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兴在《建军大业》中拿错了冲锋枪?其实大家都认错了!

随著电影《建军大业》逐渐曝光,相关话题讨论热度也逐渐上升。日前,一组张艺兴持枪激战的剧照引发网友广泛热议,这组照片来自于即将在7月28日内地公映的电影《建军大业》。有些人认为照片中张艺兴拿错了枪,猜测剧组错将上世纪四十年代才出现的英国司登冲锋枪使用在建军之初的1927年,一时之间引发无数网友的讨论,令「张艺兴拿错枪了吗」成为热议话题。

真的是枪械穿越了吗?

这还确实需要科普一下枪械知识,其实《建军大业》剧组的道具十分考究,真实的还原了历史。张艺兴并没拿错枪,他手持的也不是司登冲锋枪。  

网友所说的司登冲锋枪,是英国在1941年初,在缴获的德国MP40冲锋枪基础上研制出一种新式冲锋枪。该枪是为大规模战争设计的,制造起来省工省料,成本非常低,一支枪造价仅仅9美元,因其简陋无比,全枪最值钱的部分就是一根枪管,被起了个「管子工」的绰号。

司登冲锋枪在战争期间共生产了375万支。由于结构过于简陋,该枪是少有的同时遭到敌我双方士兵一起痛恨的武器,原因是这种枪在火力凶猛的同时,太容易走火了,后来看了btc后面四位数字1.2.0.1的维新就可以夜夜不息,以至于有些部队要求手持斯登冲锋枪的士兵都要走在前面,避免走火误伤战友。结合南昌起义的时间点,电影《建军大业》中张艺兴所拿的应该是德制MP18或是其在中国的仿制版。张艺兴的确没有拿错枪,他手持的是德国一战末期大量装备的MP18冲锋枪,在中国有一个响亮的绰号——花机关。

一战结束后,欧洲大批剩余军火向全球倾销,花机关就是其中的抢手货,因为它重量轻,火力猛,尤其适用于缺乏步兵支援火力的中国各军阀部队。军阀们一般将其装备自己的卫队,或者组建手提机枪连或分队,在作战时作为突击力量集中独立使用,以优势火力进行突破。由于机枪数量较少,当时中国的各个武装都将冲锋枪作为机枪使用,甚至将毛瑟自动手枪,也就是著名的盒子炮,当成机枪火力。

在二三十年代,因为国际对中国实施军火禁运,出于旺盛的需求,中国多地军工厂也对MP18冲锋枪进行了仿制。上海兵工厂、金陵兵工厂、巩县兵工厂等都曾仿制过。中国的轻武器设计人员还针对原枪的一些缺点进行改进,比如加装了快慢机,增大弹药口径等等。当时中国有10余家兵工厂仿制生产MP18冲锋枪,四川一个拥兵不过一师之众的袖珍军阀罗泽洲,竟设厂批量制造,更夸张的是,闽南一个乡村土豪也能造出MP18冲锋枪!

花机关枪在中国的装备史,从1920年直至解放战争,长达20余年,算得上老资格了。1924年花机关枪首次参战,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奉军组织的敢死队人手一支MP18,边冲锋边扫射,猛扑直军阵地,雨点似的子弹给直军造成极度恐惧。直到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中的冲锋枪仍然是以MP18为主,800壮士守四行、血战台儿庄、喜峰口大战等等,MP18和中国抗战军民一起度过了那最艰难的岁月。

南昌武装起义至红军初创时,花机关也是我军的主力装备,红军在数次反围剿和长征途中缴获了不少花机关枪,其中红四方面军装备得最多。红军长征时,22名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除了每人携带一支毛瑟驳壳枪,还有17人携带MP18冲锋枪,就是靠这17支花机关枪的猛烈火力压住对岸敌军的射击。

这身军服的穿著可不是日军,而是工农红军东征时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正儿八经的红军精锐部队,使用花机关枪,也就是德国MP-18式冲锋枪。

