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1974年第一部《东方快车谋杀》就已经是很难超越的经典了。后面的版本,更多的只能从电影技术、演员表演等方面不断致敬这部经典,在一些细微处推陈出新,要说超越,就不用想了。

1974年第一部《东方快车谋杀案》电影上映的时候,原著小说家阿加莎还在世。这部由英美法三国老戏骨演绎的经典电影可谓「名利双收」。电影不仅获得阿加莎本人强力点赞,还获得当年的六项奥斯卡提名并最终斩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同时,电影140万美元成本获得了3500多万美元票房。

1974年之后,2001年,美剧版《东方快车谋杀案》上映,因为这个故事太经典,可以挖掘和讨论的地方太多,所以它撑起了一部美剧的容量并且不显得单薄。

而这部美剧也拍得曲折离奇,非常精彩。

2010年,英国版的《东方快车谋杀》电影上映,画面更绚丽、特效更炫酷,也更加浪漫。

2015年,日本出了版《东方快车谋杀案》迷你剧,把所有的故事和人物都放置在了日本,就相当于我们的国产片《十二公民》。

加上现在正在热映的2017版《东方快车谋杀案》,「东方快车谋杀」这个故事前前后后已经5次被搬上大银幕,每一次都有很多观众买单。

现在电影院这版电影,除了电影技术方面的进步,航拍更多,色彩更鲜艳等之外,给出的电影结尾也更加开放。

具体怎样的开放法,大家自己去发现,我就不剧透了。

(欢迎关注头条号「文艺青年读美剧」,如有错漏敬请批评指正)


从1934年到1974年再到今天,2017年,经典再现

对于观众,能看到一众好莱坞大high腕挤在车厢里飙戏,飚的还是这么经典刺激的命案,用珍贵来形容这部新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一点也不为过。

刚看完这部电影,对于其中大牌云集的演技,还是非常满意的。

服装道具都是精心特制,连火车都是现做的。

胶片式电影,画面,美术,道具,长久都可以说是一流的。

尤其是结局时隧道里那场【最后的晚餐】,那个镜头简直可以珍藏起来。

片中的一些长镜头和演员站位也可以看得出是精选特制的,整体给人感觉就是两个字

用心。

然而虽然美术方面很出彩,这部电影也并不完美,甚至有些平庸。

除了结局的改动和美术,其他方面均没有突破先作。

尤其是在推理的设置上,原本这个案子就因为太出名,所以大家都知道凶手是谁,结果一个推理片变成了故事人性片,推理元素被挤压,就让我这个推理迷感觉非常的不爽。

此外,导演(也就是主演),自导自演难免加戏,有些过于自恋了,导致那么多配角的戏,存在感偏低。

可能是原著和编剧实在太出色,(编剧是异形和银翼杀手的编剧)

所以结局两个高潮还是非常的打动我,感染力超强。

可我不得不客观的给出7分。

总结:

1.演技、美术和镜头没毛病,放弃对推理元素的期待,只看故事、人性和美术,才会有更好的观影体验。

2.如果完全没看过这个电影,那么强烈推荐,这是经典中的经典,推理电影必看。

3.如果早就熟知这个故事,那就看你自己心情了,并不是非看不可。

4.导演有点自恋,你在拍阿婆,不是福尔摩斯。


19世纪的英国,「诞生了」两位举世瞩目的侦探,一个是阿瑟·柯南·道尔笔下的夏洛克·福尔摩斯

另一个,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赫尔克里·波洛

作为同时期「出生」,并都享有世界最杰出侦探美誉的两个...虚拟的人...

福尔摩斯显然要出名很多,因为以其为主角的影视剧,近年来多次被搬上大银幕和小银幕。

(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和英剧《神探夏洛克》)

侦探作为一个职业,他们周旋在生死之间,游走在危险之中,他们揭穿阴谋、伸张正义;他们以过人的感知能力和逻辑推理,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能想到普通人想不到的。

这样的人设加上离奇的凶杀案,总是能勾起观众的兴趣。

而他们能成为经典,是因为观众对罪案悬疑的题材总是抱有热情

不然,《白夜追凶》也不会杀出一条高口碑的「血路」...

