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蒼山下、在洱海邊……

有一座“大理的小院子”

👇


這裏67%的業主來自外地

甚至有32%是北京人

2900公里,阻擋不了他們嚮往的步伐


這裏有藍天,有白雲

有還珠格格里唸了千萬遍的大理

還有他們自己想要的生活

進行着一場“烏託邦實驗”

👇


他們在這裏定居

拋棄自己以前的一切

在這個文旅小鎮重新開始……


不再是單純的建築


文旅這個詞,近些年來出鏡頻率高得嚇人。


而文旅後面常常跟着一個詞:小鎮。並且品牌房企都在做小鎮。


在過去,小鎮雖然看似不同於以往地產開發的邏輯,看着都是“高大上”的存在。


比如說像這樣:

👇


但往往回歸本質看,無非就是取個好聽點的名字,其實還是同一個東西,和造房子一樣也只是在建小鎮,空有一個殼卻沒什麼靈魂,本質就是換個地方住罷了。


所以,你會發現以往的小鎮項目花大力氣做出來結果撲了街,爲什麼?


因爲以往文旅小鎮往往是這樣的:

👇


甚至比之普通居所增添了濃重的商業氛圍,毫無居住氛圍,更感受不到生活的氣息。


文旅小鎮的開發邏輯雖是融合文化融合旅遊的小鎮,但過於商業化思維的小鎮往往無法長遠。


這樣的小鎮就像是快消品,人們來去匆匆卻停不下步伐,因而這些項目往往最後都歸爲破敗。

👇


但是,近些年來,小鎮似乎又“熱”起來了,大家好像突然開始買賬,爲什麼?


就像很多小鎮宣傳的那樣,現在的人越經歷繁華,就越嚮往詩與遠方。


尤其對於八千萬的北上深白領來說,可能每天都在經歷着以下讓人心生厭惡的霧霾、軌交擁擠、上班族獨有的996。

👇


無法告別高企的房價、無法拒絕擁堵的交通、就像我們無法拒絕呼吸伸手不見五指的霧霾。


日益壓抑之下,很多人開始試圖尋求一片可以自由呼吸的天地。有了需求自然就會有創新。


因而,你會發現,很多小鎮的邏輯開始發生了轉變:相較於一個單純的建築,更代表着一種別樣的生活方式。


這也是“大理的小院子”裏有32%是北京人的緣由所在,這座小鎮完美承載了大家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不再是大社會


回到前面的話題,如果給每個中國人一個自由選擇的機會,他們的居住理想與生活狀態大概會是這樣:

天空是這樣

👇


而不是霾這樣

👇


出行節奏可以慢成划船這樣

👇


而不會是擠不上地鐵這樣

👇



上班狀態或許是田園詩歌這樣

👇


而不會是鋼筋水泥寫字樓這樣

👇


但如果只是簡單的避世,天地之大,你可以選擇任何一片山川。

 

但核心的問題在於,如何重構生活?解決了走出去,還要真正能夠留下來。


這是更比逃避更高級也更昂貴的問題。


在文藝青年的聖地大理,有這樣一個社區試圖進行一場類似“生活重構”式的偉大實驗。


爲什麼要選擇大理,因爲大理就是一種符號,代表着“迴歸生活本身”。

👇


在這個洱海邊的一個小鎮中,聚集了一羣不同身份、職業、地域的人:


從北京來的插畫師、紹興來的餐館老闆夫妻、職業作家、流浪迴歸的賽車手、曾經的高校教師、專業的眼科醫生、精品酒店總經理、客棧老闆娘……


與其說這是一個社區,不妨說這就是一個小社會。

👇


這些人有機組合在社區裏,相互交往,編織成一個美好新社會。


他們雖然身份不同,經歷各異,在這裏有一個共同點——住在小院子裏。


歸田園居不再是避世

志同道合的新鄰居在等着你


講了這麼多,“大理的小院子”到底是何方神聖?


