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風林火山

衆所周知,早在大約4000多年前,也就是當人類文明曙光初現的時候,地球上大致有5個地區同時具有較高的文明,即:中國、印度、埃及、西亞及古希臘。其中希臘和西亞的文明對整個西方的影響最深。在古代文明中,古希臘的軍事色彩最爲濃重。古希臘人早就善用盾牌和短劍,著名的斯巴達人也是古希臘人中的一個分支。

兩次世界大戰爲何都在歐洲,視戰爭如兒戲?只因傳承數千年的精神

▲斯巴達代表了西方的尚武精神

斯巴達人,確切地應該說是斯巴達的男人們,他們生來就是戰士,從小要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和單調艱苦的生活。斯巴達人長大後拿起武器當個戰士將是他們終身、也是惟一的"職業"。斯巴達的戰士在作戰時殺人和自己被殺都不能眨眼,流血受傷喊疼是怯儒的表現,任何斯巴達女人都會輕視這種怯懦者。斯巴達男人要畢生忠於自己的戰士職業,爲此他們要擁有強健的體魄和過人的膽量。他們被反覆告誡在戰場上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能拋下自己的戰友而離去,同時也被告知一旦落入敵手自己的同伴會拼死營救。不難看出,這些古代斯巴達戰士的信條至今還在影響着西方社會。在今天的英語單詞中,斯巴達一詞與勇敢和清苦的生活同義。

兩次世界大戰爲何都在歐洲,視戰爭如兒戲?只因傳承數千年的精神

▲如今歐洲的接頭照樣能看到斯巴達精神的遺蹟

古希臘後來被古羅馬征服。古羅馬人的文明在古希臘人的基礎上有所發揚,在軍事方面體現尤甚。古羅馬強盛時期的軍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是當時世界上最正規的一支職業化軍隊。遺憾的是,這支軍隊一直沒有機會和當時中國秦始皇的大軍一決高下。

兩次世界大戰爲何都在歐洲,視戰爭如兒戲?只因傳承數千年的精神

早先的羅馬帝國沒有職業軍人,一般都是比較富裕的平民自備武器,召之即來。後來羅馬帝國的地盤越來越大,到了非建一支常備軍不可的地步,歐洲最早的一支職業化軍隊隨之誕生。古羅馬軍隊講究作戰規則,同時非常重視紮營和後勤,武器裝備以及旗號標識也一絲不苟。這些特點在當今西方國家的軍隊裏還時有體現。由於古羅馬的海軍發展較晚,所以在跟北非迦太基人作戰時喫了虧。羅馬人還真不簡單,很快就把迦太基人的那兩下子學到手,造出了更爲先進的軍艦,將海上對手擊垮。當時羅馬軍隊北到英國、南至北非,跨國徵戰所向無敵。那時的西歐大地還處於蠻荒時期,在那兒生活的人猶如一盤散沙,一直無法形成抗拒羅馬人的合力。

兩次世界大戰爲何都在歐洲,視戰爭如兒戲?只因傳承數千年的精神

▲古羅馬鬥獸場代表了古羅馬尚武精神

但是,雖然穿着獸皮的日耳曼人在羅馬人眼裏是未經教化的野蠻人,而且古日耳曼人(也包括當時生活在西歐地區的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水平也很落後,可他們勇猛而勤奮好學,人與人之間講究平等互助,這些樸素的優點無意中成了日後戰勝羅馬人,並最終進軍世界的條件。世間的一切都不是永恆不變的,雖然羅馬人曾經橫掃一切,但畢竟無法維持長久的統治。而且,越簡單的東西往往越容易被人模仿。在冷兵器時代,除了製造金屬兵器的配方不能輕易搞到手之外,幾乎一切都沒有什麼祕密可言。被征服的西歐人在隨後的幾百年裏開始漸漸地追上並超過了"師父"。到公元500年前後羅馬帝國徹底衰亡時,一個封建割據,崇尚武力的西歐也脫殼而出了。

