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前半程去争论谁对谁错都不会有结果,后半程、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才是联想发展的关键;这个时期柳传志的错误是非常明显的;1、企业发展方向错误:在企业积累达到一定的量极,企业自然而然必须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可惜柳传志没有这样做;这是由于柳传志的鼠目寸光造成的,柳传志的思想是如何把国有资产变化为个人财产,私心太重,这样就接著发生了第二个错误。2、选择了一个提线木偶杨元庆做接班人;柳传志为了达到长期控制联想的目的,并不让侵占国有资产的坏名声留给人家作口舌,选择的更没有格局、没有战略目标、眼光的杨元庆做接班人,自杨元庆接班联想后,联想的发展中过几年碰到瓶颈、过几年碰到瓶颈,这些都没有引起柳传志的改变,就是认为杨元庆这个提线木偶听话,杨元庆现在大家应该知道是什么一个角色了,在企业发展经营中可以说用「三观不正」来形容,每次出来说点企业发展方向、定位、战略都是「前言不搭后语」,留下一个「扶不起阿斗」社会形象,特别是2014年从联想慰劳美军开始,几乎每年都有做伤害国家民族精神的事情,这样的一个人250还拿一亿多的年薪……。可笑不可笑!


如果联想由倪光南主持和操作,联想早就死翘翘了。还有今日世界第一的电脑?还有改革先锋的柳传志?

倪光南离开联想以后,和别人合作搞了个晶元公司,后来亏了几十亿, 后来公司垮掉了。

这就是光靠嘴,靠技术是不行的,但是不看实际条件,搞左的盲动主义。

没有世界级的管理水平和经济头脑搞大企业一定要玩完蛋。许许多多把国家钱玩玩的国家晶元单位也就是是这样的结局,被晶元玩完的国家单位去查查就知道。

不过华为现在有钱,可以请倪光南一起再重新搞个晶元公司,也许会翻身,但是要超过英特尔还是个梦。

去掉倪嘴炮的贬名是有可能。

不过现在财大气粗的马云搞晶元公司出成果不是没有可能。不光要钱,要技术,必须要有超强的管理水平和运筹帷幄的能力。马云应该具有,所以我看好马云投资的晶元公司。其他不看好,包括华为。

去年5G投票黑联想时候,全国媒体和国企,私企,个个声嘶力竭,义愤填膺,个个都要为国争光,个个都要打晶元翻身帐,个个都要投资晶元。都想吃这块肥肉。

现在还有几个公司在投钱在搞晶元?不是有个女企业家也准备把自己的家当赔上去为国争光吗?

吹牛可以,放大炮可以。

现在吹倪光南文章的小编,无非就是把几十年前已经证明倪光南失败的老黄历,把历史文章拿来罗列出来非常容易,但是大家实事求分析以后是就完全是两回事情。

这些人不是别有用心就是为了捞流量。


这就是一个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中国在70年代到80年代以举国之力发展的运10大飞机??项目一样!虽然历尽千辛万苦取得了巨大成就,最终也不得不下马!而后通过30年改革开放取得技术和国家综合实力巨大成就的如今,运20和C919横空出世好像也就顺理成章了!倪光南柳传志的联想路线之争何尝不类似?只不过在联想取得较好发展后杨老大没有做出「运20」的勇气和胆识,而是一味的用大把钞票去收购别人都放弃的垃圾股(比如IBM的低端组装业务,收购行为都是花钱买技术买专利,联想杨买的组装线之类的垃圾,只能说杨没有眼光)。错失了发展良机!

如果当年倪光南赢得联想的路线之争,已有运10的前车之鉴!有没有如今的联想也很难说!


十年前的倪光南如果留在联想,估计就没有今天的华为海思研发的麒麟晶元称霸中国,叫板高通了!

1988年主持开发的联想式汉字系统,较好地解决了汉字处理的一系列技术问题,于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所在企业亦由计算所公司改名为联想集团。

随后又主持开发了联想系列微型机,于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后联想微机成为联想公司的主要业务。

上述二项拳头产品,不仅成就了倪光南两次获得国家级的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伟大殊荣,还为联想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就是说倪光南这个联想的首任总工程师,为联想研发了核武器,还赚下了大量的金钱,为日后的联想创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杨元庆就是当年微机部的主管。

