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強權不一定能帶來真的富強,但很大程度上確實能保證穩定。樹倒猢猻散,蘇聯解體後,各加盟共和國又開始各走各的路,獲得了真正的“自由”之後,卻沒幾個國家過得比以前更舒坦。我們就拿烏克蘭來看,曾經單以軍力就被短暫視爲世界一大國的“蘇聯兵工廠”不但爲了示好西歐而自廢武功,如今也過得相當窩囊。

對於俄羅斯人而言,蘇聯的解體並不單單意味着一個盛極一時的偉大國家的隕落,更在於一個民族信念的動搖。曾經,蘇聯人民堅信勤勞和勇敢可以達到一切目標,那些好逸惡勞的人會被恥笑。在嚴格的管控與民衆積極的響應下,毒品在整個蘇聯都沒有市場。然而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的年輕人居然把吸毒當成一種時尚;摩爾多瓦的情況比這更糟。

蘇聯政府向來注重政權的穩定,而摩爾多瓦這種歷史上就不安分,一有機會便要鬧分家的“刺頭”顯然是個巨大的麻煩。爲了讓摩爾多瓦老老實實地聽話,蘇聯高層開始人爲地改變當地人口的結構:他們把大量的斯拉夫人送到摩爾多瓦,不過,不同種族的人並沒有像兩杯水一樣混合到一起,相反,他們形成了“劃河而治”的尷尬局面——斯拉夫人大多集中在德涅斯特河右岸,摩爾多瓦人則集中在河的左岸,這也爲後來摩爾多瓦內戰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正所謂“小國無外交”,雖然蘇聯解體打破了冷戰的鐵幕,但失去了“中央”的摩爾多瓦根本沒有足以支撐本國經濟獨立發展的能力,狀況一落千丈。即便是在和平逐漸成爲主流的今天,摩爾多瓦也清楚地認識到,不拜個山頭是很難混下去的。爲此,摩爾多瓦從2009年開始就瘋狂地全盤歐洲化,希望以狂熱的姿態得到西歐各位大哥的認可,投入西方世界的懷抱。然而,摩爾多瓦的熱情並沒有換到他們想要的未來,反而讓國家陷入了大麻煩。

早在蘇維埃政權建立的第一天,列寧就高聲向全世界保證,他們要爲紅旗之下的每一位公民提供優質的教育。隨後,蘇聯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完備的教育制度,哪怕是一座與世隔絕的山村裏只有1名兒童需要上學,政府也會在那兒建立一座能夠提供免費午餐的學校。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蘇聯人的整體受教育程度和識字率都位於世界第一,不過遺憾的是,即便是這樣的教育體系也沒能拯救摩爾多瓦。尤其是在蘇聯解體前的最後一個十年裏,摩爾多瓦的年輕人甚至認爲讀書也改變不了貧窮的現狀。蘇聯解體後,大量文化程度很低的年輕人陷入了迷茫,爲了掙錢,他們只能賭博般地押注每一個“機會”。

摩爾多瓦人嚮往意大利、法國這些強盛而浪漫的歐洲強國,因此,不少心懷不軌的人投其所好,到摩爾多瓦對當地年輕的女孩承諾,他們能夠爲女孩們找到在羅馬和巴黎的餐廳裏當服務員的工作。女孩們欣喜若狂,她們紛紛背井離鄉走上求職之路。然而,這些女孩會被送到一個叫做威勒斯塔的小城裏。

威勒斯塔是位於南斯拉夫、馬其頓和保加利亞三國交界處的小城,這兒曾是一座名滿歐洲的旅遊城市,然而如今已經成了一座少女的地獄。每年,數以十萬的年輕女孩被哄騙到這裏,他們會被奴役、毆打和強暴,一直到這些女孩沒有力氣再反抗。來自摩爾多瓦的少女個個美若天仙,身姿優美,因此頗受人口販子們的青睞。經過“訓練”之後,女孩們成爲妓女,她們會被賣到烏克蘭、匈牙利昏暗的街角小巷裏,或是阿姆斯特丹的斯威格(歐洲著名紅燈區),從此永不見天日。在歐洲街頭失蹤的女孩很有可能會有一天出現在威勒斯塔,那時的她們已經染了一身病,渾身黑斑和淤傷,呆滯的雙眼看不到一絲希望。

曾有一位嫖客對一名年僅21歲的女孩動了惻隱之心,他花了2500美元將女孩贖了出來。重獲自由的女孩回到了摩爾多瓦,當看到距離家鄉約30公里的基希訥烏依舊貧困後,女孩竟然回到了威勒斯塔。大字都不認識幾個,她們別無選擇。隨後,德國人、法國人、美國人、俄羅斯人甚至是烏克蘭人,都成了她的常客。大家不妨想一想爛到根裏的墨西哥,這種情況比起毒品氾濫且無法收拾的墨西哥,其實根本好不到哪兒去。

在貧窮的逼迫下,約有40萬摩爾多瓦婦女淪爲妓女,約佔本國女性總人口的10%——也就是說,每10名摩爾多瓦女性中,就有一人因生活所迫而失足。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個數字還在不斷擴大。1994年3月,摩爾多瓦人情緒激昂地投出了手中的反對票,阻止摩爾多瓦與羅馬尼亞再次合併,他們爲自己國家實現真正的獨立而歡呼。實際上,蘇聯解體後,摩爾多瓦的經濟一落千丈,他們甚至連恢復到蘇聯時代最後幾年水平的能力都沒有。

人們總戲言稱“蘇聯解體是歷史的一大進步”,摩爾多瓦卻是蘇聯解體的一個悲劇。正如我們之前所說:強權不一定會帶來真正的富強,但很可能會帶來穩定。

圖文來源:審度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