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年初正式推出交通津贴计划,只要市民每月交通费超过400元,即可获得余额的25%补贴,上限为300元。有津贴补助,市民固然高兴,消息更一传传千里。

  近日就有内地网站制作懒人包,如“爱去香港的人注意!政府要给大家发钱啦,深圳人也可以领!”,里面详细介绍如何领取这笔资助,更有内容指称“用八达通来消费也可领资助”等云云。

  发文者可能存着为大众报导“着数”的好心,但可惜某些内容出现偏颇,甚至谬误,而且大肆宣传本为本地居民才能领取的优惠,就引来了不少抨击。

  有香港区议员就批评,这种懒人包和发文是专门为了吸引国人来港旅游,连带引来大串问题。一来是担心津贴计划被滥用,二来也忧虑内地旅客会误信错误讯息,“被骗”来港,第三则是指大批旅客前来,会令香港民生不胜负荷。

  背景:交津计划具体内容

  要辨识网上讯息的真伪,当然是要查看计划的原始内容。这个交津计划的源起,来自于上年特首的《施政报告》,原意是为减轻市民的交通费用负担,并以“免审查”的方式推行。

  运输署宣布由今年1月1 号开始实施计划,每月中旬开始领取上月的津贴,如1月的补贴在2月15日开始拿取,最迟要在5月中前领,如此类推。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交通津贴概要)

  误区1:交通以外消费不计算在内

  从上述内容可以知道,计划仅仅资助指定交通工具的费用,其他消费是不计算在内的,所以并不存在“用八达通付款就能拿补贴”的说法。不过,由于计划豁免审查、毋须登记,所以即使持有八达通人士并非本地居民,亦同样可取得资助款项。

  误区2:每月交通开支超400元才可领

  此外,值得留意的一点是,并非所有交通开支都能获取这笔津贴的,每个月的交通费用在400元以上,才能有之后余额的25%资助。唯旅客来港日数不定,不少或只来个三天、两天,如果去的景点不多,最后结算的交通费用未必到规定下限。而且,假设真的达到下限,用了440元,其实拿到的,也不过是十元而已。

  运输署回复传媒查询指,由于计划的设定是要简单易操作,加上行政费问题,就没有采用个人八达通(有身份辨识的八达通)领补贴的做法。虽然旅客照理的确可顺利在港领取资助,但若单单为了几百块钱,就大费周章筹划一趟旅行,又是否值得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