兩次世界大戰爲何都在歐洲,視戰爭如兒戲?只因傳承數千年的精神

兩次世界大戰爲何都在歐洲,視戰爭如兒戲?只因傳承數千年的精神

▲德國人的祖先就是條頓騎士團,到了二戰就是德意志軍官團

自人類步入文明時代以來,雖然各種局部戰爭不計勝數,但兩次世界級的大戰都由歐洲起源,這不應被看作是一個偶然現象。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即使美國打伊拉克這樣一個弱國的局部戰爭,主戰方也要下一番決心並鬧得風風雨雨,那麼發生在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不免顯得太輕率了。細究之,這和他們長期以來的尚武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最典型的就是英國。西歐縱然是由許多國家組成的,但論影響,主要是法國、德國和英國爲最。經過一番比較可以發現,這3個國家各有特點:法國人浪漫多情,舉止優雅,偏好藝術;德國人兢兢業業,不善交際,工於製造;英國人則兩者都不擅長,卻對擺佈世界、武力討伐特有興趣。美國人後來把這兩點從英國人那裏全部繼承下來,以至於現代人總是把美英當做個詞來提。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著有《英語國家史略》一書,用很大篇幅向讀者敘述了大不列顛民族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我們且把丘吉爾的書當做是英國的"正史",因爲裏面的確沒有多少血腥的味道,但英國還有一大推火約味甚濃的"野史",在這些野史裏充滿了諸如城堡、劍、騎士、戰士、弓箭手、英雄、戰場、軍艦這類的詞彙。英國在歷史上屢次遭到羅馬人、北歐海盜、諾曼底法國人的入侵,它的王權簇擁者一直在不停地同各類敵人作戰。到了18世紀初的時候英國國內的局勢大致已定,隨即開始對外一場接一場地發動戰爭。

兩次世界大戰爲何都在歐洲,視戰爭如兒戲?只因傳承數千年的精神

▲全盛時期的大英帝國

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英國人先後在北美洲同西西牙人和法國人作戰,同盤踞美國的歐洲移民後裔作戰,在歐洲大陸同拿破崙作戰,在海上同法西聯合艦隊作戰,在克里米亞半島同俄國軍隊作戰,三次遠赴中國同清朝軍隊作戰,在南非同荷蘭人後裔作戰,在印度同當地部族首領的軍隊作戰,其他小型戰爭不提也罷。在將近兩個世紀的時間內,英國人一直就沒閒着,有的時候幾乎是左右開弓,布爾戰爭和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就發生在同一年,而且一律是遠離故鄉漂洋過海地跨國作戰。那個時候戰艦一出海少則一年半載多則幾年。要不是英國人的老祖宗當年那麼賣勁兒地打天下,今天說英語的老外哪兒有這麼多,大英博物館裏的藏品又怎能如此豐富呢?

兩次世界大戰爲何都在歐洲,視戰爭如兒戲?只因傳承數千年的精神

▲遍佈全美國的槍店誰說不是美國尚武精神的象徵呢

英國的人口並不多,但在200年的時間內連續發動對外戰爭並積極參與世界大戰,要不是英國的民間有一種尚武的風氣,那根本是不可的。從前英國人視戰爭爲兒戲乃至家常便飯,是源自中世紀的傳統,同時也受到來自古羅馬和古日耳曼人傳統的影響。"劍把子裏面出政權"的思想在英國古代統治者腦袋裏根深蒂固,只是到後來演變成"大炮口下出財富"罷了。

兩次世界大戰爲何都在歐洲,視戰爭如兒戲?只因傳承數千年的精神

▲保存至今的勝利號訴說着英國人的海洋精神

其他一些西歐國家也曾是尚武的國度,幾經較量敗下陣來後紛紛依附大國從此不諳戰事。地處歐洲北部的丹麥和瑞典以前也是愛打仗的國家,後來發誓做嚴守中立的和平國家。南面的法國和普魯士在對外徵戰方面也遠不及英國頻繁。不過英國畢竟是一個面積不大、人口有限的小國,老打仗肯定是受不了。沒關係!老子不在有兒子,這"兒子"就是當今的美國。論打仗的本錢兒子可要比當年的老子強得多,光國土面積要比"老子"大將近40倍!當初要不是"兒子"在二戰時拉了"老子"一把,英國那塊地方沒準兒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就改說德語了。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頻、圖片、電影、遊戲,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衆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