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謚號跟廟號上看,這兩個人也是歷史長河中被掩蓋的君主。

漢宣帝劉洵——被忽略的集大漢巔峯的皇帝

劉洵,原名劉病已,漢武帝劉徹曾孫,其尚在襁褓之中時,就被「巫蠱事件」牽涉,所幸得已保全性命,寄養於掖庭。

公元前74年,漢昭帝劉弗陵去世。漢昭帝無子,大將軍霍光擁漢昭帝的侄子劉賀為帝,但是劉賀荒淫無度,被霍光廢,霍光又擁立劉病已為帝。

漢宣帝繼位時霍家權傾朝野,但是漢宣帝恢復了幾失之於外戚的劉氏天下。在位期間,劉洵勵精圖治,整頓吏治,賢相循吏輩出,減輕人民負擔,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實現漢朝中興。「吏稱其職,民安其業」

  • 整頓吏治

漢宣帝剛繼位時,霍光仍掌握實權,漢宣帝處處謹慎,直到霍光死後,宣帝才開始親理政事。

安民

實行漢武帝末年的罷兵力農、「思富養民」的政策,安置流民、減免田賦、 減低鹽價和賑濟災民,冰鞋派遣使者或丞相、御史的屬官,到各地查處執法不公、擅興徭賦、出入人罪的不法官吏,考查地方官治績。

吏治

漢宣帝對於吏治的親力親為,估計超出很多人的想像。

每隔五日,聽取丞相及下屬部門進行述職報告考覈。

凡任命刺史、郡守、諸侯王國相等地方大員,漢宣帝都要親自接見並細談,瞭解這個人過去的經歷、政績,聽取他的假話,並且以後拿他的行為與諾言相對照。如果治績不好,便要認真查找其中原因。

對於郡守、刺史一級政績顯著的,便親自頒發文書鼓勵,增加俸祿賞賜,朝廷公卿大臣有缺位,便選拔他們來接替。 

平冤獄,反苛政,「信賞必罰,綜核名實」,人才鼎盛趕得上漢武帝時期

  • 對外作戰

收付匈奴

漢武帝時期沒有消滅的匈奴,在漢宣帝時期徹底臣服,成為漢朝藩屬。

漢宣帝繼位第二年,漢朝發鐵騎16萬餘兵馬,分五路攻打匈奴,這是兩漢400年最大規模的一次對外騎兵出征。同時,派遣校尉常惠前往烏孫,節制烏孫騎兵5萬餘,與漢軍東西並進,夾擊匈奴。匈奴大敗

第二年匈奴再襲烏孫,遇大雪,生還者不及十分之一,再加烏孫、烏桓與丁令的乘勢攻擊,國人亡十分之三,畜亡十分之五,國力大為削弱。不久,漢軍3千騎攻擊匈奴,都能捕得幾千匈人而還,匈奴亦不敢報復,而且更嚮往與漢和不是戰了。

西域都護府設置始於漢宣帝,從此西域諸國勁歸漢朝管轄。

破西羌

武帝後期,聚居在現今青海省境內的羌族,經常向內地侵擾,攻城略地。漢朝對羌族,利用其內部分裂的矛盾,又拉又打,派大將趙充國招降分化羌族,以兵屯田。在智與力的配合下,羌族被耗光了氣力,不得不做順民。

唐宣宗李忱

人稱小太宗,可想而知其功績如何。

  • 加強皇權

牛李黨爭極大的消耗了唐朝的實力,李忱繼位之後,用雷霆手段將唐武宗時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廟堂,大加起用重視科舉出身的牛黨成員,一舉消滅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牛李黨爭」

用極短的時間,這樣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敵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後,李忱(李忱本人極其重視科舉),一舉消滅了為患唐朝長達半個世紀的「牛李黨爭」。

李忱在位時,糾正武宗時期矯枉過正的滅佛運動,使其得到了適當的恢復。爭取到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廣大民眾的支持,從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礎,使他得以用自己的意志,來刷新政治。

  • 整肅吏治,重視人才

跟漢宣帝一樣。李忱最重視的是地方最高長官刺史,刺史人選被確定後,必須到京城接受他當面考察才能決定是否可以上任。而對於皇親國戚,沒有真才實學,李忱同樣不會任用。

而且李忱善於納諫堪比唐太宗,唐太宗有魏徵,李忱就有魏徵的孫輩魏謨

  • 對外作戰

如果沒有對外的勝利,估計也沒有多少人如此稱讚李忱。

大破北狄,穩定北方

盧龍節度使張仲武出兵深入,大破北部諸山奚, 這是繼會昌時期大破回鶻汗國以後又一次對北方遊牧民族取得的軍事勝利,至此以後,北方再無大的軍事威脅,得到了徹底的平定。

驅逐吐蕃,收復河西

沙州軍民同吐蕃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唐朝乘機收復了陷於吐蕃的三州七關。原陷於吐蕃的沙州首領張議潮,密謀歸唐。大中二年,張議潮發動起義驅逐了吐蕃守將,光復了沙州,即派遣使者,赴京師告捷。

接著,張議潮又先後收復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除涼州而外,陷於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區復歸唐朝。

平定南詔、安南,安定西陲党項

李忱以康王傅王式授安南都護、經略使打退南詔進犯,平定安南惡民作亂。

李忱以右諫議大夫李福為夏綏節度使,選用儒臣以代邊將之貪暴者,安撫党項百姓。由此党項遂安。


唐宣宗時期的「大中之治」評價堪比漢朝「文景之治」與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不過個人認為唐宣宗不及漢宣帝。唐宣宗的對外戰績方面,總是感覺運氣成分更多,不及漢宣帝的戰績來的紮實。


漢宣帝劉洵是漢武帝與衛子夫的曾孫,又名劉病已,小說《詢君意》詳細的介紹了他的生平。受巫蠱之禍影響,他自小生活於民間。即位後,因深知百姓疾苦的,他勵精圖治,選賢任能,國泰民安,並將西域正式納入我國版圖。

唐宣宗李忱號稱「小太宗」 ,他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他恭謹節儉,在位期間大力整頓吏治,使走入沒落的唐朝再次煥發生機,史稱「大中之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