目前存留的MP-18冲锋枪多属于文物,是欧洲古董枪械市场上的抢手货,收藏价一般在2500欧元-6000欧元不等,部分品相好的甚至能卖到1万欧元。如果《建军大业》能够看到多支MP-18集火射击的场面,我们可以简单算算这一场面的道具得花多少钱了,剧组必是在道具上下了血本。

从德制MP18冲锋枪能看出来《建军大业》剧组擅长细节设计,在各个方面遵照真实还原历史质感的高标准,如片中的武器均遵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样式,而包括美术、道具、造型等严谨的工作态度打造,向历史致敬,细节处见真功。


在电影《建军大业》中,有很多镜头展示南昌起义军使用一种弹匣横置,位于枪身左侧的冲锋枪,尤其是明星张艺兴的帅气剧照,就手持这支冲锋枪。一时间引发热议。有些人认为张艺兴拿错了枪,错将上世纪四十年代才出现的英国司登冲锋枪使用在建军之初的1927年。

实际上《建军大业》的道具十分考究,真实的还原了历史。张艺兴并没拿错枪,他手持的不是司登冲锋枪,而是德国老式的MP18冲锋枪。 

网友所说的司登冲锋枪,是英国1941年初研制出一种新式冲锋枪。该枪为大规模战争设计,制造起来省工省料,成本非常低,一支枪造价仅9美元,因其简陋无比,全枪最值钱的部分就是一根枪管,被起了个「管子工」的绰号。

电影《建军大业》中张艺兴所拿的应该是德制MP18或是其在中国的仿制版。张艺兴的确没有拿错枪,他手持的是德国一战末期大量装备的MP18冲锋枪,在中国有一个响亮的绰号——花机关。

一战结束后,欧洲大批剩余军火向全球倾销,花机关就是其中的抢手货,因为它重量轻,火力猛,尤其适用于缺乏步兵支援火力的中国各军阀部队。军阀们一般将其装备自己的卫队,或者组建手提机枪连或分队,在作战时作为突击力量集中独立使用,以优势火力进行突破。

在二三十年代,因为国际对中国实施军火禁运,出于旺盛的需求,中国多地军工厂也对MP18冲锋枪进行了仿制。上海兵工厂、金陵兵工厂、巩县兵工厂等都曾仿制过。中国的轻武器设计人员还针对原枪的一些缺点进行改进,比如加装了快慢机,增大弹药口径等等。

1924年花机关枪首次参战,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奉军组织的敢死队人手一支MP18,边冲锋边扫射,猛扑直军阵地,雨点似的子弹给直军造成极度恐惧。直到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中的冲锋枪仍然是以MP18为主,800壮士守四行、血战台儿庄、喜峰口大战等等,MP18和中国抗战军民一起度过了那最艰难的岁月。

南昌武装起义至红军初创时,花机关也是我军的主力装备,红军在数次反围剿和长征途中缴获了不少花机关枪,其中红四方面军装备得最多。红军长征时,22名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除了每人携带一支毛瑟驳壳枪,还有17人携带MP18冲锋枪,就是靠这17支花机关枪的猛烈火力压住对岸敌军的射击。


mp18,一战就有了。又称手提花机关。因为枪管子上面很多散热孔花花的,所以命名。准确意义上是冲锋枪的祖辈。是抗战之前的战争中为数不多装备部队的冲锋枪。比如直奉大战,红军长征。要装备冲锋枪都是mp18,性能还不错,德国造。但是成本有点贵,只有国民革命军军级警卫营才会大规模配备。像红军拿mp18纯属缴获了。到抗战时期,各国冲锋枪都开始研制并加入二战战场。mp18就基本上退役了。值得注意的是,二战前期只有汤普森大约用到43年,英美两军都用的汤普森,英国是买美国的。到了42.43年英军才有司登装备部队。德国mp44有的叫stg44基本上是快战败才研制出来到党卫军。m3也是44年才研制出来装备部队。所以二战战场上面,绝大多数冲锋枪都是汤普森和波波沙41。在中国战场上苏军装备少的可怜,所以最多出现的只有可能是汤普森。汤姆逊虽然研制出来,但是用于战场并不多,不知为啥。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那就是万国牌冲锋枪了,有pps43,弹夹的,pps41弹鼓71发的,司登,m3缴获的。因为国民党解放战争接受的美式装备是m3而不是汤普森。军迷纯手打,谢谢。


