,石油儲量已經漸漸消耗完畢。

玉門政府搬遷到新城區後,老城區的人口由原來的13萬人到最後只剩下2萬人,儼然已成爲空城。到2017年,玉門常住人口也只剩下16.6萬人,流失了10%左右,城市收縮十分明顯。58同城數據顯示,現在玉門有78平的房子只需13萬元,單價低至1700元左右。也有新聞稱曾經老玉門只需2000元就可買下一套70平的房子。除玉門外,大慶、克拉瑪依等石油資源型城市也都在面臨發展後半場的轉型之困。

(二)產業變遷型城市

20世紀90年代以前,以鋼鐵產業爲代表的傳統製造業曾經有過一段令人難忘的高盈利快速發展時期。但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2008年之後,傳統製造業發展趨勢出現逆轉,產能過剩問題突出,需求疲軟,導致產品價格持續下行。

製造業從業人數也從2012年開始呈現常態化下降。東北老工業基地城市面臨的產業結構性弊端開始凸顯,一些以重化工業爲支柱的城市無法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再加上國有經濟比重過高,體制轉換有遲滯且成本較高,不得不面臨產業衰退和人口外流的雙重危機。

鞍山:不能承受的鋼鐵之重。鞍山是我國重要的鋼鐵基地,被譽爲“鋼都”。“新中國鋼鐵工業從這裏開始”,是對鞍鋼最好的詮釋。上世紀50年代,鞍鋼正值意氣風發的時代,僅復工四年累計年產量就達到全國64%。1978年,鞍山GDP還在全國前20名以內。

但很快,由於生產結構過於單一,世界鋼鐵競爭越發激烈,鋼鐵工業的沒落導致了鞍山經濟的衰退。2015年以來,因爲鋼鐵產業整體業績不佳,鞍鋼在崗工人工資也開始連年下滑,據新聞報道,普通員工工資甚至縮水了50%以上。

2016年鞍鋼員工減少了近千人,卻只招聘了18名應屆生。越來越多的職工選擇回到家鄉或南下創業,鞍山常住人口從2010年的365萬人下降到2017年的359萬人,GDP排名也掉到了全國100名開外,成爲了一座收縮型城市。

本溪也是以鋼鐵、化學工業爲主的綜合性工業城市。在1949年初,鞍山、本溪、撫順甚至成爲全國9個直轄市之一,雖然很快被取消,但足見當時這些東北老工業基地城市的分量。本溪鋼鐵公司始建於1905年,是我國曆史最爲悠久的鋼鐵工業企業之一。但由於一家獨大,同樣面臨鋼鐵產業衰退帶來的結構性危機。

城市第三產業結構也很單一,加工型企業,物流倉儲型企業,信息產業方面都非常薄弱。2016年,本溪GDP同比斷崖式下跌了34%,經濟體量下降到不足千萬,在遼寧省排名倒數第五,十年人口流失率超過5%。

(三)地理偏遠型城市

地理區位對城市的發展有決定性影響,靠近港口、運河、鐵路的城市便於對外往來互通;位於大城市羣的城市受益於區域協同發展效應;資源豐富的城市可依託資源發展特色產業等等。

但也有一些城市既不是交通樞紐,又遠離大城市羣,本身又缺乏資源支撐,在城鎮化的浪潮中,對人口的吸引力最弱。比如內蒙古呼倫貝爾、黑龍江齊齊哈爾等城市,四川的巴中和廣元上榜也是因爲地理偏遠,交通不便導致的。

以前巴中坐汽車去成都要12個小時,現在有了高速公路和動車會方便一些,但走成巴高速也要4個多小時。如果坐火車的話,需要先坐2個小時車程的汽車到閬中站,再坐動車到成都也要3個小時,如果坐普通火車總共需要6-7個小時。

圖3:從巴中到成都至少需要中轉1次汽車、1次火車

*圖片來源:百度地圖,如是金融研究院

齊齊哈爾位於黑龍江西部,北緯45至48度,從地圖上看接近中國的最北角。東臨大慶市和綏化市,南接吉林省白城市,西靠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北與黑河市、大興安嶺地區接壤。

