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朋友们咨询,自已也明白对记忆的知识理解后再记忆比不理解就死记硬背的效果会更好,可是有好多知识并没有什么意义,比如圆周率,就那么一串数字,没有什么意义,怎么理解?理解它的什么?还有一些知识自己确实理解了,但是内容太多了,只能记住提纲,具体的内容就只能说个大概了。该如何运用理解记忆法来有效提高记忆力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理解与记忆之间的联系

我们学习掌握知识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理解来掌握知识,另一种是通过记忆来掌握知识,但是理解与记忆本身又是有关联的,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能够理解的未必能够记住:具体有两种表现,一是理解了的内容相当多,记不过来;二是理解了的内容往往是只理解了内容中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所展开来的语言可以是一大篇,这一大篇的内容你不可能精确地记忆。比如你做过许多数学题,你都能够理解它们,但你也很难全部记得住它们。

二、能够记住的未必能够理解:有许多东西,你能够记住它们,但你或许根本就难以理解它们,特别是外语,比如:英语中的「come」、「go」等词单词,你必须死记硬背下来,至于这个单词为什么叫「come」、为什么叫「go」,我们不好理解相关的意思,也没有必要弄的那么透彻、明白。再比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比如地球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公里,地球距太阳的距离为1.49亿公里,对于这些知识,最简单的掌握方式就是记住它们。

三、只有理解才能记住的知识:这是理解与记忆关系中最主要的内容。现在的考试,既考知识,也考应用。而考应用,就是考对知识的记忆与对知识的理解,因为知识没有记住,当然不能应用,而知识没有理解,就更难应用了。比如,你记不住化学元素周期表,你当然就不能用它们来解题,但是你如果记得很熟,却不理解它们的变化规律,你还是解不了各种试题。因此,只有既能理解又记得住才能熟练应用、灵活解题。很多内容,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记忆的过程。

四、只有记住才能理解的知识:有些内容,当时怎么都难理解,原因之一是相关的知识没有跟上去,比如圆周率,小学里就学了,但要真正理解却要等到学过高等数学之后;原因之二是你还没有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与记忆,一旦归纳比较记忆后,难解的谜会渐渐散去,思维会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

明白了理解与记忆之间的联系,我们便可以找到运用理解记忆法来有效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一、对记忆材料进行理解和加工。这是理解记忆的基本条件,理解记忆的全面性、牢固性、精确性及迅速有效性,依赖于学习者对材料理解的程度。有些材料,如科学概念、范畴、定理、法则和法律、历史事件、文艺作品等,都是有意义的。我们记忆这类材料时,一般都不采取逐字逐句强记硬背的方式,而是首先理解其基本涵义,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便保持在记忆中。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要记住这组词语:桔子、面包、铅笔、尺子、馒头、香蕉、包子、橡皮、苹果,通过加工和我们已有的知识结构,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组,水果类:桔子、香蕉、苹果,面食类:面包、馒头、包子,文具类:铅笔、尺子、橡皮,这样我们记忆起来就方便、高效多了。

二、明确记忆材料内的逻辑联系。理解记忆是以理解材料内容为前提的,这种理解不仅指看懂了材料,而且包括搞懂了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该材料和以前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做记忆的实验中发现:为了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个36无意义音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6首诗中的480个音节, 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够迅速、全面而牢固地记忆。不然,愣是死记硬背,那真是费力不讨好。比如我们的身份证号码共有18位数字,记起来很麻烦,如果明白了数字间的逻辑关系就能更容易记忆,头两位为省份代号,第三四位为市代号,第五六位为县区代号,第七位至第十四位为出生年月日,最后四位为序号,一般只要记住后四位就基本上把身份证号码记住了。

三、明白记忆材料的具体意义。只要记忆材料是有意义的结果,就应该向自己提出「先理解、后记忆」的要求。我们可以把材料分成大小段落和层次,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要从一开始就逐字逐句地记。例如背古文,如果不把古文的意思弄懂,那么就会像背天书一样,非常吃力。如果把古文里的实词, 虚词都弄懂了,把全篇的中心意思掌握了,这时再背,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起来就有兴趣得多,也快得多, 印象也深得多。

四、赋予记忆材料特定的情景和意义。对于无意义的知识点,可以人为赋予它们特殊的意义和情景。比如我们记忆圆周率,3 . 1415926535897932384626....我们可以根据谐音,把它赋予一个故事中: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 把酒吃,酒杀尔, 杀不死,乐尔乐。这样读来即朗朗上口,又有了相应的情节,只需读几遍,便可以轻松记住。再比如要记忆魏、蜀、吴三国建国年代,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定都于洛阳,需记的内容有:「220」、「曹丕」、「建魏」、「洛阳」等项,可用赋予这几个关联词这样的情景来记忆:「曹丕喂(魏)洛羊(阳),一天二两(22)饼(0)」;同理可记:「刘备守(蜀)成都,一天二两(22)药(1)」;「孙权建吴业(建业),养了三只鸭(222)」。这样,本来没有意义的数字、词语,通过赋予一定的情景后,便深深印在了我们脑海中。

以上几种提高理解记忆的方法,如果能灵活运用到学习中,可有效提高我们的记忆力和学习效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