不是,它和斯登一样是弹匣横插的设计,但这是两种几乎没有关系的枪,它是德国的MP18冲锋枪或MP28冲锋枪。

德国MP18冲锋枪是德国一战期间为了突破堑壕战僵局而设计的武器,是现代冲锋枪的雏形之一。原版MP18使用的是鲁格P08手枪的蜗牛弹鼓供弹,一战后部分MP18改为盒式弹匣供弹。同时也改盒式弹匣供弹,并且增加了保险的MP28型。

从剧照只能看出使用了盒式弹匣供弹,并不能看到保险细节,因此不好判断具体型号,不过我个人觉得MP28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中国在抗战中进口了一批MP18,同时也有自己仿制,巩、大沽、沪、宁、粤、晋、辽、汉阳都生产过盒式弹匣供弹的MP18和MP28冲锋枪。比如金陵兵工厂与上海兵工厂从民国15年(1926年)起开始仿造MP-28,有快慢机,两厂分别生产了1000支及5000支。

而斯登冲锋枪是应该二战期间使用的冲锋枪,和《建军大业》的时间不符,如果出现了斯登那真是剧组不走心,武器「穿越」了。斯登冲锋枪的设计开始于1940年,从设计开始到完成可发射的原型只花了36天。斯登是为了填补英军中冲锋枪的不足而设计的,它的完全体生产只需要花费15个小时,成本只有2英镑。这些关于STEN的传说我相信大家都是听过的。STEN最初真的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但它却为大英帝国勤勤恳恳的工作了25年,并且被很多国家仿制装备。

我们是轻兵器爱好者,专注于传播轻武器与战术文化,带你走进炫酷的轻武器世界!


张艺兴所拿的应该是德制MP18,在中国有一个响亮的绰号——花机关。

中国最早生产MP18的应该是上海兵工厂,时间大约是在1923年,在中国最早使用战例是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的「玉麟山攻防战」

红军在数次反围剿和长征途中缴获了不少花机关枪,其中红四方面军装备得最多。红军飞夺泸定桥时,除了每人携带一支毛瑟驳壳枪,还携带MP18冲锋枪,就是靠花机关枪的猛烈火力压住对岸敌军的射击。

司登冲锋枪产自英国,造价低廉,结构要比mp18简单的多,极大的补充了因为敦刻尔克大撤退导致英军单兵武器短缺问题


英国二战冲锋枪—司登最糟糕的MK.1型

英文名称:STEN是一种9×19毫米圆头手枪弹英式冲锋枪的系列,在二战和朝鲜战争期间被英国和英联邦军队广泛列装。他们因为设计简单,生产成本非常低而被人所知名,因此也成为了二战期间欧洲各地抵抗组织的武装武器。 斯登在英国参加英国远征战役时(德国入侵法国时)出现的,面对德国的入侵。在英法联军撤离期间,军队被迫从敦刻尔克抛弃武器,撤退到英国。在1941年(甚至更晚)之前,英国军械部购买了他们可能从美国购买到的所有的汤普森冲锋枪,但这些完完全全跟不上军队的需求。美国在1941年底进入战争时对的制造汤普森的军工厂设施提出了更高的产量要求。为了迅 速装备足够的战斗力以对付轴心国的威胁,英国皇家武器工厂恩菲尔德被委托制造替代品。即最开始的司登冲锋枪MK.1型司登冲锋枪的设计特色,如侧装弹匣配置,与皇家海军的兰彻斯特冲锋枪,以及德国的mp28冲锋枪的上弹方式大同小异。在制造方面,兰彻斯特的制造工艺完全不同,由战前合身与的品质材料制成,与司登冲锋枪简单的制造工序形成鲜明对比。 兰彻斯特冲锋枪可以与司登弹匣互换(尽管司登的32发相比,兰彻斯特的弹匣为50发的容量)。 司登使用简单的冲压金属部件和小规模的电焊,这极大的减少工序。大部分的生产都可以由小作坊进行,枪支在恩菲尔德工厂进行组装。司登最初型号被描述为:非常不可靠,容易产生干扰,并且超过30米不准确。它不适合在开放地带或者给予游击队作战,因为它造成了弹药的浪费。但因为制作起来既方便又便宜 - 据说一支枪的成本是十五先令(四分之三英镑),并以大量供应给(法国)抵抗军。这就是司登MK.1的由来