可以發現,齊齊哈爾與周邊臨近城市都屬於收縮城市,當地所處的城市羣整體實力弱,再加上冬季寒冷漫長,在鐵路網的完善程度上也不及位於黑龍江中部的哈爾濱方便。從齊齊哈爾到哈爾濱坐動車最快要1小時40分鐘,如果坐普通列車的話要4個小時左右。從2010年開始,齊齊哈爾就出現明顯的人口淨流出,截止2017年已經累計流失38萬人口。

在臨近齊齊哈爾的呼倫貝爾市,有一個縣級市根河,地處北緯50度至52度,是中國緯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根河市是中國最冷的城市之一,年平均氣溫-5.3℃,歷史極端低溫-58℃,年封凍期210天以上,有“中國冷極”之稱。如果去哈爾濱的話,至少需要中轉2次火車,時間需要13-14小時。由於地處偏遠,氣候寒冷,交通不便,也成爲了一個典型的收縮城市。從2014-2017年人口流失率達到8%。

圖4:從地圖上看根河和齊齊哈爾比較接近中國最北角

*圖片來源:公開資料,如是金融研究院

(四)被動虹吸型城市

由於大城市對周邊城市存在虹吸效應,使周邊城市人口不斷向核心城市湧入。比如北京周邊的高碑店,2008年的時候人口還有近60萬人,到現在只剩下54萬人左右,流出率達到10%。北京的虹吸效應強大源於與區域發展差距懸殊,城市羣協同效應不強,長三角、珠三角這方面的問題比較小。

隨着都市圈和大城市羣建設的不斷推進,大城市周邊城市將同時承接虹吸效應和溢出效應。中心城市的人口、產業有望向周邊中小城市溢出,位於城市羣內部的城市來說,也許並不需要過於擔心,但承接中心城市的人口遷出和產業轉移能力是發展的關鍵。

圖5:中國城市羣空間分佈示意圖

*圖片來源:如是金融研究院

人口流出的同時,收縮城市面積持續擴張導致城市資源錯配。過去城市的發展思路基本都是擴張再擴張,沒有認識到“小而美”的重要性。導致的一個現象是部分城市人口在下降,面積卻在擴大,城市人口密度不斷下降。

比如大慶,與90年代相比,2015年的人口密度下降了32%左右。再比如吉林市,2010-2017年戶籍人口減少了19萬,建成區面積卻增加了23平方公里,導致人口密度下降了4.3%。這種情況這意味着,人少了,但城市建設的設施相對更多,一定程度出現資源錯配的情況,土地資源配置效率降低,公共服務本來就無法獲得更優質的資源,現在利用率更加低下。

當下中國城市需要步入、也正在步入土地資源高效利用和城市精緻發展階段。城市發展需要更加緊湊,這也是提出中小城市容許收縮,瘦身強體的一個重要原因。

2

歷史經驗:全球六個典型的“收縮型城市”

收縮城市不僅發生在中國,實際上,國際上收縮城市的概念由來已久。20世紀上半葉,英國的一些老工業城市,像利物浦、謝菲爾德就已經出現了人口收縮的苗頭。二戰後,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也加入了收縮的行列。

有研究表明,2000-2012年的時候全球有20%屬於收縮城市,美國的收縮城市數量最多,其次是德國、法國、英國和中國。2013-2017年,世紀收縮城市數量排名變爲:中國、美國、德國、英國、巴西、日本、南非。這說明,收縮城市在世界範圍內是一個普遍現象,但中國收縮城市數量快速增加的問題必須正視。

(一)德國萊比錫:政治變革引發的鉅變

萊比錫位於德國中部,從工業化開始,以印刷業爲主導產業快速發展,人口也進入快速增長期。1933年人口達到71.3萬的歷史最高水平,併成爲德國第四大城市。

萊比錫的人口轉折點從1938年開始,“水晶之夜”不僅是猶太人的噩夢,也使萊比錫喪失了大量知識分子。1949年德國分裂,作爲民主德國的一部分,萊比錫的經濟制度與社會結構受到巨大沖擊,許多全國性的銀行總部和政府機構遷移到聯邦德國。

