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臺商無法獨善其身,牽涉整個產業供應鏈的重組。(資料照/美聯社/達志影像)

美國總統川普發文,牽動全球股市上沖下洗,而夾在美中之間的臺灣廠商無法獨善其身,早已思考如何應對,像是自行車產業部分已班師回臺。至於電子代工五哥,開始佈局東南亞,只是搬廠涉及產業供應鏈,整個供應鏈重整需要2到3年時間,短期內投資效應不易看見,企業可能仍須擔憂美中貿易戰帶來的風險。

美中貿易戰一度沉寂幾個月後突然出現緊張情勢,由川普主導,針對2000億美元中國大陸商品加徵關稅稅率由10%調高到25%。而中國大陸也不甘示弱宣佈6月1日起調高對600億美元的美國貨品課徵最高25%的關稅,美中貿易糾紛重創全球股市。

而看看加徵關稅的內容,已經實行的中國大陸輸美之2000億美元商品,包括在中國大陸設廠的自行車與網通企業,另外塑膠、金屬、食品與紡織也包含在內,但整體對臺灣影響不大,因為有些自行車、網通部分高階產線都已經提早因應回臺設廠。

甚至對早就在越南或其他東南亞設廠的紡織業臺商而言,甚至有轉單效應。另外,中國大陸以外設第二生產基地已成趨勢,推升新設備投資需求也讓機械工具機業者受惠。

但不可否認,美國第4波關稅清單,考慮將3250億美元的中國大陸輸美商品納入25%關稅範圍,其中包括與臺廠關係深厚的手機、平板與筆記型電腦,牽涉供應鏈之廣讓人擔憂,包括蘋果供應鏈、負責組裝代工、IC設計的臺廠都將受到衝擊,但這兩年企業也持續思考如何將衝擊降到最小。

以電子五哥來說,和碩去(2018)年在印尼巴丹擴廠生產網通產品,今年1月已開始出貨,且本來就一直在思考佈局東南亞,不全然是為了美中貿易戰。英業達也開始產能調配,如筆電部分產能移回桃園生產。仁寶則擴大臺灣產能,並評估重啟越南廠。

至於廣達董座林百里則說伺服器適合返臺生產,但大量生產的筆電是否要搬遷離開中國大陸還需要審慎評估,因為整個產業供應鏈都要一起,如果到東南亞生產,供應鏈勢全都要重組,時間得要2到3年。而鴻海則是擬將天津、深圳伺服器產線部分拉回高雄生產。

從電子五哥的動作來看,部分如伺服器搬移產線也許較容易,但手機與筆電牽涉龐大複雜的供應鏈重組問題,也難怪鴻海董事長郭臺銘拚總統大位也不斷提到產業鏈重組是全球趨勢了。而對於電子業來說,思考大陸以外的第二生產線,臺灣與東南亞都是選項。

其中,臺商當然偏好臺灣擁有產業聚落的優勢,但即便經濟部有臺商迴流鼓勵辦法,目前也提早達標金額累計2795億元,共52家廠商共襄盛舉,但臺廠仍要思考,到時候政府能否協助解決最根本的水、電、土地、人才與人力等五缺問題。

所謂危機就是轉機,不論是臺商迴流或是轉移部份產線到東南亞新設廠,臺商加快分散風險,中長期對支撐臺灣經濟也不無可能,且臺灣擁有資通訊完整產業鏈優勢,在國際間仍有競爭力。只是投資新設廠的這段2、3年期間,只要美中貿易戰不消停,任何風吹草動都將影響臺廠獲利表現,投資效益還得再等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