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劇情經人幫助理順了,其他觀影體驗不多說,我覺得OK。

現在就是這個問題讓我很困惑……我看名字和零星幾張劇照,還以為這是個地球上最後剩下的一對男女在避難所談人生的故事……


因為那個夢發生在2012年12月22日晚上,瑪雅地球末日,叫地球最後的夜晚很合適。

男女主相遇是2000年,有對話證明,兩人聊到1999年是世界末日,現在都2000年了。

男主開始找女主是12年後,2012年,有兩處證據,監獄女人說12年前萬去找她給了她照片;夢裡映射男女主孩子的小白貓12歲。

12月22日,在夢裡男主看了日曆,日曆日期有特寫鏡頭。


我也思考了好久這個問題,雖然表面看是和世界末日有關,但我想不止於此吧。

畢贛兩部電影都很玄乎,結構和情緒如出一轍,兩部電影的名字都很莫名其妙。導演拍齣電影之後,這電影就不僅僅和創作者相關了,而是要經過觀影人的重新感知才能完成最終的意義。

我個人認為,電影里所有男性主要人物都是一個個體,女性亦同,統稱為男人女人。這電影講述的是人本身。一個孩子出生了,爸爸是個混子,在外面亂搞,媽媽受不了家庭的壓抑,和隔壁養蜂的跑了。孩子慢慢長大有了朋友,大家互相打屁吹牛,幻想女人。朋友走了,分道揚鑣,孩子又大了一點。青年遇上女人,也許她有男朋友,也許她像個大明星,那時候就是萬綺雯,現在就是林志玲,但實際上她也許水性楊花,也許帶個孩子,也許謊話連篇,也許溫柔可人,都不一定。女朋友可能跟別人跑了,可能會和你結婚,可能你們會有孩子,也可能她把孩子打掉了。然後青年長大成人,可能混過社會,可能被人打過,都有可能,總之不是那麼如意。然後有一天爸爸死了,男人也老了。當他睡著了做起夢來,所有的過往都混雜起來,他分不清夢裡的人是爸爸媽媽還是朋友戀人,他被人傷害過,他也同樣傷害別人,夢裡的故事有些真的存在過,有些是大腦胡亂的編造,就這樣忽忽悠悠的,誰還沒做過夢啊。然後男人也會死,也會有在地球上的最後一天。

萬綺雯讓男主殺了那個黑社會男朋友,這是一個敘述,但不一定是事實。也許男主殺了,也許男主被殺了,也許他們就是一個人,看你怎麼理解了。總之這是地球最後的夜晚。

人,一生,就是這樣的。經歷的,幻想的,到頭來自己也分不清什麼才是真的。情緒是真的,過往帶給你的烙印是真的,你經歷的和別人不同,你才為你。現在流行說我的背景色是什麼什麼的。電影的背景色是綠色。導演這是經歷了什麼呀?哎,也是個可憐人。


趕在跨年的時候,撈上一筆。

因為現在看文藝片的人越來越少,不炒作哪裡來的票房。

但是這樣自殺式營銷的後果,是以後看文藝片的人可能越來越少。

悲哀


萬綺雯不是說除非去太空否則左還是會找到她類似這樣的話嘛?

我感覺男主一直想留在那天晚上吧。就那天準備在電影院殺了左的那天晚上。本來他們應該一起離開的,但是就跟那個因為火車經過振動下墜摔得粉碎的杯子一樣,他在這段感情里沒有控制權。

那天晚上才是真正他們兩個人沒有第三個人的夜晚,在地球上的夜晚。


明明是地球上最後的夜晚

翻譯後竟然是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不管是中英文

我都要最文藝。。。


瑪雅末日說算一個依據。

另一個是畢贛的電影都是將書名用作篇名。他前一部電影叫《路邊野餐》,取自蘇聯科幻小說《路邊野餐》,這部小說也被塔可夫斯基拍成《潛行者》,而畢贛的電影風格也有明顯的塔可夫斯基的影子。

《地球最後的夜晚》是智利作家波拉尼奧的小說,另有一部收錄該文的同名小說集。喜歡畢贛和喜歡波拉尼奧的人群貌似重合度較小,但硬要比較,大概是二者都有種孤獨的詩人氣質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