以至於上世紀50年代,萊比錫人口持續流失,遷移西德的人口源源不斷,即使是柏林牆限制了人口的外遷,然而1951年到1989年,萊比錫的遷出人口達到5.8萬。1990年德國統一,萊比錫卻因此遭了殃,被限制遷移的德國人口開始持續地向西部遷移,從1989年至1998年,萊比錫人口減少總計10萬人,佔其總人口的20%。

(二)英國利物浦:最大港口城市的沒落

利物浦不止以足球隊聞名,也是著名的港口城市。在19世紀初期,貿易額佔據世界貿易總量的40%,並迅速發展成爲當時英國地第二大城市。利物浦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了愛爾蘭人等來自歐洲其他國家城市的大量移民,1931年,利物浦的人口達到85.6萬人的歷史巔峯。

人口的轉折點開始於上世紀中期,起因是淤積的泥沙堵塞了航道,清除泥沙的成本又非常高,相當於再建一個新港,新興的大規模遠洋運輸業務就轉移到了英格蘭南部的其他城市。再加上集裝箱技術的發展,使利物浦的船塢和傳統製造業急劇衰落,失業率開始上升。

去工業化徹底動搖了利物浦的港口經濟的工業基礎,許多製造業關閉或者遷移,人口開始向外圍遷出。截至2008年底,與1931年的歷史人口峯值相比,現在利物浦人口數量爲43.5萬人。人口減少幅度達49%。

(三)日本函館市:去工業化時代的衰退

上世紀70年代,去工業化浪潮同樣席捲了日本。和利物浦類似的,日本的一個港口城市函館也沒有倖免於難。函館市位於北海道南部,主要產業爲航運業、漁業等,後來發展成很重要的運輸和貿易港口。20世紀後半葉以來,隨着噴氣式飛機、陸運等交通方式發展,函館的海運受到很大影響。

20世紀70年代,日本進行的去工業化經濟轉型和交通方式的變革,函館的船業失去了經濟競爭力,西部沿海地區開始流失大量人口。1977年,根據國際公約,漁業用地被縮減了200海里,進一步抑制了漁業的發展。

造船和漁業的衰落導致經濟的衰退,十年製造業從業人數減少了一半。原本發達的西部地區出現大量的荒地、空地。自1980年以來,函館的總人口流失了20%,但是老年人的比例翻了三倍。到2030年,預計老齡化率將達到33%。

(四)美國底特律:從“汽車之都”到“破產城市”

底特律在2013年的破產令人唏噓,這座聞名世界的“汽車之都”就此隕落。在鼎盛時期,底特律一年的汽車產量就佔到了全世界的90%,福特、通用等大型汽車工廠總部都聚集在此。到1950年,底特律人口達到180萬人,躋身爲美國第四大城市。

然而1970年代以後,美國汽車工業受到其他國家汽車行業衝擊和石油危機的重創,製造業國際競爭力下降,三大汽車公司逐漸落後於日本、歐洲廠商乃至新興韓國廠商,加劇了底特律的衰敗。

支柱產業的衰落導致精英人口外流,稅基萎縮,服務業受創,暴力犯罪頻發,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陷於癱瘓,城市一片衰敗。2010年底特律的人口僅有70萬左右,比1950年曆史最高水平下降了超過60%。最終2013年,經歷了痛苦的衰退之後,這座曾經風光無限的汽車城正式宣告破產。

圖6:在底特律隨處可見大量的空置房屋

*圖片來源:人民網

(五)美國匹茲堡:一代“剛都”的落幕

如鞍山之於中國,匹茲堡是美國的“剛都”。19世紀80年代時,匹茲堡已發展成爲美國最大的鋼鐵基地,其鋼鐵產值佔美國當時鋼鐵產值的近2/3。二戰給匹茲堡帶來了鋼鐵工業發展的“黃金時代”,城市也聚集了大量人口,1969年人口最高峯時期超過276萬。

