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朋友們諮詢,自已也明白對記憶的知識理解後再記憶比不理解就死記硬背的效果會更好,可是有好多知識並沒有什麼意義,比如圓周率,就那麼一串數字,沒有什麼意義,怎麼理解?理解它的什麼?還有一些知識自己確實理解了,但是內容太多了,只能記住提綱,具體的內容就只能說個大概了。該如何運用理解記憶法來有效提高記憶力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理解與記憶之間的聯繫

我們學習掌握知識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通過理解來掌握知識,另一種是通過記憶來掌握知識,但是理解與記憶本身又是有關聯的,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能夠理解的未必能夠記住:具體有兩種表現,一是理解了的內容相當多,記不過來;二是理解了的內容往往是只理解了內容中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所展開來的語言可以是一大篇,這一大篇的內容你不可能精確地記憶。比如你做過許多數學題,你都能夠理解它們,但你也很難全部記得住它們。

二、能夠記住的未必能夠理解:有許多東西,你能夠記住它們,但你或許根本就難以理解它們,特別是外語,比如:英語中的「come」、「go」等詞單詞,你必須死記硬背下來,至於這個單詞為什麼叫「come」、為什麼叫「go」,我們不好理解相關的意思,也沒有必要弄的那麼透徹、明白。再比一些常識性的知識,比如地球陸地面積為1.49億平方公里,地球距太陽的距離為1.49億公里,對於這些知識,最簡單的掌握方式就是記住它們。

三、只有理解才能記住的知識:這是理解與記憶關係中最主要的內容。現在的考試,既考知識,也考應用。而考應用,就是考對知識的記憶與對知識的理解,因為知識沒有記住,當然不能應用,而知識沒有理解,就更難應用了。比如,你記不住化學元素周期表,你當然就不能用它們來解題,但是你如果記得很熟,卻不理解它們的變化規律,你還是解不了各種試題。因此,只有既能理解又記得住才能熟練應用、靈活解題。很多內容,理解的過程同時也是記憶的過程。

四、只有記住才能理解的知識:有些內容,當時怎麼都難理解,原因之一是相關的知識沒有跟上去,比如圓周率,小學裡就學了,但要真正理解卻要等到學過高等數學之後;原因之二是你還沒有對這些內容進行歸納整理與記憶,一旦歸納比較記憶後,難解的謎會漸漸散去,思維會一下子豁然開朗起來。

明白了理解與記憶之間的聯繫,我們便可以找到運用理解記憶法來有效提高記憶力的方法

一、對記憶材料進行理解和加工。這是理解記憶的基本條件,理解記憶的全面性、牢固性、精確性及迅速有效性,依賴於學習者對材料理解的程度。有些材料,如科學概念、範疇、定理、法則和法律、歷史事件、文藝作品等,都是有意義的。我們記憶這類材料時,一般都不採取逐字逐句強記硬背的方式,而是首先理解其基本涵義,即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思維進行分析綜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點和內在的邏輯聯繫,使之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以便保持在記憶中。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要記住這組詞語:桔子、麵包、鉛筆、尺子、饅頭、香蕉、包子、橡皮、蘋果,通過加工和我們已有的知識結構,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三組,水果類:桔子、香蕉、蘋果,麵食類:麵包、饅頭、包子,文具類:鉛筆、尺子、橡皮,這樣我們記憶起來就方便、高效多了。

二、明確記憶材料內的邏輯聯繫。理解記憶是以理解材料內容為前提的,這種理解不僅指看懂了材料,而且包括搞懂了各部分之間的邏輯聯繫,以及該材料和以前的知識經驗之間的關係。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在做記憶的實驗中發現:為了記住12個無意義音節,平均需要重複16.5次;為了記住個36無意義音節,需重複54次,而記憶6首詩中的480個音節, 平均只需要重複8次!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凡是理解了的知識,就能夠迅速、全面而牢固地記憶。不然,愣是死記硬背,那真是費力不討好。比如我們的身份證號碼共有18位數字,記起來很麻煩,如果明白了數字間的邏輯關係就能更容易記憶,頭兩位為省份代號,第三四位為市代號,第五六位為縣區代號,第七位至第十四位為出生年月日,最後四位為序號,一般只要記住後四位就基本上把身份證號碼記住了。

三、明白記憶材料的具體意義。只要記憶材料是有意義的結果,就應該向自己提出「先理解、後記憶」的要求。我們可以把材料分成大小段落和層次,找出它們之間的邏輯聯繫,而不要從一開始就逐字逐句地記。例如背古文,如果不把古文的意思弄懂,那麼就會像背天書一樣,非常吃力。如果把古文里的實詞, 虛詞都弄懂了,把全篇的中心意思掌握了,這時再背,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背起來就有興趣得多,也快得多, 印象也深得多。

四、賦予記憶材料特定的情景和意義。對於無意義的知識點,可以人為賦予它們特殊的意義和情景。比如我們記憶圓周率,3 . 1415926535897932384626....我們可以根據諧音,把它賦予一個故事中:山巔一寺一壺酒,爾樂,苦煞吾, 把酒吃,酒殺爾, 殺不死,樂爾樂。這樣讀來即朗朗上口,又有了相應的情節,只需讀幾遍,便可以輕鬆記住。再比如要記憶魏、蜀、吳三國建國年代,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於洛陽,需記的內容有:「220」、「曹丕」、「建魏」、「洛陽」等項,可用賦予這幾個關聯詞這樣的情景來記憶:「曹丕喂(魏)洛羊(陽),一天二兩(22)餅(0)」;同理可記:「劉備守(蜀)成都,一天二兩(22)葯(1)」;「孫權建吳業(建業),養了三隻鴨(222)」。這樣,本來沒有意義的數字、詞語,通過賦予一定的情景後,便深深印在了我們腦海中。

以上幾種提高理解記憶的方法,如果能靈活運用到學習中,可有效提高我們的記憶力和學習效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