1994年联想和华为的程式控制交换机同时取得入网证,而中南海采购的就是联想的程式控制交换机,而当时的联想微机部无论是从技术还是知名度上彻底碾压华为。

就在此时,柳传志和倪光南在技和贸之间的战略分歧,也可能是柳传志担心倪光南抢了柳传志的座椅吧,柳传志一念之间赶走了倪光南,撤销了三个研发部门。

之后1995年呼吁建立国内自己的操作系统和晶元,呼吁加强扶持软体行业的减税政策,

从2000年来的十年,倪光南致力于在中国推进开放源代码的Linux操作系统,以及基于国产CPU和 Linux的网路计算机等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产品。可惜的是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极具前瞻性的科技工作者没有了企业的强大资金支持,没有了产品的应用推广,身为中科院院士的倪光南在这十年期间,正好是集成电路发展的黄金十年,华为把握机会,将后进生转变成了优等生,靠的就是倪光南当年的眼光,以技术占领整个世界,如今的联想已经失去了想像,如今的华为整体通讯系统解决方案称霸全球,为世界多个国家服务,华为的5G和世界霸主高通分庭抗衡,联想却沦落为携摩托罗拉坐在观众席上,看著台上的高通和华为唱戏,自己手机捏著投票器,只能二选一,满以为投两票给高通,舔一下高通的屁股,可以拿到高通5G晶元的首发,可以在全世界第一个推出5G手机的厂家,没想到屁股舔了,香味儿都没有闻到,舔了一屁股狗屎,高通5G晶元没有给联想,联想杨元庆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2年前被挖出来的投票事件让联想卖国求荣的嘴脸大白于天下,柳传志杨元庆的为荣誉而战的口号喊破喉咙都没有用,因为事实就是事实。5G现在正在全球测试,华为的系统和诺基亚、爱立信等厂商为全球的测试卖伺服器,卖基站,大把大把数钱,而联想只能等著5G商用后,要么给高通交过路费,要么给华为交买路钱,因为5G通讯,只有这两家的协议可以在全球使用。

如果当年的倪光南还在联想,中国的IT行业,联想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优势下,还有这么高这么早的起点下,今天的联想肯定会远超三星帝国,今天的联想估计在倪光南的带领下,中国的自主晶元、自主操作系统绝对一统中国的每一寸土地!而可怜的倪光南这二十多年来奔走呼吁,给软体晶元行业减税,自主开发国产的Linx系统,自主研发国产晶元,没有庞大的资金支持,一个院士能起多大的作用!而一个给高科技企业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18号"文件,倪光南就呼吁了4年才颁布,更别说投资几百亿的晶元。如果没有2008年华为的潜心研究5G技术,没有任正非的敢砸钱,敢承担风险,没有任正非和土耳其教授艾利坎的携手,将这个国外大学教授的纸上研究成果历经10年将「极化码」和华为团队不断完善,形成一个完善的5G通讯解决方案,最终送到世人面前,就不会有华为的5G协议成为国际标准,如果没有2017年一年130多亿欧元等值897亿人民币的研发经费,就不会有今天的华为。华为的潜心研发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自主晶元——海思、麒麟系列,并不断迭代,不仅全部用在华为手机上,而且性能越来越收到世人的喜爱,最新的麒麟980居然和高通叫板,听说很快就有华为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了,说明华为不是像柳传志一样,光靠口号为荣誉而战,而是早就在布局操作软体,说白了,任正非的华为就是在践行倪光南的未成之理想和抱负!虽然华为自1986年28万创业至今,非常年轻的企业,但是华为用狼性的敏锐和蛰伏,造就了今天的真正的通讯巨头!而不是像中兴通讯一样被美国一张纸特朗普的一张嘴就可以捏死的伪巨头!

我们期待华为的崛起!中国的晶元、操作系统的崛起,这样的中国才不会被美国掐住脖子往死里整!


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向前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假设始终是假设,至少我相信在当年或者说在国内的体制与国外的限制下,联想走不出第二条路。大家以为华为很牛了,当然那都是你以为的。比Intel怎么样,比微软又如何?如果美国这次禁的是华为,相信一样也会死翘翘。

既然聊到这儿,就多数几句吧。我觉得人在社会上混一定要避免陷入以下几种情绪:

第一 魏延情绪。就是总提起当年听我的如何如何,其实当年听他的也未必不成,但也未必能成。总活在过去虚拟的成就里,也许就会错过眼前的好机会。就好比倪光南院士在离开联想后也搞了几个晶元公司,一时也风光无限,最后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成功。所以你看,事物的规律就是如此。没有合适的土壤,怎么能培育出牛逼的企业呢?