閒談中,豔姐聽到了從不同維度來描述這個“小院子”的聲音。


①在空間設計上,這是一塊有溫度的尺度。


整座小院子依山就勢,順勢而爲,最大化的保存自然之美。



小院子建在平地、山地聚落的地形,選擇了一個山海交匯的平衡點,順應斜坡地形,用“U型三坊一照壁”爲基點打造出了靈活多變的建築單元。這樣的建築就像是從這片土地上“自然生長”出來的。

👇

而在大理,最有特色的生活方式都是跟院子相關。“小院子”錨定了別具一格的大理風情,設計採用了白族建築特有形制,沿着洱海都有一個景觀主視線軸。

👇

設計者還深度挖掘了每個人“舊建築時期”的兒時記憶,從精神層面中將空間與情感的內涵彼此連接。

👇

“小院子”將大量的生活場景融入到社區內部,延續了“街+巷+坊+院+場”的構成方式,這和我們東方傳統院落精神一致。街巷串聯,分割出來多樣性公共區域。

👇

身在其中,街坊、院子互相掩映,又形成了一個個專享的私密羣落,自然而然的去創造一些交流和分享的空間和場景,促進居住人們去交流。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裏都希望有一塊田地,關起門是自己的私人領地,打開門就是能和人交往的場所。

👇


②在生活方式的營造上,小院子能提供你所有理想的生活場景。


試想下,當你擁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小院,背靠蒼山,面朝洱海,閒時種花養草,遛狗曬太陽。讀書、品茶、鄉間採摘、品味美食。這些你曾經設想過的美好場景都在眼前。

👇


在健身房揮汗、在藝術展遐思、在酒吧裏喧鬧……現代人的歸園田居從來不意味着苦行僧式的寡淡生活,在小院子裏不會讓你有太大的割裂感。

👇


③社羣運營是小院子的最大亮點。這也契合了大多數都市人“避世”的核心問題——避世不意味着“絕食”,而是尋找一種更簡單純粹的生活狀態。


但是同時,會有很多和你志同道合的新鄰居在等待你。

👇


豔姐發現,大理的小院子有一個特殊的人羣,叫做EO(Enjoy Officer,快樂領航員),他們是社羣運營人員,帶着業主喫喝玩樂,結識新鄰居。還根據不同興趣組織了各種各樣的興趣社團。


如果我們搬家到了大理,仍然過着城市裏分門閉戶,與鄰居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就可惜了這一方質樸的土地。


在這裏的生活不輝煌不亮麗,也不那麼轟轟烈烈,亦非隱居山林從此不食人間煙火,但是他們獲得了歸屬感、存在感、參與感。


有的業主在小院子甚至找到新的職業方向,擺脫大城市的職位束縛,開起了民宿、烹飪課堂、繪畫課堂等,小院子也樂於爲家人的新想法推波助瀾。


豔姐也越來越能夠理解,爲什麼在那麼多人的描述中,“小院子”成爲了一種典型意義上的“烏託邦”、“理想國”和“桃花源”。


補充一點,最初的小院子系產品是組織了一次歷時半年多的調研和問卷調查,摸排走訪了近2500組新大理人的度假需求,從而誕生了小院子1.0的產品。


而一整個“小院子”產品是也在持續升級迭代。


從2015年的1.0版本,到2019年的9.0版本每一代的產品基本上都是根據業主的居住需求不斷的進行優化調整及設計。可以想見,這樣一個迭代的週期還將持續,也會不斷升級。

👇


不妨設想下,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小院子,相同卻又有所不同。相同的是不管在哪兒,都是有愛有溫度的社區,而不同的是在地文化和生活體驗。

來到這裏的北京女孩大媛說:“你自己會覺得我自己變得更好了。”


因爲在這裏他們迴歸了自我,也在重塑着自己的生活。


因而很多人來到小院子的初衷是爲了度假,但最後真正能離開這裏的卻不多。


因爲對他們來說,這是真正的生活。



主編:張豔

責編:耿牧風、Nanako

如果您喜歡本文,

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讚賞喲



投稿、約稿、商務合作及建議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豔姐微信

我們建立了“地產人言交流羣11班”

想要加羣的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

加編輯鳳哲加羣

加羣請務必備註“公司+姓名

👇

關注地產人言,私信留言回覆:政策

即可獲得《百城樓市·政策精讀(2019年4月)》



點擊“閱讀原文”瞭解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