今天老四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讲述侦探赫尔克里·波洛破案故事的《东方快车谋杀案》

电影是根据有「侦探小说女王」之称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最知名的同名小说改编。

《东方快车谋杀案》不止一次被翻拍,最成功(获得奥斯卡的六项提名)并得到了作者本人肯定的一部,是1974年的版本,至今已经过去了43年了。

所以面对这次「重启」,自然是不能够随便拍拍啦。

谋杀案发生在一辆行驶中的、豪华的东方快车上,休假中的侦探波洛临时登上了这辆列车。

东方列车从伊斯坦布尔出发,跨越了东西两个大洲,行驶时间为3天

然而在第二天的夜里,一场大雪让列车不得不短暂的停滞。

一位乘客被发现死在了自己的豪华包厢中,门被反锁,尸体被行凶者捅了数十刀。

在这样封闭空间中发生的谋杀案,不同于一般在破案中梳理死者人物关系,场景和人物格局都很大的情况。

在行驶的列车上杀人,没有人离开也没有新人物出现。

杀人犯就在东方快车的12位乘客当中,而列车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嫌疑人

没有太多空间可能性,并需要在有限的时间中破案,恰恰也是这个故事最有趣的地方。

不过,正在享受著假期的侦探波洛可能就比较烦了...

在《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故事中,每一个角色都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看的不仅仅是,还是

谋杀案涉及到的嫌疑人众多,每个各怀心事的乘客,人物与人物之间微妙的情绪和之间的张力,同样也是这部经典改编影片的看点之一

电影大师西德尼·吕美特在1974年改编这部小说的时候,集结了当年一众大咖——英格丽·褒曼、阿尔伯特·芬尼、劳伦·白考尔、马丁·鲍尔萨姆...

所以这一次,同样集结了「超豪华卡司」,可以说是「全主演」的高端配置

此处省略大概500字牛逼的演员履历,下面的长图最好是横著看...

作为此次侦探波洛的扮演者,同时还「兼职」本片导演的肯尼思·布拉纳前两天留印在好莱坞中国剧院。

他一共获得过5个奥斯卡提名,居然每一个都是不同的奖项

对于这次重新演绎经典,他表示「伟大的故事应该被每个时代所接纳」。

就像海报中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过去,所以每一个人都有嫌疑

包括约翰尼·德普扮演的惨死的黑手党,也有他自己的罪恶」

死者为什么会被谋杀,作案动机是什么,哪些人会牵扯其中,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总是没有那么简单

故事又牵扯到了一个「案中案」——阿姆斯特朗绑票案,原来死者不仅不清白,还仇家众多。

而考虑到原著的创作背景,电影中不会有现在观众习以为常的高科技解密,有的则是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和推理解密

而这也是阿加莎作为「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厉害的地方。在这里,老四觉得有必要科普一下这个牛逼的女人...

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她是人类史上最畅销的著书作家,而将所有形式的著作算入,只有圣经与威廉·莎士比亚的著作的总销售量在她之上。

阿加莎在一战时期曾是一名药剂师,整天玩毒弄药的阿加莎十分喜欢在她的侦探小说中用「毒」作案

侦探波洛显然是阿加莎最杰出的「作品」,阿加莎一生多产,侦探波洛出现在了她33本长篇小说,48篇短篇故事中。

脸上的非常对称并精致的小胡子,是侦探波洛的标志

而这个「世界著名」的侦探波洛还从阿加莎的书中,走到了现实世界

他在最后一案《帷幕》中去世,死讯在1976年的《纽约时报》上,以头版发布:「赫尔克里·波洛,比利时籍名探,逝世了。」

她的小说有著女性的温婉,小说中比较少会描写到血腥的杀人现场,却多有对人性罪与罚的思考。

这次搬上大银幕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也有「优雅的谋杀」「完美的谋杀」之说。

这让一直恪守「原则」的波洛,产生了破案之外的思考——杀死一个绝对的罪犯,是不是也是在犯罪?

就像肯尼思·布拉纳在特辑中说的那样,故事的结局不仅会让你大吃一惊,它更将带来心灵的震撼

当然了,前提是你不要去百度「东方快车谋杀案结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