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作者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明代思想家、學者。

《菜根譚》大約成書一明萬曆年間。這時,神宗皇帝治國無道,宦官專權,朝綱廢弛,黨禍橫流。

根據洪應明的另一部著作《仙佛奇蹤》,我們知道他早年也曾熱衷功名,晚年則歸隱山林,洗心禮佛。

洪應明的一位朋友---馮夢禎在《仙佛奇蹤》中的《寂光鏡引》中談到:「洪生自誠氏,幼慕紛華,晚棲禪寂」,說得就是這段經歷。

馮夢禎是明學者、藏書家。萬曆五年(1577年)進士,官編修、遷國子祭酒,因傷於流言蜚語辭官而歸。

所撰《竇生傳》,敘竇繩祖與李愛姑悲歡離合的傳奇故事,在明代文學中有一定影響。著有《快雪堂集》64卷、《快雪堂漫錄》1卷及《歷代貢舉志》等。

馮夢禎親戚的一個孩子,從小驕生慣養,雖然很有文才,但是持才物,行為怪誕,穿衣說話也不同於常人,喜歡嘩眾取寵,但自已感覺良好。

馮夢禎每次向洪應明說起這個孩子,就止不住的嘆息,認為這個孩子無藥可救,很是可惜。聽得多了,洪應明就讓馮夢禎將孩子領到家中,觀察一下,看無有說教之道。

孩子到了洪應明家,洪應明每天都是大魚大肉的招待,生活很是舒適。但頓頓是大魚大肉,孩子也感覺膩了。第三天,洪應明又上了一桌魚肉餐,並上一盤菜根鹹菜和一碗米粥。

孩子看了滿桌的魚肉,一個也沒有興趣。當他發現米粥時,就隨意端來喝一口,並隨口吃了一根菜根鹹菜,頓覺清淡的味道,非常爽口,忙問洪應明,這是什麼?

洪應明把孩子帶到屋外,指著生長的蔬菜說,就是這些菜的根醃製的鹹菜。

洪應明說:大魚大肉、美酒佳餚,固然能夠滿足口腹之慾,但喫多了就會覺得厭膩。粗茶淡飯雖然很清淡,卻能長年食用,而且有益於身心。人生也是如此,點滴小事見真性,平凡之中顯偉大。擁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堅守真我,豐富學識的同時砥勵品行,進而實現理想。越有才學的人越低調,喜歡嘩眾取寵的人,多是「半瓶醋」,只會亂晃蕩。

孩子聽了洪應明的話,感覺很羞愧。從此改變了自已的惡習,努力讀書,並考中了進士,當官後,為當地人做了不少好事。

這其中的道理,就是《菜根譚》寫的:濃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