但1970年以來,美國的經濟蕭條斬殺了匹茲堡的鋼鐵產業,1978年,擁有100餘年歷史的瓊斯勞克林鋼鐵公司在匹茲堡的工廠倒閉,1.75萬名工人失業。此後5年間,匹茲堡鋼鐵工業崗位消失了超過10萬個。大規模發展鋼鐵業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不得不開始考慮償還。經濟水平和宜居程度的下降使得匹茲堡開始了持續20年的人口流出。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顯示,市區居民較1950年減少了55%,人口與歷史最高水平相差近30萬。

(六)芬蘭列克薩:森林業衰落後的收縮

位於芬蘭東部的列克薩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從19世紀開始就對樹木進行採伐、加工和出口,發展相關產業,成爲芬蘭有名的林業城市。在20世紀初,森林業曾爲列克薩提供了近9000個就業崗位,在所有行業中位居第一。人口也持續增長,並於20世紀50年代達到頂峯。

但是隨着樹木的減少,對森林資源進行粗加工的單一利用方式的弊端愈加凸顯,林業作爲列克薩的支柱產業受到衝擊,產值大幅下降。到2006年,林業提供的就業崗位下降到不到1000個,還不如服務業和製造業。列克薩的人口開始明顯的流出,在1959-2010年間,列克薩的人口收縮了52.6%。

圖7:列克薩支柱產業森林業產值下滑造成提供崗位迅速減少

*圖片來源:《Changing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Meansto Counter Decline in aPeripheral City in Finland》

圖8:列克薩風景優美但人煙稀少

*圖片來源:公開資料

總體上,國際上發生城市收縮的原因主要在於:

一是全球經濟變遷所伴隨的去工業化、產業轉型的過程,原有的老工業基地難以在國際競爭中找回失去的地位,出現工作崗位減少,失業率上升的現象,由此造成人口流失。

二是產業結構單一資源型城市,一旦資源枯竭會造成城市整體經濟衰退。

三是政治變化、社會動盪造成的人口流失,比如東歐國家社會主義制度的瓦解等其他影響因素使意識形態發生變化,造成經濟結構鉅變。

四是長期的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齡化等結構性問題,新生人口無法填補老齡化和勞動力人口流失,造成城市收縮。

3

未來突圍:

一個城市避免收縮的四種出路

中小城市人口總量小並不代表沒有發展空間,因爲判斷一個城市綜合實力最終還是看人均GDP,人口少也不見得是劣勢。

我們發現,綜合實力較強的中小城市城市往往擁有自己的經濟特色,符合產業結構升級的方向,也能夠擺脫城市收縮的命運。這說明對於廣大中小城市來說,“小而美”比盲目追求擴張更有可能避免走向消亡。

即將收縮的城市應該如何應對?從國際經驗來看,一個方向是尋找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重塑城市形象。比如德國萊比錫,通過引進寶馬、保時捷建立工廠,德國郵政、亞馬遜建立物流集散中心,以求向新興工業轉型。並重新將城市定義爲貿易、展會和文化之城,通過各類音樂節增加城市吸引力、促進旅遊業的發展;美國工業城市克利夫蘭大力推動交通工程、濱道工程的建設,同時政府對增長相關的項目進行刺激性投資,在中心城區復興高端零售業、商務辦公、建立高檔社區。

另一個方向是接受城市收縮的現狀,盡力讓城市各部分健康協調運行。比如美國楊斯敦,通過將大量荒置土地轉化爲綠地空間,將原有工廠改造成工業藝術中心等措施,在收縮的過程中實現城市環境的治理,打造具有活力的城市中心;日本的富山市則致力於發展緊湊型城市,重建以“富山輕軌”爲重點的公共交通網,將城市整體劃分爲14各地區生活圈並激活中心市區的產業和商業,方便市民生活。

中國也有不少中小城市逆襲的成功案例:

以生態環境爲特色,例如三亞。國內擁有海灣、沙灘類似景觀資源的海濱城市也不少,但三亞的生態環境可以說是最優越的。大連冬季寒冷,宜居海岸線較短,三亞作爲“東方夏威夷”,全年無冬,海岸線蜿蜒漫長;北海城市配套十分落後且交通不便,居住舒適度差。三亞各種高級酒店林立,擁有國際機場,是海南接待國際遊客數量最多的城市;廈門的海濱資源也比較豐富,但相比之下三亞藍天碧海、椰風沙灘的熱帶風情更加獨特。

在海南島內來看,三亞是旅遊資源也是最優越的城市,旅遊收入都遠高於島內其他城市。三亞現在常住人口在76萬人左右,十年間增加了11萬人,增長了38%。GDP增速連續四年超過省會海口。立足於特色旅遊業發展,三亞的目標是下一個邁阿密,城市未來發展仍充滿活力。

以科技創新爲特色,例如崑山。崑山最早被人熟知是因爲外資企業的聚集地。作爲江蘇距離上海最近的城市,崑山成爲吸引外資的前沿,也是最早擁有中外合資企業的大陸城市。而在經歷了“農轉工”、“內轉外”兩次跨越後,崑山選擇了以科技創新爲第一動力的發展之路,從創辦“出口開發區”,到打造產業科創中心,2018年崑山的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4.1%,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1211家,居於江蘇省首位。並於2018年入選首批52個國家創新型縣(市)。

從人口上來看,2000-2010十年間,崑山人口增加了88.2萬人,年平均增長率達到8%,此後也一直保持穩定增長的趨勢。崑山以超強的經濟實力在2018年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排名中排名第一,各項細化指標都遙遙領先,更是完成了以縣超省的神話。2018年崑山實現GDP3875億元,超過寧夏GDP3705億元。城市發展前景廣闊。

以產業優化爲特色,例如張家港。在蘇州各區縣中,張家港所能接受到上海的輻射其實是最弱的。但它的發展速度卻遠超預期。40年來,張家港平均經濟增速達到18.7%,高於同期全國平均數9%,GDP總量由1978年的3.2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2720億元,在2018年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排名中,張家港排名第三,僅次於崑山和江陰。

從一個“窮二代”到蘇南前三強,張家港實力的積累源於其選擇發展特色港口經濟。當時,市委書記秦振華只用了160天時間,就把長江的一片蘆葦灘變成了長江流域最大的萬噸碼頭,9個月就建成了國家級保稅區。此後,張家港大力實施“以港興市”的戰略,通過港口物流發展外向型經濟。至今,口岸貨物吞吐量達到2.9億噸,居全國縣域首位。外貿運量6254萬噸,成爲長江沿線最大的外貿商港,進出口總額達2180億元。在此基礎上,服務業、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成就了本地產業轉型升級。與2010年相比,人口也增長了3.8%左右,城市規模一直在穩步上行。

以人文品牌爲特色,例如浙江烏鎮。烏鎮的開發模式一直是全國古鎮保護開發中成功運作的典範,因爲其證明文化古鎮的運營不只是依託景觀打造純粹的觀光型景區,而是重在景觀與居民市井文化相融合,突出歷史文化傳承,打造人文品牌。

烏鎮受到世人矚目從別具心裁的創設了烏鎮戲劇節和世界互聯網大會兩大人文品牌活動開始。烏鎮戲劇節的舉辦注入了區別於其他古鎮的新文化元素,也成爲烏鎮文化產業的孵化器。中國龍頭互聯網公司的創始人每年聚集於此,一張名爲烏鎮最重要飯局的照片成爲這個古鎮新的標籤。創客經濟在此生根發芽,甚至還吸引了很多外國人定居。

2017年,烏鎮景區全年實現營收16.5億元,同比增長21%。全年累計接待遊客超過一千萬人次。烏鎮的總人口也在增長,從2012年的5.6萬人上升到2017年的8.7萬人。

總體來說,未來人口向大都市圈聚集、各能級城市發展分化將成爲常態。避免城市的收縮比實現城市的擴張更加困難,對於那些即將收縮的城市,凸顯鮮明的城市特色、培育突出的優勢產業是擺脫消亡宿命的制勝法寶。

熱文回顧



想看更多精彩內容?猛戳“閱讀原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