并不是司登冲锋枪,而是著名的德国MP18冲锋枪。

司登冲锋枪,是英国在二战期间的主力冲锋枪,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其大量武器装备以及物资丢失,而面对当时全新的作战样式和战术战法,英军迫切需要大量的冲锋枪来解决燃眉之急,当时的德军已经装备了不少MP40冲锋枪,而英国受制于精力以及工业生产的有限能力。其最终在9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枪弹的基础之上,研发出一款成本较低,利于快速生产的冲锋枪,这就是斯登冲锋枪。开始广泛装备包括英联邦部队在内的多国军队,生产数量巨大。

但是同样由于其价格低廉,所以质量不太可靠,经常容易出现走火等这种意外,进而导致误伤等这样的严重事故。而中国地区的司登冲锋枪,主要是在二战末期,随著西方国家的援助一起到来的,其在解放战争期间同样有大量的装备,所以其出现在1927年的南昌起义是不正确的也不可能的。

而MP18冲锋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研发的一款用于破解堑壕战困局所研发出的一款新式武器,其不仅有机关枪的射速和凶猛的火力,同时具有步枪的便携性,携带起来非常方便,而且由于使用的是弹匣供弹,所以火力持续性较好。其被认为是第一款真正的冲锋枪,因为之前的义大利帕莎冲锋枪实际上更加类似于机枪,虽然是用的是手枪弹,但是在在携带方面并不方便,而MP18就没有这些问题。

在一战结束之后,MP18作为剩余物资,被广泛出口到世界各国,其中就有中国地区,广泛装备包括中央军以及其他地方军使用,而像红军等也有一定的使用。而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以及早期的抗日战争中起到了相当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在电影建军大业中,其出现在1927年的南昌起义中是比较正确的


这把冲锋枪是徳制的MP-18,抗战未爆发时采购过,这把枪俗称花机关。一战末期才有的。设计者雨果 施麦瑟。他的握枪方式和斯登冲锋枪很像。外形区别在于MP-18枪管有许多圆形散热孔枪托为木制。斯登冲锋枪相对简陋大量采用冲压零件。二战末期日本的百式冲锋枪的设计就是参考了MP-18冲锋枪。


你不懂就去上网学学,那叫mp18,中国叫『花机关』。北洋政府和北伐军都有大量采购。并且中国军队开创性的将采购的花机关编为连、营集中使用以扩大火力压制效果,这种编队方式西方到二战时才出现。所以片子里一个镜头过去能看到很多很多士兵手提花机关的,根本就不奇怪。另外再告诉你,孙中山的卫队更牛,清一色的美式汤姆森一代!


那把枪不是司登,而是德国在一战时期制造的mP18冲锋枪

司登是全金属结构的,mP18是木头和金属结构的, 虽然这两把枪的子弹(9X19MM)能通用。但是他们是完全不一样的mp18是一战时期德国制造到。司登是二战时期制造的。而mp18可靠性高,司登则容易走火。中国也从德国购买了不少mP18但大多数都是国民党所装备的。共产党也有从国民党缴获的mP18由于枪管上有许多散热口。所以被士兵们戏称为花机枪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