第二 民粹情绪。最近发生了好多事,比如中芯事件,比如「投错票」的联想。无数喷子在网上肆意挥洒自己的见解,以为动动嘴就能占领全世界了。诚然,动嘴比动脑更简单也更刺激荷尔蒙。当一个公司以爱国,支持国产等为由来宣传自己的产品,最终也一定会因为「投错票」,售价差等问题被人唾骂,所谓因果循环而已。

第三 编不下去了。。。

与君共勉

既然提到华为就不怕挨骂了,再多说句吧。其实像华为这种公司是非常恐怖的存在,倒不是说公司牛逼的吓人,反而是他的价值观很吓人。听说一进公司就会「自愿」签署奋斗者协议,放弃年假,从此就过上了996的生活。还有华为奉行的狼性文化,就是要用低价竞争,提供对手提供不了的服务来把所有竞争对手都干掉,这就导致很多华为人连跳槽都没地方可去。还有高工资,其实就是逼著一个人做完三个人的活儿然后给他开两个人的工资。这样做其实一点儿也不合理,因为长时间的加班必然导致工作效率下降,而且这样做其实是减少了社会上的工作岗位。大家都慢下来不好吗?多看看路上的风景,多陪陪家人,多享受一下生活不好吗?我无法想像这个社会再出现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华为。

好吧,就酱。以上关于华为的一些言论可能有些言过其实,大多是道听途说,大家也不要较真啦。


这个问题是个假设,倪光南被离开联想后,并没有继续自己的坚持,再创一个联想,很多时候,想做的事不是仅仅把你放到那个位置上才去做的,也未必是你以往擅长的,关键在于你想不想做。像这种假设的问题只是让我们往往怀疑我们或者他人是否错过了好的机会,而产生大量的惋惜,还有什么意思。现在,更应该说的是:谁可以及应该去承担这个历史任务,在企业活的巨大的财富回馈的情况下是不是要考虑的将来的生死存亡。联想最好的作用就是给我上了一趟生动的课程,也许,更会作为一个生动鲜明的例子告诉管理者们:一家龙头企业如何走上了衰落,对于科技i企业,怎样才可以给自己建立起坚固的生存防线。


感谢您的阅读!

1995年6月30日上午,倪光南被解除联想总工程师和董事的职务,当初「三顾茅庐」的柳传志发言时声泪俱下;而被辞退的倪光南默默离开会场。十年,曾经的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如今背道而驰。联想,走向另外一条看似成功的路。

倪光南是一名成功的学者;柳传志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如果没有倪光南,联想式汉字系统不一定存在;而没有柳传志,我们也不能保证联想能够发展至今。倪光南,能不能成为一名商人,我并不看好,但是作为技术方面的学者,他确实会给联想不一样的路。

在倪光南被柳传志邀请后,他对柳说:一不做官、二不接受采访、三不出席宴请,只想把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研发上。也正是因为他的这句话,让联想能够迅速发展。

但是,现在联想,从技术性公司,转为贸易性公司,其实还是颇为尴尬的。我们对于联想的定位,应该是科技类跨国集团,就像杨元庆所说,我们是一家国际性企业。但是,这个国际性企业似乎还是以卖电脑为止业。

我们看一张图表,这是一张2017年PC出货量图,联想在全球市场份额,大概在20%左右,其实这个份额不低。只有惠普能够和它较量,戴尔还差上一截。这个数字告诉大家的目的是:柳传志,杨元庆把联想带出了一条「贸工技」的道路,我们没有资格评判到底好不好?至少目前数字上,它是成功的,能够做到全球前列,以至于一段时间一直第一的位置,这就是它「销售」之路成功的地方。

我们不能预测倪光南的工技贸能否成功,依靠技术创新的联想,研发晶元的联想,能否如华为一飞冲天,因为这是我们的想像。可是我们能够预见,目前的联想所光彩背后的核心技术的缺乏,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创新思路,面临联想的困窘会出现。

我们设想最好的结局:倪光南和柳传志从没有分开,柳管经营销售,倪管科技研发,那样的联想可能就不是现在这样了吧!


之前看到网上有人这样点评联想:「以科技立命,却以贸易为道,结果可见一斑」。仔细想想也有一定的道理。联想初期是以什么从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的?无疑是靠创新和科技。而现在的联想,不少人直呼只是一个电脑组装厂,业绩亏回十年前。 我们往前看,华为和联想差不多是同时创立的。结果联想迅速发展,总部直接设置北京中关村。要知道其他科技公司只能在广州、深圳等城市,联想是有多风光。

之后由于柳传志和倪光南在发展路线上产生分歧,倪光南支持创新研发,而柳传志支持以贸易销售为主。当时柳传志胜出了,之后的联想每年的科研经费慢慢变少,最终沦为现在的电脑组装厂。而我们再相比同期的华为,一个潜心研发,不为眼前利益所动营企业,已然成为中国的一方霸主,为中国人添光。

柳传志再牛,终究是一个商人,只在乎眼前的利。如果当年是柳传志出局,联想有倪光南代领,那么今天中国就会多一家和华为一样的企业为国人争光了!

事到如今,联想也只能自食苦果了! 不知道各位看官们是如何看待联想的呢?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让更多人看到您的观点,谢谢!


