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真的要亲自到达冰岛当地,才能理解《渺小》的伟大之处。

今年国庆,三石就去了趟冰岛,在离开首度雷克雅未克,飞去德国柏林的路上,重新听了一遍田馥甄在2013年发表、在冰岛拍摄视觉的《渺小》,转而对田馥甄她这张旧专,有了新的认知。

可以说,《渺小》专辑放低自我的姿态,是田馥甄以个人名义发表过的四张专辑中,传达意念最「大爱」的一张。

四年前,三石粗略地听《渺小》全碟,觉得在部分偏欧式摇滚的编曲中,鼓击的部分有显得粗糙的质感,便没多听几遍,就搁置这张专辑了。

现在听来,那些「糙」点,正是《渺小》专辑的闪光点之一。

与《To Hebe》、《My Love》以及《日常》相比较,《渺小》的音乐概念呈现得更为细节,框架更加庞大。

《To Hebe》、《My Love》、《日常》都是以音乐大主题的「横切面」为表现手段,比如「田馥甄的音乐喜好之十个横切面」,构成了《To Hebe》;「爱的十种形态」,这是《My Love》;「田小姐的日常十面」,是《日常》的呈现姿态。

唯独《渺小》,专辑上、下半场五五分,形成了「大我」与「小我」的对峙,看似矛盾,实则和谐共生。

《渺小》前五首歌曲以摇滚挂帅,借由不同的曲风和主题,说明田馥甄看待自己与世界的独特观念。

除了《渺小》点题唱小我与大世界的辩证思考之外,《终身大事》也一反常态,表达了歌者对这个花花世界的爱:谁说结婚生子才是终身大事,时刻关怀生活与世界,也该是人类的终身大事

专辑后半段则渐渐深入内心深处,与大家分享感性纠结的抒情故事,并期盼有共鸣的听众得以被安慰鼓励。

曲序上先是一连三首刻意排在一起的情歌《这个人已经与我无关》、《你就不要想起我》及《无常》,想要表达在爱情之前,每个人都会有的反复纠结矛盾冲突,理智与不理智互相纠缠,洒脱与执念彼此较劲的真实心理状态。

到结尾两首《爱著爱著就永远》和《口袋的温度》,大世界、小自我的矛盾,已通通被和解。

三石最喜欢这张专辑的歌就是《爱著爱著就永远》,也是在四年后,才忽然又惊觉《口袋的温度》是很喜欢的才女陈小霞作曲来著。

听这张专辑的文字概念统筹施人诚老师讲,当初在收到《爱著爱著就永远》的demo时,听旋律已经很喜欢张简君伟作曲的这首歌,副歌处「哎哟哎哟哒啦啦」一句哼唱,是施老师一定要填词人徐世珍保留的咬字,于是有了#爱著爱著就永远#这简单又治愈的金句产生了。

《渺小》中十首歌有温暖、有自省、有歇斯底里、还有自我解闷,从天地万物到渺小自身,这样的视角和表达,是要你当真去亲自站在冰岛的茫茫大自然中,才能切身有的体会

至于前文提到,三石曾嫌弃的部分单曲在器乐部分的「糙」,反而成了专辑的润色剂,自然而然流露完美中的不完美,达到了听者在听觉之外的想像空间。

像是单曲《渺小》、《矛盾》中低碎的鼓击,《这个人已经与我无关》中闲散的钢琴触法,《你就不要想起我》田小姐愤怒的喊唱,还有《爱著爱著就永远》的简单感动,全都不哗众取宠、自然呈现生活的气味。

当然,田馥甄与音乐团队埋藏在《渺小》中的小惊喜还有很多,尤其她对王菲的执念,在专辑里有多次呈现。

《无常》是一首全新的创作,但在1996年王菲发行《浮躁》专辑时,王菲作词作曲的开篇第一曲,也是命名为《无常》。田馥甄的《无常》中,还有一句歌词唱到#哪里还找得到当时月亮#,也会令人想起王菲在1999年发行的歌曲《当时的月亮》。

《你快乐未必我快乐》的曲目名称已经很明显了,毕竟王菲唱过《你快乐 ( 所以我快乐 ) 》。

《不醉不会》虽未明确在文字上和王菲产生关联,但作词者是王菲的御用作词人——林夕,编曲中英伦吉他和电气化的处理手法,又不由得令人回想起王菲在1997年唱过的《闷》。

看来田小姐对王天后的喜爱,真不是一星半点。

此外,周耀辉+林夕+黄伟文,这三大香港填词人集体出现在《渺小》中,在笔触方面,也给田馥甄增添了不同以往的文字咀嚼意味。

有一天三石忙到快午夜时分,才坐地铁回家,听著《口袋的温度》:

辉煌的城市闪著刺眼的光 / 水泥钢筋玻璃的冰山 / 没有表情的人们从不同方向 / 各自带著心事 / 赶往那各自的不同方向

身体里在忙碌了一天之后的疲乏,就在这几句带著暖意的文字中,舒缓了紧绷的筋骨。

并没有想到,爱上《渺小》这张专辑,居然是在它发行了四年之后。

冰岛很棒,三石还会再去,也许下一次,听著《渺小》专辑当环岛自驾的BGM,还会产生新的对生活的想法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