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知觉大部分是统计期望值的结果。知觉是大脑以最可能的解释来诠释模糊视觉讯号的方式,而这些解释的可能性是过去经验的直接结果-------神经科学家戴尔‧帕维斯Dale Purves  

在开幕看完叶子启表演首演时,现场有许多观众问我:表演在传达些什么?我回答:目前不是很清楚,需要再想一下。而事实上,我想了整整两天,耗费大脑运作功率40瓦 (一个灯泡)的 48倍的能量才有一个比较能够说服自己,来拆解作品的逻辑。叶子启首演

整个表演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叶子启绕在手腕上的红线与线团,这条红线因红色积极、热烈、血色的属性,而赋予历史移动与变迁轨迹的意义,或许可简称为时间之轴/事件的联结,在红线移动过程中与观众随机互动,一方面丰富这条线时间之轴的移动路径,另一方面也在事件发展中隐含「人」的重要成分。

叶子启移动到定点上的表演,运用了大量的象征符号,其中高脚玻璃杯与清水,张显物质主义精致明亮的钻石般质感,但是高脚玻璃杯同时也引起以社交面向浮夸的联想,因为它遮蔽了灵魂之窗的双眼。

在物质过度、泛滥之后,我们的心灵能凭借著什么返璞归真呢?叶子启给了两个提示;向原始部落学习、顺从本我(id)驱动行为。所以她将颜料涂在脸上,禉如印地安人、原住民纹面,指向古老智慧去唤醒心灵的处方,除此之外,叶子启经洋葱的强烈气味,刺激自己和现场观众的嗅觉体验,也导向感官本能的指引。

最后的桥段,也是令人最惊喜的部分,叶子启将洋装往上拉,盖住整个头部,遮住辨识「人」身分地位的重要部位--头,以类比动物的贴地、匿名的爬行方式,俨然是建议人类需向动物学习,才能返回最初、最原始的自我,探求生命内在的意义。

关于作品…

我们在阅读一件作品时,是依循著自己的感受就足够了呢?还是要包含理解创作者的内容才算完整?就算罗兰巴特早就说过:作者已死。但是,这么多年来美术馆的解说员和艺评家们可是没闲著。

大部分情况,观者会用自己的逻辑和视觉经验来解读作品,一旦超出经验值太多,就需要大脑重组知觉,或是去猜测创作的意图。对于叶子启首演的作品,我虽然勉强推敲出一些想法,但也很好奇,表演艺术是依靠著什么来创作,绘图有颜色和形状上的引介,表演艺术也有类似的情形吗?于是我询问叶子启关于首演的创作动机?她回答其实此作我比较从颜色动作(行动)以及段落衔接上来思考不太去想意义这件事……近几年我有一些作品是这么发展出来的

由于事先提供部分作品做为叶子启在个展开幕表演的参考,跨界合作的联系基础,所以叶子启补充:你的画作是关于不同的圆以及滴流,经我再三思考,我抓住的是,圆是凝聚、滴流是离散,这便构成我表演的内在思维,毛线球、头发、洋葱、颜料、服装等物件的表现都与此有关…………,最终也许这个表演也呼应了你的抽象绘画,是一个抽象的表演。所以意义并不那么明确,但是表演/形式本身的确传达某种内在的精神。我很喜欢叶子启对画作的思考逻辑,那补述我自己的早先所预计设的概念,丰富圆形与颜料混流的语绘

在表演中,我确实感受到精神性,这种精神性就算我勉强推敲出一些想法,凭借著文字是无法完整的说明,这和抽象画一样所传达的精神性是属个人内在复杂的视觉系统,我提供的文字只是参考的参考。真切的说起来作品的意义最大的功能是在填写伸请表格,艺术家并不需要,作品更不需要。

 所以,我也同意叶子启的说法:也许意义由观众去定义会比较有趣些不需由我设想太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