我以为,如果当初倪光南(院士)成为联想的一号人物,或者柳传志坚定地支持倪光南在技术的道路上一直走到底;那么联想今天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实力应该不会逊色于华为,联想的业务很可能与目前亦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联想可能既是全球数一数二的通信厂商,又是全球数一数二的PC厂商,等等。并且,大多数的人都该想得到的,即联想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能够坚持走技术为先的路线,则联想现今具有的技术和创新能力,尤其对核心的技术积累应当是很雄厚的。

有人可能会说,倪光南是位一流的技术专家,但未必就精通企业的经营之道。但据我所了解的倪光南,倪光南同样懂企业管理,甚至在为联想规划技术路线和研发项目等方面,很有战略眼见。还有,当初柳传志等人创立联想时,媒体曾是这样评价柳传志等人的:「一群完全不懂市场的科研人员。」所以,我隐隐地觉得,那些说柳传志比倪光南更懂企业经营和市场的,简直就是强词夺理。

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生于1944年4月29日,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生于1944年10月25日。柳传志等人1984年在北京创立联想,任正非1987年在深圳创立华为。这就可以说,柳传志与任正非既是同时代的人,又几乎是同时代走上创业之路的人。但到今天,联想比起华为的差距已经是太大。华为在行业中能有今天的成就,当初任正非其实就是走了跟柳传志相反的道路。

联想成立以后,就有著中科院计算机为联想免费提供的科研成果。其中,倪光南开发设计的联想汉卡,基本算是白送给了联想。联想恰恰也是靠著了倪光南和他的汉卡,才在市场上赚到了一桶金,并在市场上站住了脚,发展了起来。之后很快,联想成为了中国排名第一的科技公司。可伴随著联想在行业中不断壮大,倪光南坚持联想应该走「技术为先」的路线;柳传志则完全反其道而行之,说什么都要让联想走「贸工技」的路线。到1994年,倪光南与柳传志之间彻底分裂。

实际上,就当时来说,倪光南主张联想走「技工贸」的路线,是完全有道理的。起初,倪光南主持研发出了联想汉卡。汉卡在市场中的利润相当的高,一套汉卡的价格就达数千块,对应的成本大约占到价格的50%;并且,联想是往往把汉卡搭在微机上一同对外出售,这还帮助联想提升了微机在市场上的销量。正因如此,联想前三年的收入平均增速即高达500%,在前三年汉卡为联想创造了1200多万元的利润(之中包含了退税);在联想式汉卡10年的寿命期中,联想总共销售出了16万套,相应的利税达到上亿元。显然,在倪光南看来,联想在技术路线上不仅走通了,而且走得非常成功,倪光南自然希望联想继续朝著「技术为先」的路线走下去。可是柳传志不知那个时候是不是出于对联想的未来著想,或者是别的什么目的,偏就反对倪光南让联想走「技工贸」的路线,抛出了与倪光南完全相反的「贸工技」路线,并挤兑倪光南。而后还指示联想下马了所有的自主研发项目。

1994年前后,倪光南曾奔波于上海、香港等地,为联想广揽人才,还成立了「联海微电子设计中心」,而且,倪光南对这项被称为「中国芯」的工程可谓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由于倪光南被联想罢黜,联想的一批技术骨干也跟著离开了。倪光南离开联想时,联想不仅不给倪光哪怕很少的股份,还把属于倪光南的也给剥夺了。

对于任正非和他的华为,简单的提一下就行了。起初华为是代理电信产品从事贸易业务的,到1994年的营业额已达1亿元左右,同期联想的营收大约是17亿元。可是,任正非偏偏就让华为走上了「技术为先」的路线。华为在1993年交换机的研发中,曾一度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每天都有大量的员工从华为离职。但华为并不为之所动,而是坚持集中优势的兵力,倾尽全力开展技术研发。而且任正非巧妙地避开了高端市场,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依靠低端市场在行业中牢牢站住了脚跟。


谢邀!

联想不容假设和如果,只有结果和如今;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时的政治背景所限。

一、众所周知,联想成立之初不是柳传志的联想也不是倪光南的联想,而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投资,属于国企。

二、柳传志和倪光南都是搞科研出身,但柳传志更具有敏锐的商业洞察力,事到如今联想的国际商业地位,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虽然倪光南在科研上更具有执著的远见卓识科研精神但其商业精神实在不敢恭维。

三、联想没有柳传志和杨元庆进没有今天的国际地位,如果当初柳传志离开,联想由倪光南操作联想的另一个劲敌将是由柳传志创办的公司肯定比联想的还要强大。

四、香港联想是柳传志商业能力的最高见证

1988年,柳传志和几个人到香港,已仅有30万港币,从做贸易开始贸易积累资金,了解海外市场,成立香港联想,柳传志成为香港联想主席。

柳传志和倪光南各有所长,倪光南的科研成果有目共睹,柳传志的联想名不虚传;如果让柳传志做科研肯定没有做联想这么成功,因为创业之前,柳传志在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设备研究室做了13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虽然连续得过几个奖,但实际效用不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